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熬出頭了
字數:3882 加入書籤
“耕耘貞觀()”
李泰坦然的對著眾人說道:
“藥材藥性千差萬別,又不是一種地方就能把所有的藥材全部都種植出來。
在我看來,最好的地方應該也就蜀地和江南這兩處地方吧!”
“為何?”房玄齡詢問。
李泰麵色從容,畢竟這方麵,自己是真的做過功課的。
“蜀地優勢在於蜀地開發已久,再加上蜀地地形複雜,山巒眾多,尤其一些商丘梯田,如果種植糧食收益不高,所以完全可以改種藥材。
畢竟蜀地習慣用不同物資來替代賦稅,像租庸調製度,基本上在蜀地比較的普及。
畢竟蜀地的糧食也很難運輸出來,換了藥材自然好很多。”
說實話,蜀地在華夏其實一直挺特殊的。
蜀地在盛世時作用不顯,但隻要華夏到了危機存亡,它一直都是華夏的最後退路、
某種程度上來說,華夏有幸,幸在有蜀地這戰略大後方為傳承華夏文明。
當然,李泰說蜀地開發已久,更不是什麽胡話。
而是五胡亂華之時,百姓也不隻是向著江南逃,也有向蜀地逃的。
而且相對江南經過宇宙大將軍侯景霍亂,蜀地百姓過得相對好一點。
再加上蜀地在唐朝是先收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蜀地自然比江南開發得好。
“那江南呢!”房玄齡沉默了一下,倒也沒說同意不同意的,隻是對李泰又問道。
“江南的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大運河!”李泰懇切道,
“這個規模的藥材不論怎麽處理,規模肯定大得恐怖。
既需要最快速度的發放全國各地,又需要在戰時進行抽調,所以走運河自然是最方便的。
而且藥材基地建立在江南,也是為了方便對江南地區開發做準備。”
“越王想要開發江南?”戴胄倒是有些驚訝的向著李泰看了過去。
“嗯!”李泰看著說話的是戴胄,倒也客氣道:
“因為種田過程中發現溫度越高作物越容易生長,所以感覺江南也許比北方更有潛力。”
雖然李泰肯定明白南方比北方更適合種田,但是沒有數據,李泰說服不了別人。
所以也就隨口提了一句,而眾人也就聽一聽,但想要他們出錢出力甚至出人的支持李泰,那就不用去想了。
就算李泰去謀劃江南時,他們沒扯李泰後退,李泰那就謝天謝地了。
“江南與蜀地嗎?”房玄齡聽到了李泰的話,不由皺起了眉頭。
如果隻是一個選擇還好說,但現在有了兩個選擇,房玄齡倒是有些遲疑了。
這時候房玄齡倒期望杜如晦那家夥不是去執行渭水計劃,而是繼續坐鎮中央。
畢竟很多時候,思考得全麵,未必有杜如晦那驚人的決斷力來得有效。
“越王,若按照您所說的條件,難道北方就沒有什麽好田地能夠入得了您的眼,為何非要選擇南方之地!”
顏相時身為諫議大夫,站出來對李泰詢問。
“額……”李泰聽到了顏相時的話,倒是有幾分的尷尬。
因為的確沒有想到顏相時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不由回答道:
“北方能夠達到這水平的土地,用來種糧食不是更好嗎!”
顏相時聽到了李泰這話,倒是一口氣被插住了有點沒有上來,卻是對李泰鞠了一躬,便退回了自己崗位上不再多說什麽。
因為再說下去,就顯得自己太蠢了。
“實際上,房相不需要為此遲疑!”李泰看著房玄齡遲疑,不由道:
“想要建立一個大型的藥材基地,
這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的,我們可以在京畿道先試點整個醫療體係。
如果有效,那這醫療體係可以慢慢向整個大唐推廣開來。
畢竟不論是藥材儲備,還是人才培養,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
不說來個百年計劃,來個二十年計劃想來也不過分。”
聽到李泰動不動就二十年的計劃,房玄齡卻是感覺自己的腦袋真的很疼。
不過,房玄齡還是回過神來,對李泰說道:
“人的話,越王的農業學府醫科人員可以不斷填補。
等到以後建立了女子醫科學府,一樣能夠誕生醫者。
但是醫療藥材的話,終歸需要地方種植吧,你打算選擇在什麽地方進行種植!”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把鄭白渠翻新,前期先用鄭白渠來種植藥材體係!”
李泰看著房玄齡倒是坦然道,
“如果這整個醫療體係有用,那再決定在蜀地或者江南建立更大的藥材基地。
到時候鄭白渠的培養出來的藥材種植成員,也能直接安排過去!”
“那鄭白渠不種植藥材了嗎?”溫彥博倒是有些意外的對著李泰問道。
“再過幾年長安的人口會飛速增加,到時候鄭白渠的土壤成熟後,可能都要種糧食了。”李泰略帶著幾分調侃道,“您該不會問我,為什麽長安人口會增加吧!”
溫彥博聽到李泰的話,臉色青一陣白一陣,倒也沒有說話。
可以說隨著東突厥的被解決,大唐的威嚴初步建立,尤其李世民還被推舉為了天可汗,是個人都知道大唐的國運蒸蒸日上。
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安作為大唐國都,人口不斷的攀升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也就是說,需要翻新鄭白渠河嗎?!”李世民聽到李泰的話語,神色不由嚴肅起來。
李泰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件事情,還需要交給專業的人考察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