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半自動手術機器人

字數:8184   加入書籤

A+A-




    “一台半自動多功能手術機器人?”
    “能夠進行骨科,腹腔鏡,神經外科,以及血管介入四大領域的精細外科手術?”
    衛康光是看了個開頭,就徹底驚呆了。
    無他,乃是因為目前上市的手術機器人都是專用型機器人,做的都是某個專項科室的外科手術,比如達芬奇機器人就是腹腔鏡手術之王。
    除此之外,骨科有專用的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也有專門的脊柱手術機器人,就連眼科這麽個細分領域也有專門的眼科手術機器人。
    所謂的全能手術機器人,還沒有出現,都是各幹各的。
    因為不同領域的治療方案都不一樣,很難做到一台通用。
    他本來是覺得,係統給的機器人隻要能在腔鏡手術方麵打敗達芬奇就夠了。
    萬萬沒想到,係統直接給他來了個王炸。
    怪不得要五千萬積分,值!太特麽值了!
    衛康頓時心頭一片火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去。
    “怎麽個半自動化?又是怎麽個多功能?”
    “原來是自動檢測,自動定位,自動導航,自動跟蹤,自動成像,自動模擬,自動切割,自動濾顫,自動縫合,九大功能,都能通過聲控,手動等人機交互來實現。”
    “自動檢測能夠監控患者生命參數,起到監控器的功能,同時通過先進的傳感技術,獲取手術中的一係列操作,自動形成相關數據。”
    “自動定位很好理解,腹腔鏡機器人一個重要需求就是內窺鏡的自動定位,省去了常規手術中需要專門把持內窺鏡的操作人員,能夠獲得更穩定的圖像。
    “有了自動定位,自然也會有自動導航和自動跟蹤,以及自動調整等相關功能了。”
    “自動成像也非常重要,通過放大的30倍高清3d圖像,不但能展示手術視野,也方便醫生精準進行組織定位和器械操作。”
    “自動模擬則是使用患者的檢驗數據和醫療影像,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在術前模擬手術過程。”
    “自動濾顫在安全方麵不可或缺,可以過濾掉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手部震顫運動,濾除人手的自然顫動,提高手術精準度,防止意外動作發生。”
    “自動切割使用超聲刀對病患組織和骨科植入物進行精準地切割,能夠更好地完成手術。”
    “自動縫合可以完美地完成對軟組織的縫合,比如皮膚,肌肉,血管和神經縫合。”
    “我的天,這豈不就是外科手術的終極形態?”
    “所有輔助工作都完全由一套醫療程序控製的自動控製機器人完成,外科醫生隻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手術中就行。”
    “以後外科手術就隻需要一名操刀醫生,其他人員都不用了。”
    “什麽拉鉤的一助二助,遞送器械的護士,統統都不需要了。”
    激動過後,衛康不由擦了一把冷汗,有些不寒而栗。
    “我這樣真的不會被打嗎?”
    “這樣下去,以後割闌尾都可以由手術機器人完成了吧。”
    “那還需要那麽多醫護人員嗎?”
    “壞消息,醫護人員大裁員!”
    “好消息,醫生學手術更快更簡單了。”
    “以後外科醫生可以跟機器人配合,來完成更加複雜的手術,更牛逼的醫生則直接研究開發新的術式。”
    想到這裏,他才感覺好過了一點。
    這樣還行,看來不會成為醫護公敵了。
    “自動完成簡單的手術以及輔助功能,確實能叫得上半自動化。”
    “幸好還沒到全自動化,直接替換人類醫生,否則我絕對不敢推出,隻能束之高閣。”
    “再看看多功能。”
    衛康舒了口氣,繼續往下看。
    “任何手術機器人都逃不脫腦,手,眼三大組成部分,光學跟蹤係統就是眼,完成術前掃描,術中對患者和手術工具的密切追蹤,至於多功能機械臂就是手,實現精準的手術定位導航和操作,然後則是作為大腦的主控台。”
    “醫生坐在遠離手術無菌區的主控台前,看著呈現身體內部構造3d圖像的高清屏幕,同時握著兩個操控手柄上下左右,前後旋轉,同時通過內置麥克風,語音調動輔助功能,切換不停的手術工具,隻需要一個人,就能獨立完成一台外科手術。”
    “跟傳統開放式手術的血腥場麵相比,機器人手術幾乎看不到出血,一些抽吸,縫合,切割操作也都由機器人完成,極大地解放了醫生的生產力。”
    “主控台的大腦功能不用多說,智能化的手術跟蹤,調整,定位這些都是小事。”
    “最大的驚喜是竟然針對每一個單獨的手術,有著標準手術模式,以及手術記憶功能。”
    “每個醫生可以單獨開設賬號,記錄自己手術過程中的每個動作,然後選擇最流暢最成功的手術模式保存下來,等到下次手術,機器人可以自動調整為該模式,完美配合醫生完成同樣的手術操作。”
    “同時,這些標準模式也可以用來輔助醫生學習新手術,不但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如果練習中出錯,也能夠及時提醒,糾正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太牛逼了,把一二級簡單手術的門檻降到了醫療操作工的層次,以後低年資醫生量產化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行了,大腦很牛逼,看看眼睛是不是一樣牛逼。”
    “果然也很牛逼!”
    “先進的光學和紅外視覺成像技術,高性能的成像係統,逼真的3d顯示效果,手術圖像被放大1-30倍,充分提供真實的手術視野。”
    “所有的醫學影像數據,通過計算機轉換成真實的彩色3d模型,外科醫生能夠操縱機械臂,360角度地切入,就像身臨其境一樣,完成最高難度的手術。”
    “好,好,好,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手術利器。”
    衛康忍不住拍案叫好。
    他雖然不是外科醫生,但也知道,手術視野對外科手術的重大影響。
    手術視野不好,對外科醫生來說就像盲人摸象,不但手術很難順利完成,手術風險也會大增。
    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中,醫生有著直視下操作的習慣,可以通過直覺的手眼協調來完成手術,雙手協同,操作可以做到非常靈巧。
    但是腹腔鏡手術流行起來後,打破了這種人體自然的手眼協調。
    醫生沒辦法看到病患組織,隻能觀看二維視頻來獲取手術視野。
    在觀看的同時,還要單手移動腹腔鏡手術工具。
    這種操作相當反人類,也違反人自然的直覺。
    畢竟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要通過手眼協調來完成各種動作。
    而且人的視覺都是三維的,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下來,不是那麽容易打破的。
    此外,腹腔鏡設備的顯示,跟實際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一開始很難適應。
    就好像習慣了電腦的鼠標滾動,就很難再用水果電腦的鼠標了。
    這些與常理相悖的操作方式,都會給醫生帶來困擾。
    學起來很費勁,用起來更是人為增加了難度。
    更不用說長杆狀的手術器械對醫生雙手生理性抖動的放大了。
    所以,腹腔鏡手術雖然極大降低了外科手術創傷,有利於患者術後康複,但對於醫生來說,比起開放式手術,操作難度大大增加。
    從普通模式,升級到了困難模式。
    這也就導致了,腹腔鏡手術有著一定的門檻,技藝精湛的醫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培養出來。
    總之是卷死醫生,利好病人。
    手術機器人則完全不一樣。
    不但手術視野是3d成像,更類似於開放式手術場景。
    醫生的操作也是通過雙手柄來完成,方向感和現實世界一致。
    其中的差異,自然是通過主控台的強大計算能力,以及機械手臂360度無死角的靈活動作來補上的。
    醫生隻要舒服地坐在主控台前,就有著寬闊的視野,雙手在小範圍內靈活地移動,口吐關鍵字,召喚出不同的手術工具,以及輔助器材,就能流暢地完成一台手術,哪怕幾個小時坐下來,也毫無疲憊感。
    相當於從困難模式,直接跳到了簡單模式。
    這樣的科技發展,不但利好病人,同樣也利好醫生,可謂是雙贏。
    “嘖嘖,果然適合我老婆,哪怕生完孩子後的虛弱期,也不耽誤她做手術了。”
    衛康美滋滋地想道,臉上忍不住浮現出興奮的笑容。
    不過他並沒沉迷在想象中,而是目光炙熱地看向機器人的設計圖紙。
    “這就是機器人的最關鍵部位了吧。”
    “全能機械臂!”
    “原來不同領域的專科手術,就是由這些不同的機器臂來實現的啊。”
    密密麻麻的圖紙上,手術機器人龐大的底座上,有著個獨立的機械手臂。
    每個機械手臂都具有遠端旋轉中心結構,以保證手術器械在運動時繞著固定的皮膚入點運行。
    個機械臂中,4根是骨科,腹腔鏡,神經外科,以及血管介入手術專用的機械臂,1根是輔助機械臂。
    每根機械臂都非常靈活,同時擁有多個可伸縮的功能臂,就跟瑞士軍刀一樣。
    其中的單孔內窺鏡手術臂,最大的特點是一個機械臂通過單孔進入體內後,自動展開為三個連續體操作臂和一個3d高清攝像頭,可以在狹窄的手術空間內實現可視性控製。
    骨科機械臂則比較小巧,可以根據患者的解剖結構進行定位,通過力反饋的方式輔助醫生完成準確的骨骼切削操作。
    對於複雜的脊柱手術,使用時可以將功能臂直接安裝在患者的脊柱上,實現剛性連接,精準執行導航操作,引導醫生完成椎弓根螺絲的置入。
    神經手術臂展開後同樣有3個功能臂,兩個臂能夠實施各種顱內手術操作,輔助醫生將穿刺針,電極等器械準確送到預定靶點,靈活完成活檢,取異物,囊腫抽吸等操作。
    第3個功能臂則安裝了手術用顯微鏡以支持顯微外科操作。
    血管介入手術臂也由個功能臂組成,一個多關節功能臂裝載著一次性使用的操綜盒,能牽拉操控導管係統,控製導管彎曲和導絲運動,同時還可以裝載支架,球囊等相關器具。
    另一個功能臂上則安裝了磁導航係統,可以使用外部磁場驅動導絲運動,這樣就避免了射線導致的輻射問題。
    針對複雜的心髒解剖環境,磁導航係統與3d成像係統進行融合,能夠定位導絲尖端,並將其位置,方向數據及靶點,解剖幾何信息傳輸給主控係統,從而不用光成像,也能實時監控導管位置。
    至於輔助機械臂,針對顯微血管縫合手術專門設計,具有力檢測功能,可完成切割,夾持,縫合與打結等手術操作。
    在它的末端安裝有力傳感器,可以檢測其與手術環境相互間的力信息,並將力信息反饋至其他手術臂,使得手術醫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手術環境的三維力信息,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還可以遞送其他手術工具,完成一些輔助功能。
    每根機械臂都采用關節式結構,具有三維力感覺功能,同時無一例外,都擁有極其靈活的仿真手腕,可以做到8個方向自由運動和360度的旋轉,完成人手無法實現的操作。
    手術定位精準度也達到了亞毫米級。
    還擁有運動比例縮放功能,不但保障了手術精度,還將醫生手部的自然顫抖,或者無意的移動降到最低程度。
    總之,先進的傳感技術,3d醫療成像技術,新型材料以及智能算法,使得手術機器人的末端可以設計得比人手更加靈活,並且可以縮放操作者的運動,拉近操作者和手術器械尖端之間多聯係,實現各種手術操作。
    最後,所有機械臂都能根據手術需要靈活進行安裝和拆除。
    可以隻安裝一根手術機械臂和輔助功能臂來完成單一的手術,也可以安裝兩根手術機械臂,來同時完成多項手術。
    也可以按照臨床醫生的需求把持工具,實施手術和治療。
    例如,應用於關節假體安裝時的骨骼切削,顯微外科手術中的精細操作,微創手術中的內窺鏡操作,放射治療中移動直線加速器等。
    這一切,看得衛康心潮澎湃,激動不已,仿佛一座金燦燦的寶庫大門在眼前緩緩敞開,等待著他的進入。
    “太棒了!有這樣一台手術機器人,世間將再無困難的手術。”
    “不論是傳統開放式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對比起來,手術機器人的優勢都很明顯了。”
    “像任何機器人一樣,它最大的優點就是,無論工作多久,都不會疲勞,同時保持高度精準。”
    “它在第一百次使用時的準確性,也跟第一次使用時一樣,沒有絲毫偏差。”
    “而人本身能力的局限性是臨床手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瓶頸。”
    “尤其是人手不可避免的顫抖,以及醫生的疲勞,導致手術的精準性難以保證。”
    “更不用說微創手術狹窄的手術視野和有限的操作空間,無疑使得手術難度大大提升。”
    “但這些問題對手術機器人就幾乎不存在了。”
    “一名合格醫生的培養時間很長,需要經曆反複的失敗,從而導致代價高昂。”
    “手術機器人可以讓一名合格醫生的成熟時間大大縮短,學習難度大大降低,從而提供均衡穩定的醫療質量。”
    “機器人能讓低年資醫生快速提升到和高年資醫生差不多的臨床水平,解決優質醫療資料過於集中,分布不均衡,且長期以來供不應求的問題。”
    “我的夢想,又朝著實現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腳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