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鋼鐵城

字數:3938   加入書籤

A+A-


    “江南茶園計劃……”
    李泰看了看自己做了計劃的文檔,往裏上麵增添了幾筆,然後便合上了,這項目算是立項了,然後把文件遞給白鶴,道,“把這計劃放在乙等櫃子中。”
    白鶴從李泰的手中拿過文件夾,來到李泰的藏書室中,走到裏麵有甲乙丙丁四個書櫃。
    其中丁字書櫃上的藏書最多,而丙字書櫃上的藏書最少。
    這書櫃上的書籍,並不是按照重要性去製定的,對李泰來說每個計劃都很重要。
    隻不過,若是有人去翻閱了一下丁字書櫃,就能見到其中包括不限於《秦嶺天橋》《渤海跨海大橋》《江南大開發》……總而言之,白鶴看著堆積如山的卷軸,隻感覺腦袋爆炸。
    哪怕很多東西她上麵的字每個都認識,但真把這東西給弄出來,自覺地是天方夜譚,但恐怖得是,魏王居然還真一個接著一個的在實現。
    丙裏放置的是當前情況下值得討論的實施的計劃,現階段放著的就三個。
    一個是《長洛馳道》,一個《黃河大橋》,以及現在自己手中抱著的《江南茶園》。
    隻不過,當項目開始啟動並且向這邊投資資金時,這項目就能放到乙等櫃子中。
    至於什麽時候放到甲等櫃子裏,那就要等到這項目開始盈利再說了。
    不過,農產品的事從來不是什麽立竿見影的,兩年三年的磨蹭十分正常的。
    李泰覺得等到第一波茶葉順利收割,少說也需要三年的時間,這已經算得上是快了。
    不過轉念想一想,這時代的茶葉雖然也算飲料,但到底沒有陸羽帶起的風氣,距離茶葉真正成為風靡大唐的飲品想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否則自己也不需要弄什麽圍棋大賽,來給茶葉炒作了。
    畢竟除了自己,想來也沒有誰會關心整個大唐的茶葉產量,真是感覺孤獨與寂寞啊!
    不著急,安安穩穩發展茶業就是了。
    李泰把心思從這件事情上抽離,放在下一件事情上,那就是繼續整合自己手上的煉鐵業。
    想到這裏,李泰便抽出洛陽鋼鐵城的計劃書開始看起來。
    隨著朝廷的同意自己建立甲胃的製鐵場,李泰馬上便開始整合手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煉鐵作坊,在洛水下遊尋找到一片靠近南關碼頭的地方,開始建立城池。
    這是學含嘉倉的。
    大唐經曆了隋唐戰爭,更親眼見到把糧倉建立在城池外,然後被瓦崗寨給占領後,農民起義軍是怎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滾雪球的。
    所以李世民充分發揮這經驗教訓,直接給糧食建立了一座城池,這就是含嘉倉的由來。
    史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儲糧總數為1266萬石,而含嘉倉就儲糧583萬石,占近12,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座糧倉,被稱為“天下第一糧倉”。
    正是含嘉倉的存在,為什麽每當朝廷在長安沒飯吃時,便果斷遷徙到洛陽來。
    因為這裏是真的有糧食存放著,隨時準備達官顯貴與皇親國戚過來吃飯。
    而李泰整合自己手中的鋼鐵作坊成為一座真正的鋼鐵城。
    某種程度上來說,那真是比糧食要更加敏感,所以這城市要是建立起來,那來往進出了人更需要嚴格的排查,甚至就算材料送入多少送出多少,都是要詳細比對的。
    因為鐵這種東西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非常非常重要。
    就算現代社會,看一個國家的工業產值,其中鋼鐵產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而自己選定的地址,那自然是距離南關碼頭不遠,大概也就二十裏道路左右,道路盡量平坦且避開專門的人流聚集區。
    讓這條路上除了從全國各地運輸過來的材料和生活物資,運輸出去的鋼鐵和他鋼鐵製品以外,便沒其他的人流在這條道路上行走。
    而其中最重要得一點是,李泰希望至少二十年以上發展,不會影響到這工業城周邊環境,
    讓王真儒專門派人修建一條道路過去,至少進進出出要方便許多。
    另外李泰把自己有關高爐煉鋼的資料已交給了墨令,而實際上墨令當初在長安時,便在孫思邈指導下,對高爐煉鐵嚐試幾次了。
    隻不過,這修建起來的高爐相當的不靠譜,使用一兩個月倒完全沒問題,但兩個月往上那就隻有聽天由命了。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至於三個月……墨令還真沒有見過哪一個高爐活過了三個月的,不是哪裏出現了裂縫,就是引發了火災,甚至還有操作人員一氧化碳中毒的。
    總而言之,各種各樣不大不小的問題,全部都出現過,已經折損的高爐已經不下於兩隻手了,但嚴格說起來,這東西還是處於試驗向正式投產使用過度的階段。
    對李泰來說,這東西哪怕在實驗期間,每天煉鐵產能也就半方,大概三千斤左右,用上兩個月差不多就報廢了,可以說這些話說出來都丟了穿越者的臉。
    但再看看整個大唐在巔峰時每年鋼鐵產能也就一千多萬斤,而這東西哪怕用三個月不到就報廢,但這東西的共產量就有近乎三十萬斤往上,已經是非常恐怖的產能了。
    李泰要求也不多,弄出個有五方產能的高爐活一年,基本就能頂大唐一年鋼鐵生產了。
    真到那時,別說農具都能弄成鐵的,就算鐵鍋,自己也有資本一家發一個了。
    而這種高爐煉鐵,小作坊去弄不是弄不出來。
    但想要將其精益求精,真從半方弄出五方的高爐,這就肯定需要集合國家力量去一點一點的攻克難關——高爐的形態需要去重新設計,高爐的材料去不斷挑選,高爐的材料需要去不斷嚐試,甚至連鐵礦石本身都要去一一挑選。
    而計劃書李泰都沒看多久,把茶園計劃放入書房的白鶴來到李泰的麵前行禮道,
    “大王,呂山長、潘道長、墨公已在書房等候,是否請他們來書房?”
    “快請,上好茶!”李泰聽到白鶴的話,馬上邀請這三人過來。
    很快,三人便到來了。
    其中潘師正走在最前麵,呂山長慢了半步,而墨公則在最後。
    呂才來到洛陽,正在著手建立洛陽學府,自然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
    而墨公則協助孔雀負責執掌煤炭與煉鐵行業,隨著孔雀去跑到運河上去弄產業鏈去了,墨公便自然全權負責這方麵的事。
    至於潘師正算是這三人中最早在洛陽落腳的,主要是當初李泰與李承乾兩人重建佛教道教的廟宇為長孫皇後祈福,潘師正便是回來打理這些道教廟宇,順路安排自己茅山宗的道士們過來享受香火供應。
    對於潘師正公私兼顧,李泰並不在乎,隻要茅山宗協助自己攻克了元素周期表,那他們想要多少香火自己都燒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