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
字數:3730 加入書籤
唐代是名醫輩出的時代,醫學整體更向著係統化發展,就個體而言常有出色名醫。
但真說起唐代醫者地位,從韓語《師說》可以知道一二,醫家擁有救死扶傷的能力,但真實地位並不算高,同屬於百工之列,儒家君子依舊不恥。
一直到北宋的道德標兵範仲淹提出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來為醫者背書後,醫生才成為古代讀書人們退而求其次的抉擇,醫者地位才相應提高。
所以此刻孫思邈聽到李泰的話,自然認同感強烈,甚至隻要是醫生,都會被李泰所描繪出來的情景感到驚豔,甚至本能的想聚攏到李泰這重視醫道的人麾下。
至於劉神威,看著他已經兩眼放光的樣子,就已經知道他被李泰的畫餅給征服了。
孫思邈道:“越王,您讓我打造醫家的培養體係,是因你已有了詳細而全麵的計劃嗎?
如果是的話,可否讓老道知道,越王打算如何去實行您的規劃。”
“老神仙果然觀察入微。”李泰聽到了孫思邈的話,也忍不住的感歎。
李泰繼續道:“首先,靠我們的力量是不夠的!
所以第一步需要讓朝廷看到醫者的價值,而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在戰場上。
隻要醫者能在戰場上多救一條性命,那便能讓朝廷多重視一分!”
“拯救戰場上的傷員……哎,這談何容易!”
孫思邈聽到李泰的話道,卻也忍不住感歎了一句,不過說道,
“這就是越王您支持神威前去戰場救援的理由嗎!”
“是!”李泰點頭道,“我知道醫者的價值,但醫者本身也需要把他的價值讓朝廷看到。
這樣朝廷才會舍得花錢去培養,至少在行政上不會去阻撓。”
孫思邈說道:
“但戰爭不會常有,縱然大唐與突厥碰撞,但就事實來說,戰爭終歸是短暫的。
那到那時候我們這些醫者應該怎麽安排,總不可能一直住在軍營裏麵吧!”
“這些得到戰場曆練的醫者,再次經過學習培訓,使得他們到達了第二層次,至少懂得開方抓藥,麵對同類病症,能快速尋找對應的方子去治療!”李泰道。
“越王,人與人是不同的,就醫家來說,哪怕表現類似的病症,最終卻也不是同樣的病變啊!”孫思邈聽到李泰的話,卻有幾分急切道,“這等於是讓庸醫害人啊!”
“嗯!我知道這樣會治死很多的人,也知道醫道最重調理,人與人之間的情況終究不同。
但對比起廣大百姓麵對疾病唯一能夠做得隻是等死,而讓平常庸醫能做到照方抓藥,那麽百姓就有很大的可能活下來。
哪怕隻有一半的生存可能,這也是功德無量!”
李泰看著孫思邈,在這一刻李泰並沒有絲毫退讓,甚至可以說,這是理念的碰撞。
孫思邈是神醫,是看到一個人便能把一個人的病全部治療好的神醫。
但這樣的神醫整個天下,不整個曆史能有幾個人,像孫思邈這種要求醫生能徹底治好病人算出師標準,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少說也要二十年打底。
但這樣培養起來的醫生,怎麽可能會大量的給底層百姓看病,這根本就不現實。
所以在李泰看來普通醫生隻要別弄錯藥材吃死人,懂得照方抓藥就足夠了。
麵對李泰的話語,孫思邈有幾分茫然,開口道,“越王不怕這些庸醫治死人嗎!”
“怕!如果可以,我身為大唐皇室,最是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夠活到壽終正寢。
但這天下莫說如同老神仙這般的人物,縱然是劉科長這樣的良醫,想真正掌握望聞問切,五行調和,百家藥材的人又有多少?超過一千個了嗎!
就算完全掌握了,這又花費了多少年的時間,這樣的醫者是不可能在平常人中普及的。”
李泰看著孫思邈,很是認真的說道,
“所以,為了避免庸醫害人,讓庸醫也能治人,最頂尖醫生的任務就是研製出藥方。
藥方既需要做到普適性,能讓盡肯能多百姓都接受且沒有不良反應。
同時又能對針對性的病症進行遏製、緩解與治療,最重要得是開出來的藥材要便宜,最好要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夠采摘到,從而下降藥物成本。
最頂級的醫生研究出最溫和有效的藥方,這些藥方又交給普通庸醫能做到照方抓藥,至少不會吃死人。
到時候如果真遇到疑難雜症,藥方無法救援,那就把病人向更上一級的醫所送,一直到長安為止,形成一條完整的醫救線路。”
李泰說道這裏,又繼續道:
“而有資格開具藥方的醫生,除了自身醫學素養,對個人品德也有要求。
因為每張由這些醫生開具出來的藥方便決定了無數百姓的生死。”
聽到李泰如此的話語,劉神醫看著李泰的目光已經開始放光了。
而孫思邈從李泰描繪中聽到與自己夢想有幾分殊途同歸,不由道,“大王,您想要的開具藥方的醫生……”
“正是如同老神仙這般的醫生!”李泰看著孫思邈,很是堅定的說道,
“我希望老神仙能加入到這計劃中,為這個計劃奠定基礎,希望老神仙能以畢生之能完善這體係,譜寫救命藥方。
當今之世,除了老神仙您,泰實在難以找到一個信服之人啊!”
“老師!”劉神威聽著李泰的言語,能從李泰描繪中,清楚知道李泰所描繪事情的偉大,以及對醫者地位提升的作用。
而作為奠基者的孫思邈,其地位肯定能夠成為與撰寫醫德的醫聖張仲景媲美。
對劉神威來說,這真的是自己身為醫者最希望看到的事情了。
孫思邈聽到劉神威的話笑了笑來,麵對李泰道,“越王覺得這些方子叫什麽好?”
李泰聽到孫思邈的話,明白孫思邈願意加入到自己設計的這個醫療體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