第620章 薦才

字數:4270   加入書籤

A+A-




    “陛下,《呂氏春秋,用眾》篇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
    “……故以眾勇無畏乎孟賁矣,以眾力無畏乎烏獲矣,以眾視無畏乎離婁矣,以眾知無畏乎堯舜矣。夫以眾者,此君人之大寶也。”
    謹身殿的偏殿之中,朱允熥正在聽大儒講學。
    雖然他現在做了皇帝,可也不能斷了學業。
    古代賢德的君王,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都會重視學習。
    因此即便是無賴亭長,在做了皇帝之後也能寫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篇,大風起兮雲飛揚!
    所以朱允熥也會在處理朝政之外騰出一些時間,用來聽翰林院之儒者講學,以豐富自己的學識。
    此時,坐在錦凳上講說的名叫王叔英,乃是一位名士。
    王叔英道:“陛下,《呂氏春秋》對先秦各家各派著重審視其優長,偏重於汲取其精粹,力圖超出門戶之見,
    它說:“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責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由於《呂氏春秋》有這種兼容並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匯百家,以道貫之。”
    聽了他的話,朱允熥看了看他,心裏有些明悟,“王先生,做君王的,是否也要兼容並包,用其長處?”
    “陛下所言大善!”
    王叔英道:“陛下為帝王,也當如呂氏春秋一般取精用宏,融合百家之長,如此天下必然大治!”
    “那王先生可有什麽能以教朕的?”朱允熥問道。
    王叔英聽聞此話,立即行禮道:“陛下,微臣聽聞陛下當年在戶部貼出告示,曾言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那時候陛下選了一些人才,如今看來確實非常好,曾偉陛下賀之!”
    朱允熥笑道:“當日朕年輕,想做出一些事為皇爺爺分憂,如今回想起來確實有些大言不慚了……
    王先生可是有什麽大才之人舉薦?不必客氣,隻管說來。”
    王叔英鋪墊了這麽久,又是引用呂氏春秋,又是提起自己當年所做的事,
    如果不是為了舉薦人,那倒奇怪了!
    聞言,王叔英也不再遮掩,說道:“陛下。臣曾經遇到一人,頗有才學,尤其是對曆史典籍更是十分精通,在這一點上,就連陳也甘拜下風,自歎不如。”
    “王先生謙虛了,不過既然能讓你這麽推崇想必是有才學的,隻是不知道你是如何發展此人的?”
    “回稟陛下……”
    王叔英回答道,“微臣曾經在漢陽擔任過知縣,對於湖廣地區的士子學生都會為熟悉,在接到陛下征召,前來翰林院任職之前,
    微臣在江夏之時遇見一人,曾經與他攀談,此人雖然年齡不大,卻滿腹經綸,學問極深,讓人歎服不已……”
    回想起那日的光景,王叔英還曆曆在目。
    一方麵王叔英是朝廷的官員,另一方麵也是一位文人雅士,所以對於山川河流,奇物景致,很有興趣……
    在一次外出的時候,遇到一位青年士子,二人攀談許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哦,不知王先生所說的是何人?既然由此才學,那就不該埋沒。”朱允熥道。
    王叔英道:“陛下此人姓楊,字士奇,以字行,號東裏,原是吉安府泰和縣……”
    哦,原來是他呀。
    不等他說完朱允熥就知道了!
    那可是先後曆經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等同心輔政,並稱“三楊”的楊士奇呀!
    “王先生,既然你如此推崇,想必他在學問上肯定是沒有問題的,隻是不知道他人品行為如何?”朱允熥問道。
    “回稟陛下,楊士奇一歲時喪父,其母改嫁當時任德安同知的羅性,所以便改了羅姓,後來有一次羅家祭祖,
    年幼的楊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楊氏祖先,被羅性發現並讚揚他的誌氣,就恢複其宗姓……”
    “隨後,羅性因得罪權貴戍邊陝西去世,楊士奇與母回到德安,因為家中沒有產業,他又要奉養老母,所以不得已隻好尋了個教書的差事,一邊教書一邊侍奉母親……”
    又解釋道:“陛下,他為了盡孝道,不得已放棄仕途,此人的品行想必不會差……”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朱允熥頷首道:“既然人品不錯,又有才學,那朝廷理當征召!”
    轉頭對一旁的王忠道:“讓通政司擬旨,召楊士奇入京,暫且擔任翰林編撰一職!”
    “微臣多謝陛下聖恩!”王叔英跪地叩拜道。
    因為陛下如此破格,全是因為自己的舉薦,所以他必須謝恩。
    “王先生不必多禮,快快請起來……”
    “多謝陛下!王先生接著往下講吧,時辰還早。”
    “微臣遵命。”
    坐在椅子上,朱允熥也陷入了思索。
    做皇帝這幾年來,讓他明白一個道理,有時候,也不能光拿一個人在曆史上的行為而作為評判人的標準。
    就拿楊士奇來說,他確實煩人擔任了永樂朝的官職,可拿這個就判定他人品低劣,沒有忠義,也是不公道的。
    畢竟像朱允炆那樣的人,也很難獲得人的忠心。
    對於那些忠心耿耿,康慨赴死的忠臣,朱允熥從心中認同,可也不能就因此將其他人拒之門外。
    做皇帝要用人,必須要用可用之人,哪怕有所瑕疵也得用,這樣才能夠成就霸業!
    在靖難之役當中,王叔英知道敗局已定,為表對朝廷的忠心,於是沐浴更衣,寫了一首絕命詞,藏於衣裾間,
    然後自盡於玄妙觀的銀杳樹下,天台道士盛希年將他葬在了城西五裏處。
    後來他的妻子得知夫君自薦的事,也自盡於獄中,他的兩個女兒投井自殺。
    所以王叔英滿門忠烈,這樣一個忠烈之人費盡心思舉薦,即便是為了表達對他的尊重,朱允熥也會征召任用。
    而且為國薦才,也是臣子的職責。
    更何況他本身幾乎就是與方孝孺齊名的儒士……
    一封征用文書,在駿馬之上飛速出京,向西而去。
    ……
    結束了一天的教學,三十餘歲的楊士奇身穿粗布長衫,收拾自己的的書籍,就出了學堂。
    這間學堂是縣裏的縣學,學生裏麵有不少廩膳生員,也有大家族送來進學的家族子弟,
    楊士奇並不是現學的教諭,也沒有正規的官職編,他隻是偶爾來這裏給學生們講講史學,學堂裏麵給他一些束脩罷了。
    可即便這樣,他也非常滿意!
    因為他在外麵任著學堂裏的先生,負責給孩子們開蒙講課,又能去縣學裏麵賺一些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