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千日造船,一日渡江
字數:2159 加入書籤
縱觀曆史上的朝代,除了那種不管百姓死活的皇帝不算,其他但凡是想著好點兒的皇帝都會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做一件事情。
減免賦稅。
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朝有兩種賦稅製度,分別是租庸調製和兩稅法。兩稅法是唐朝中葉之後的事情,現在的賦稅政策還是租庸調製。
租就是種地要繳納的賦稅,庸是徭役,調則是布匹。
簡而言之,一戶家庭每年都有固定要繳納的稅額以及徭役。
現如今旱災影響頗大,減少甚至是免除今年的賦稅是肯定的事情了,但區別在於李世民在薑雲誌的建議之下實行了一種特別的減免方法。
以徭役抵扣賦稅。
這種政策一出就遭到了近乎所有人的反對,因為減免賦稅的最終目的就是盡可能的消除災情的影響,薑雲誌的建議無疑是推翻了這一目的。
但隨著薑雲誌的解釋,所有人都沉默了。
賑災賑災,就是讓百姓能夠活下去,隻要百姓能夠活下去那就一切好說。
薑雲誌所說的就是征集受災地區的壯勞力去服徭役,這徭役不是平白無故多出來的,而是抵扣他們今年冬天的徭役,而且一人服役全家都能有飯吃。
當然了,這樣一來居住條件就會差很多了,但百姓們並不介意。
至於女性則是被抽調去做紡織相關的事情,她們的工作也不會白幹,官府會以糧食作為報酬支付給她們。
其實這個建議本身是沒什麽的,最開始有人反對也是因為這會影響到大豆小米甚至是秋末麥子的種植,所以才會有很多人的反對。
不過這一點很好解決,薑雲誌之說了一句話:等到災情結束並且確定能夠耕種的時候,這種徭役就會結束。
既給了百姓們活路,還不會耽誤耕種,還能把災情持續的影響盡量壓製下來。
一舉三得可能有點過,因為這裏麵有一些會多少有些牽強,但也差不多了。
這一政策的施行極大地抽掉了前去投靠五姓七望的人,因為很多有經驗的老農其實都多少能看出來一點,這旱災怕是一時半會兒的不會結束了。
但總體上來說還是去投靠五姓七望的人要多一些,畢竟這個時代的人還是更加重視土地,有地種、有糧食收才能讓他們心安。
對於朝廷的這個政策,五姓七望雖然摸不著頭腦但樂見其成,因為相比去投靠他們的人來說,願意服從朝廷征調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這就是這個時代人們的特點,他們寧願放著直接發糧食的活兒不幹也要去種地,地就是他們的根、他們的命。
不過薑雲誌卻兵不著急,而且暫時也沒有再去管這事兒,不是因為他不重視,而是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時間進入到八月,之前薑雲誌一直在準備但卻仍未付諸實施的一件事情終於正是開始了。
橫渡白令海峽的士兵們就要出發了。
東渭橋軍營今日被清空了,除了已經做好九死一生準備的士兵們外,在場的就隻有薑雲誌、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了。
整個東渭橋軍營已經被千牛衛全部圍住了,任何人都進不來。
“半年多的準備,今日就要開始了。”看著這些已經確定要遠行的將士們,薑雲誌的心情有些複雜。
“我不確定你們能不能活著回來,就算是活著回來也不能確定是不是會殘肢斷臂,就算是你們殘肢斷臂甚至是死去,我都不能確定你們是否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