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孤獨的日記 B02: 涵洞 (3)
字數:1221 加入書籤
第89章孤獨的日記b02:涵洞(3)
馬山涵洞的洞口,如果不是那個狗窩在那裏,很難被發現。洞口外側地麵上與南北向公路之間有一排水溝,夏季用於排水之用。
馬山向南不遠處是米泗山,再向南是邢舍山、西馬山。西馬山向西是西京灣,像一個大象的鼻子一樣伸入太湖,呈東西狹長形狀,南北最窄處隻有二百米不到。在最窄處有南北向小溝,它聯通了南北兩側的太湖水。
如果以小溝為界,西麵就是太湖中的一個小島。
小溝名叫漁家溝,不知道這名字的來源。不過,在我們被困這裏不久後,就自然明白了這個名字的最可能的來源:當地人可能把這條溝當做了太湖中的那些魚兒的家了吧。
隨著風向、潮汐等因素的影響,這條聯通南北太湖水的小溝裏麵的水,永遠都是在流動中,要麽由南向北流,要麽由北向南流。抓住這一特點,隻要在溝中適當位置放上兩個魚簍,並讓其中一個魚簍的口向南,同時另一個口向北,總會保證其中一個魚簍會有重大收獲,從來不會空手而歸。
而如果能夠事先預知水的流向,隻要用一個魚簍就夠了。不過,我經驗不足,無法預知,隻好采用笨辦法,每次放兩個魚簍。
在米泗山與邢舍山之間有一西北、東南走向的水溝,通濕地公園,要比漁家溝窄,水也淺一些,水流速較慢,魚量也要少很多。天氣不好時,我會在此放魚簍捕魚,每次捕魚量大約是漁家溝的三分之一。
上述是我向南走得最遠的地方。
向東最遠到達龍潭港,沿著胡岸北太湖大道可到那裏,沿途無所收獲,隻撿了小桌子等雜物。在初期常走這個線路,從沿途的廢墟中可獲取一些日常雜物、衣服布料等。後來,在衣料、雜物足夠了以後,我主要向南探索,以捕魚為主。
從馬山涵洞向東向南的路線都是沿著胡岸。向西南方則是深入陸地,因路不好走,又害怕迷失方向,僅走過一兩次,走得也不遠,便未曾再去探路。
總之,我未離開馬山涵洞住處太遠。
蝸居偏僻小洞中,值此大難而不死。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為了生存,獲取周邊廢墟中無再用之物,實為生存所迫,非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