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大施仁政,美名遠揚
字數:8305 加入書籤
黃蓋出生零陵郡,與交州毗鄰,他少年之時,曾經遊曆過交州,當時百姓困苦,處處窮山僻壤的感覺,他依舊記憶猶新。
他怎麽都沒有想到, 不過算算數十年過去了,原本蠻荒的交州,竟然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到交州之後,易鵬立即開始處理事務。
首先,他把呂布流放到了朱崖島,也就是後世的海南島。
在島上,他專門修建了一棟宛如牢獄的府邸,把呂布囚禁於此。
出於人道主義,又或者是為了讓高順盡心盡力給他訓練陷陣營, 易鵬特意把呂布的家眷,也安置在了府上,照顧呂布的日常生活。
呂布的家眷人數不多,準確說來,隻有三人,一個是他的結發妻子嚴氏,和他的小女兒呂玲綺,最後一個,則是他的寡母。
至於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在與外族的戰鬥中喪生了。
並州處於邊疆,常年與鮮卑或者匈奴人作戰,成年男子的死亡率很高。
為了確保呂布不能逃離,他在其四周安插了諸多眼線,有看守的士卒,同樣也有野獸。
雙重保險下,呂布想要人不知鬼不覺的逃離, 難如登天。
把呂布安置入這處牢籠之後,易鵬曾經警告過他,讓其不要越獄,否則,抓到一次,便會剁手跺腳。
易鵬向來言出必行,從未更改。
安置完呂布,高順也開始兌現他的承諾,在軍營中,幫著他訓練陷陣營。
陷陣營,是三國最頂級的兵種之一,威力極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攻防兩端都很出彩。
當然,越是優秀的兵種,想要訓練出來,條件便會越苛刻。
陷陣營,主要有兩大苛刻的地方。
第一, 兵源要求極高, 必須是人高馬大,並且體格健壯, 能夠在身披重甲的情況下,依舊健步如飛的勇士。
這樣的勇士,在東漢,可並不多見。
而且,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矮小,交州又地處最南方,為了適應這裏的濕熱氣候,這裏的本地人普遍黝黑矮小,很少有符合這一條件的。
幸好,易鵬這些年四處征伐,攻下了不少地盤,如林邑國、高棉族、乃至夷洲島和倭島,都屬於他的屬地。
地盤大了,人口自然越多,在這麽多人種中,經過細細篩選,易鵬終於從幾百萬人中,挑選出了三千高大精壯男,供高順操練。
至於最終能夠剩下多少,那就要看高順的意思了。
兵源解決了,第二個,便是裝備了。
陷陣營,說穿了,就是重裝步兵,士卒一個個身披重甲,把全身,包括頭顱全部罩在其中,猶如一個個行走的鐵疙瘩。
正是靠著全身的重裝,他們才能在戰鬥時,攻無不克,碾壓敵人,而極少有傷亡。
如果不是易鵬麾下擁有像遠古巨猿、披毛犀、板齒犀這樣的巨獸,他根本不可能短時間內解決高順的陷陣營。
普通士卒很難對陷陣營造成傷害,而遠古巨猿和板齒犀等巨獸就不同了。
遠古巨猿力大無窮,一棒子夯上去,哪怕是鐵疙瘩,也得報廢,更不用說他們不過是肉體凡胎了。
打造重裝,這又是易鵬擅長的。
他的麾下,可是組建了一支龐大的鐵匠營,由鍛鐵神匠蒲元擔當首領。
加上如今的交州極其富裕,每月又有從倭島源源不斷運送而來的金銀,以及東南亞半島運送而來的各種沉香、瑪瑙、珍珠等名貴物品,這些物品賣到東漢,能夠換取巨額的鐵礦。
鐵礦,鐵匠,易鵬一樣都不缺,想要打造重裝,輕而易舉。
因此,易鵬把訓練陷陣營士兵的任務,交給了高順,而把鍛造重裝的任務,交給了蒲元。
安排好了陷陣營的事情,易鵬開始著手另一件事情,那便是為孫堅報仇。
他先是在番禺,安頓好了孫策等人,隨後在他們的麵前,下了一道戰書,派人送往荊州。
戰書的內容,就是讓劉表交出殺害孫堅的凶手,否則他便會揮師功伐荊州。
“伯符,戰書已經送出去了,相信也就這幾日便會有對方的回音。如果那劉表識趣,把黃祖送過來,你便帶著他,去嶽父的墳前磕頭認錯,並且殺了他,以祭奠嶽父的在天之靈。如果那劉表不識趣,膽敢置之不理,吾一定立即揮師,誓要攻入荊州,親手捉拿黃祖那惡賊!”
“你覺得如何?”易鵬語氣懇切的說道。
孫策連連稱謝道:“任憑冠軍侯做主!”
在等待劉表回信的這幾日,易鵬也沒有閑著,一直在處理事務,或者培育新的史前巨獸。
大殿內,徐庶站在易鵬的身旁,正在向其匯報這些時日以來,交州,以及倭島夷州島等屬地的政務。
聽完之後,易鵬笑道:“不錯不錯,沒想到不過短短數年時間,我們的交州便變的這般富庶了,糧倉的存糧堆積如山,寶庫中的金銀珠寶,琳琅滿目,數量眾多,在這風雨飄搖的年代,恐怕也隻有我們交州,才是最富饒的州郡了!”
徐庶也感慨不已,他知道,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大部分都是眼前這個男人的功勞。
不是他開疆擴土,打下了林邑國,甚至海外的夷州島倭島,他們怎麽可能收獲如此多的錢糧和黃金白銀。
尤其是黃金和白銀,都是成噸成噸的從倭島運送過來,看的徐庶眼珠子都快要掉下來了。
既然錢糧不缺了,為了提升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增強百姓對交州政府的歸屬感,易鵬決定,在整個交州,實施仁政。
整個仁政大致可以分為三條。
第一,降低整個交州境內所有賦稅。
漢代以來,朝廷收取百姓的賦稅,大致有三個方麵。
第一,田租,就是征收糧食。
第二,口賦,也就是人頭稅。
第三,徭役。
田租,指的是,百姓在朝廷的領土內種地,需要繳納一部分的糧食給朝廷。
當然,百姓每年的收成,都是波動不一的,年成好的,大豐收,自然收成極好,而遇上災害,甚至洪澇幹旱,可能顆粒無收,血本無歸。
朝廷自然不能每家每戶去詢問收成,然後定下收取的田租多少,那樣太過繁瑣了,工作量太大。
一般來說,朝廷會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土質,以及不同的年景,定出不同的通產量,然後以這個作為標準,征收田租。
西漢初年,劉邦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實行了‘輕田租’的政策,朝廷實行‘十五稅一’之法。
也就是,老百姓把田地裏收成的十五分之一,上繳給朝廷,作為田稅。
到了文景之治時,這兩任皇帝都是大大的仁君,他們進一步減少了稅收,田稅減少了一半,達到了‘三十稅一’的程度。
並且,為了讓以後的百姓們,真正過上安康的日子,兩個皇帝把這個稅率,寫入了法典,使得其成為了定規。
兩漢以來,包括如今這個東漢末年,田稅都沒有變動過,都是‘三十稅一’。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挺好嘛。
三十稅一,似乎比現代我們交的稅,都要輕一些。
其實不然。
當朝廷腐敗了,他們想要弄老百姓的錢,有的是方法。
比如漢靈帝劉宏,為了能夠賺取更多的錢,他搞了一個‘田租附加稅’,即明文規定,每畝田地,征收十錢的附加稅。
所以說,這個稅率,根本就是一個擺設,如果朝廷腐敗了,他們想要剝削百姓,容易的很,設立各種苛捐雜稅就行了。
為了緩解百姓身上的壓力,易鵬頒布的第一個法令,便是取消所有田租附加稅。
以後,百姓隻需要上繳一種田稅,那便是‘三十稅一’的田租稅。
三十稅一,這稅率已經很輕了,易鵬不準備更改。
畢竟,如果降的太低,便會使得百姓們懶惰起來,不再勤勞。
看看現代的歐洲一些國家,如德國,因為福利太好,許多德國人都選擇不參加工作了,整日遊手好閑,無所事事。
他們即使不工作,靠著國家的福利,他們依舊能夠過上小康生活。
這導致的一個後果是,德國國內明明有許多沒有工作的小年輕,但是各行各業卻嚴重缺人,需要從國外引進勞動力。
這也真是諷刺。
人,天性懶惰,對他們太好,生活太過於沒有壓力,反而會催生這種懶惰。
易鵬可不希望自己麾下的這些百姓,一個個變成了大爺,啃老族,所以,適當的田租是必要的。
收上的錢,可以充實國庫,用來進行各種基礎建設,或者供養士卒,充當軍費,豈不更好?
第二個,是人頭稅。
西漢初年,劉邦頒布法令規定,百姓不論男女,從十五歲開始,到五十六歲結束,這期間,每人每年需要向朝廷繳納一‘算’,後世被稱為‘算賦’。(一算,是一百二十錢)。
而商人和奴婢需要加倍繳納,每人每年征收二算,也就是兩百四十錢。
古代,重農抑商,對於商人征收的賦稅,是最重的。
而對奴婢征收重稅,是為了抑製地方豪強。
畢竟,在古代,能夠養的起奴婢的,也隻有那些地方豪強大地主了。
人頭稅,對於貧苦的農民來說,是一個不輕的負擔,尤其是在這滿地荒蕪的東漢末年,大多數農民都交不起人頭稅,而因此家破人亡,甚至生下孩子,就立即掐死的慘烈局麵。
為了解決這一不太人道的賦稅,易鵬頒布的第二道法令,便是取消人頭稅。
以後,在他交州境內,不論你生多少子女,都不用上繳任何人頭稅!
其實,這個稅收,也是與國情有關的。
易鵬所處的這個年代,人口匱乏,易鵬自然鼓勵生育了,因此取消了人頭稅。
而在現代前幾年,我國人口爆炸,生的太多了,為了控製人口,便實行了計劃生育,超生的,需要繳納高額的超生稅,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人口匱乏,國策便是鼓勵生育。
人口泛濫,國策便是計劃生育。
如此而已。
最後一項賦稅,便是徭役。
漢法規定,所有成年男子,均需要在一定時間內,為國家服兵役和勞役。
換句話說,就是朝廷讓你免費給它幹活。
徭役,除了服兵役之外,幹的也都是一些苦力活,如開礦,築造城牆等等。
萬裏長城能夠修建起來,秦始皇用的,就是勞役。
可憐這個用百姓血淚築造的長城,現在卻成了一處光輝景點。
人人紛紛過去參觀遊覽,甚至說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話語,以此為榮,殊不知,這長城之下,埋了多少百姓的骸骨和血淚!
沒有人在意這些為了築造長城而死去的無辜百姓,人們隻記住了‘偉大’的秦始皇,是他築造的長城。
真是可笑可笑。
難怪有人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那些心善慈悲的人,被人叫做‘聖母’,而心狠手辣,踩著屍山血海上來的,卻被稱為千古一帝。
成吉思汗,就是一個屠夫,到處屠城,結果被稱為一代天驕。
哈哈……
曆史,就是一麵鏡子,這麵鏡子告訴我們,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為了目標不擇手段的人,似乎過的更好一些……
除此之外,漢朝還有鹽鐵稅,漁稅,假稅,市稅,工稅,酒稅,入城稅等等。
對於徭役,易鵬頒布了第三道法令,那便是取消所有百姓徭役,以後所有開礦、修建水堤、修繕城牆等苦力活,都需要百姓自願參與,並且給與豐厚報酬,也就是發工資。
並且幹的好的,幹的快的,都有額外獎勵。
其他的苛捐雜稅,能免則免,不能免的,也降低一個檔次的稅收。
當這些法令頒發出去,並且一一實行之後,百姓一片歡呼雀躍,全都大呼易鵬,是仁義之主。
交州民心大順。
沒有什麽,比給老百姓一些實惠的利益,更令他們高興的了。
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得了實惠,他們自然對易鵬感恩戴德,到處說他的好話,易鵬的美名,逐漸傳遍整個交州,乃至交州以外的地方……
別處的百姓,聽聞交州猶如人間仙境,並且賦稅極少,紛紛羨慕之餘,全都千裏迢迢,搬遷而來。
對於這些人,易鵬沒有拒絕,全部接納了下來。
自從占領了林邑國、倭島、夷州島等地之後,他麾下的地盤,何止擴大了數十倍,原本交州便地廣人稀,加上新增的地盤,他現在最不缺的,便是土地。
不論中原過來多少百姓,他都可以容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