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第二支基金規則製定!
字數:3016 加入書籤
然後,第二天,在禹航投資公司基金市場業務部,遵照蘇禹的指令,釋放出將在國慶節前,開售第二支基金的消息後……
浙州、深市、魔都、燕京……全國各地關注‘財富路’,關注‘禹航1號’基金產品的無數大戶投資者,開始瘋狂籌措資金,並連夜訂票趕往禹杭,聚集在禹航投資公司附近,等待著基金開售的那日。
且許多有身份,有地位的當地、乃至周邊省份的大集團老板。
以及資產雄厚、人脈寬闊的各行業人士。
也開始紛紛通過之前投資‘禹航1號’基金的投資者群體,以朋友介紹的身份,搶先接觸蘇禹,以及‘禹航投資’內部的其他核心人物,想要在新基金開售那日,拿到更多的基金投資份額。
而這個時候……
蘇禹在放出消息後,正緊鑼密鼓地同公司基金業務部門的主管們,討論著新基金,即‘禹航2號’基金的相關設立事宜。
比如說擬募集資金額度,大概為多少;一個投資者最大限度能申購多少份額;基金管理費和盈利分成如何計算等等一係列問題。
“我覺得……”
黎夢在內部會議中,想了想,說道:“‘禹航2號’基金的總體募資規模,還是不宜過大,30億到50億的額度為宜,因為當前市場的流動性畢竟有限,體量太大,淨值增長困難,我們在當前流動性下的進出,也成問題。”
“30億到50億的這個額度,可以覆蓋很多投資者群體。”
“同時,這個體量的資金,在當前市場流動性下的進出,也大致能夠快速完成。”
“體量太小,覆蓋的投資者群體有限,就算我們能做出很高的業績表現,那麽其利益團體的擴張效應也不大,對我們公司在人脈積累,共同利益網絡建設上,沒有多大的效果,如此……倒還不如不開新的基金。”
“體量太大,覆蓋的投資者群體雖然廣了,但我們操作起來,難度卻會更高。”
“關鍵是淨值提升不易,市場流動性也不充足。”
“如果我們第二支基金的淨值表現,淪為平庸,那對我們基金後續的發展,更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我們也會因此失去投資者的信任。”
“所以,我認為……”
“對比當前的市場1000億流動性,30億到50億的募資額度,是最合適的。”
蘇禹聽見黎夢的意見,微微頷首,然後轉向基金市場業務部的於曉兵,問道:“於經理,你認為呢?”
於曉兵輕咳了一聲,說道:“如果按照我以前工作的單位,以及絕大多數的私募機構開設基金的理念來說的話,那肯定募集的資金是越多越好,畢竟淨值是個不確定的事情,但基礎管理費,卻是確定的。”
“募集資金越多,能收到的基礎管理費就會越多。”
“而基礎管理費越多,那就越能攤薄公司的運營成本,提升公司的實際盈利。”
“但這是針對普通私募機構而言……”
“蘇總的投資能力,是我平生所僅見,如果我們公司能保持相對良好的淨值增長,那麽基礎管理費,對我們來說,就不是特別重要了,如此……也就用不著一心追求規模的增長,適當降低規模,保持投資者心中相當強的預期。”
“這更有利於我們公司的未來發展,也更有利於我們建立利益網絡。”
“所以,你是同意黎經理的意見,是嗎?”蘇禹詢問道。
“是的!”於曉兵點了點頭,“我始終認為,公募基金才追求規模效應,私募基金始終是要以業績為準繩,才能走得更遠的。”
“行吧!”蘇禹說道,“既然意見統一,那募資規模,就確定在50億吧!”
“接下來……”
蘇禹頓了頓,又道:“談一談利潤分成的標準、基金管理費和投資者申購份額的限製標準,以及鎖定期限之類的吧!”
“利潤分成標準、基金管理費之類的,按照上支基金的標準執行吧!”黎夢說道,“至於投資者申購份額限製,除了最低100萬起申購的標準是死的外,上限劃定在最多隻能申購1000萬份額,我覺得較為合理。”
“按照50億的募資額度計算……”
“就算每個投資者都頂格申購,也能覆蓋500位投資者,不少了。”
“如果按照最低申購額度計算,則足以覆蓋5000位投資者,這利益網絡鋪設……就相當寬泛了。”
“至於說鎖定期限之類的……”
“我覺得還是一年最為合適,其它時間,除非基金淨值下折到被迫清盤,或者說我們主動進行淨值結算,主動清盤的情況,均不可贖回。”
蘇禹沉思片刻,沒說話,再度向於曉兵詢問道:“於經理,你覺得呢?”
於曉兵看了黎夢一眼,想了想,還是直言道:“蘇總,咱們公司成立之時,設立的第一支基金,初始額度,隻有4個億,那種情況下,盈利分成,設定在淨值大於1.5之後,是e合適的。”
“但現在……”
“我們第二支基金如果募資額度在50億的話,盈利分成依舊設定在淨值大於1.5之後,對於我們公司的實際利益來說,就不劃算了。”
“畢竟,我們公司現在名氣已經打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