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聽聞昔日事
字數:6403 加入書籤
第192章 聽聞昔日事
眾人聞聽,忙回身看去,見一個黑臉黑袍的老者,不知道什麽時候來到這裏,站在數十米開外的地方,正望著他們微笑。
張道陵見了,忙讓龍兒收了濟水珠的光,帶著金蟬下了冰層,來到老者身旁,施禮道:“老人家,貧道有禮了。”
金蟬和龍兒見了,也一一與那老者見了禮。
老者架子甚大,並不還禮,隻是盯著龍兒手中的濟水珠子望了一會,才大刺刺地道:“你是哪裏的水神?”
龍兒聽了,遲疑了一下,才道:“老人家,我仍是濟水神。”
“唔,你身為濟水神,能到處遊蕩,膽子可是不小啊!”那老者語氣仍是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但麵上卻露出微笑。
龍兒見了,笑道:“我就這個樣子,也沒有那個神仙來管我呀!再說了,他們若是不喜歡我這個樣子,趁早辭了我,我還正不想幹這個水神呢!”
那老者聽了,麵上神情更是高興,點點頭笑道:“小丫頭不知天高地厚,不過這樣子倒是招人喜歡。”說完又轉頭望向金蟬,問道,“小師父,可還認得我嗎?”
金蟬聽了,神情一怔,又仔細盯著那老者看了一會,忽然驚叫道:“您,您是那位討冰的老人家。”
“不錯。我每年三伏天時,都要化作乞丐,到這裏討冰吃。凡是給我吃的,我都會保他一年內上山下山不會被雨雪所擾。隻可惜這麽多年來,隻有你一個人每次都給我冰吃。雖然那冰,是你好不容易敲下來的,可你每次都毫不猶豫地送給我吃。”
金蟬聽了,腦海中頓時想起,五台山上雨水無常,可是自己每次上山采藥采蘑菇,都趕上晴天,從沒有被雨澆到過,而別的師兄弟們外出時,明明是晴天,卻經常被不期而來的山雨澆濕衣服,原來竟是這個緣故。
想到這裏,金蟬忙又施禮謝過。
龍兒聽了,有些奇怪地問道:“老人家,你也是水神嗎?你是哪裏的水神啊?”
那老人聽了隻是笑笑,卻不作答,反而將頭轉向張道陵,望了一會,忽然向張道陵躬身施禮。
張道陵見老人忽然做出這樣子動作,嚇得忙上前相扶,口稱不敢。
那老者雖被張道陵扶起來,麵上表情卻仍是十分激動,隻聽他道:“小仙長,你是哪位大仙門下啊?”
張道陵聽了,有些不好意思地道:“老人家,我隻是一名修道的普通人,我還沒緣得遇仙師呢。”
那老者聽了,有些不敢相信地望了張道陵一眼。見張道陵一麵真誠,這才點頭道:“適才聽小道長說不要破冰,有菩薩之心,自然不會騙我。但是我看小道長神韻內含,又有躡空之能,才有此問。”
張道陵聽了,忙道:“老人家,實不相瞞,我確實有些奇遇,但也隻是有助於修真,但離得道成仙,還差得遠呢。”
那老者聽了,又點點頭,對張道陵道:“小道長,我看你天資聰穎,還想借你之能,助我家兄脫困?”
“你家兄?”張道陵聽了,心中又明白了幾分,但口中仍是疑問道。
“哎!你們剛才討論的那個傳說,我都聽見了。這個傳說有幾分是真的,但多一半是不對的。”
眾人聽了,無不驚道:“老人家,你是五爺?”
“哈哈,什麽五爺,我隻是那哥五個最小的老五而已!哎,我們哥五個,全是東海龍王的養子。”
“老五爺爺,你快告訴我,那傳說那對那不對啊!”小黑聽到這裏,再也忍不住,從張道陵懷中鑽出來問道。
那五爺看了眼小黑,笑道:“還有一隻小耗子呢吧?”
小白聽了,忙從龍兒懷中鑽出來,口中叫道:“小白見過五爺爺。那個是我妹子小黑。”
五爺聽了,哈哈笑道:“兩隻小耗子,沒成精,可是挺招人喜歡啊!你們是一母同生的嗎?”
“是。”小白和小黑同時答道。
“哎!我和四位哥哥也是一母同胎,但偏偏長有不同的顏色,可不像你們兩個。”說著,這老者還有些感歎地搖了搖頭。
他感慨了一番,這才又道,“那傳說,文殊菩薩到東海去借歇龍石,是不對的。其實是我們父王東海龍王主動給的。當年文殊菩薩選定五峰山作為道場後,我父王曾過來行雲布雨,他見到這裏五峰均有山有水,文殊菩薩又常在此講法,將來天庭免不了要在五峰山設置山神水神。雖然這裏水少,但隻要有了神位,我們就能免入輪回,而且日夜聽文殊菩薩教誨,將來也是大有前途的。是以父王這才向文殊菩薩提出,願讓我們五個,在此護法。文殊菩薩允了之後,我們哥五個便來到這裏,分居一山,為此山水神。父王見我們得了神位,高興之餘,還將我們哥幾個常用來休息的東海的歇龍石放在這裏,這歇龍石有清涼之功,從此以後,這裏氣候清涼,是以五峰山又得名清涼山。而且我和四位哥哥見五峰峰頂險峻,還親自動手,將峰頂犁平,使其平整如台,此後這五峰山又改稱五台山了。”
小黑聽了,奇道:“五爺爺,那歇龍石,是在那萬年冰後麵嗎?我們怎麽找不見啊!”
五爺聽了笑道:“這歇龍石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啊!”
龍兒聽了,奇道:“五爺,您說的是這萬年冰,就是歇龍石不成?”
“不錯,正是它。”
眾人聽了,這才恍然大悟。
龍兒又問道:“五爺,剛才我用珠光照著,那冰中出現了四條龍形的影子,又是何故啊?”
五爺聽了,麵上笑容逝去,歎道:“哎,這四個影子,就是我的四位哥哥啊!”
“什麽?”張道陵聽到這裏,想起他之前向自己行禮,心中升起疑問。忙對五爺道:“五爺,您的意思是,您的四位哥哥,就被封在這萬年冰下。”
“不錯。”
“這是為什麽啊?”龍兒聽了,不解地問道。
“哎,此事說來話長了。記得一百年前,一天我大哥順著發源於東台的清水河一路巡視,來到清水河匯入滹沱河處,正打算回去時,卻看見一僧一道,坐在河邊論法。
隻聽那二人先從山水說起,那道士道:‘大師,想那爭名的,因名喪體;奪利的,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算起來,還不如坐一葉扁舟,逍遙自在,甘於淡薄,隨緣而過。’
那和尚聽了道:‘道長說得有理。你我出家前,也都曾在朝為官,處處謹小慎微,仍是被人算計。等到貧僧歸依佛門,入五台山雲遊。隻覺得這裏山青雲淡,於林下看鬆花滿地,聽山鶯巧啼。任夏來秋去,隻要心中有佛,盡可逍遙四季,無人管也。’
那道士聽了,笑道:‘大師說的有理。你入了佛門,隱居山林,能登高遠眺,自是心懷開闊。但是山高路遠,林深崖陡,卻不如我這水秀來的瀟灑。’
‘哦,道長為何這樣說?’
‘嗬嗬,我也曾登山望遠,雖有心神俱逸之感,但是下得山來,總是累得腰酸腿疼。隻到我坐上一葉扁舟,順河而下,一路上看夠兩岸春光,累了便擺櫓橫舟,隨遇為家。靜來獨入孤篷,洗滌心名利,閑來采菱摘藕,與沙鷗同臥沙灘。一覺安眠,當真是無榮無辱無煩無惱啊!’
‘嗬嗬,道長果然是瀟灑。不過這瀟灑,卻得風平浪靜日子才行。貧僧這山青,上下山雖是勞累,但是不用看天臉色的。貧僧在山中,選那鬆竹梅蘭真可愛之處,蓋就茅屋數間,雖是陋室,但能遮風擋雨,任君而眠。春來賞花落,夏日廬下聽雨。秋高氣爽,更是登山望遠,累了尋那大樹高鬆,蔭下坐禪,當真是身無掛礙,心無利害,不管人間興與敗,隻有我佛慈與悲。’
那道士聽了,又笑道:‘大師,這山青水秀,是樣樣俱美,你我也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我看是誰也說不服誰了。不過要說起吃來,還是我這水受用些好物,來的自在。’
‘哦,不知水中都有什麽好物,還請道長明示。’
‘這水中好物,你得聽我慢慢道來。’那道人說著,竟然唱了來。‘青蘆筍,水荇芽,菱角雞頭更可誇。滿盤香醪吃個醉,一葉小舟隨所寓,萬迭煙波無恐懼,蓑衣當被酣然睡,酒足飯飽無憂慮,不戀人間榮與貴。’
‘好個不戀人間榮與貴。’那和尚聽了,點頭大讚,又笑著道,‘道長來聽貧僧做的一首順口溜。’說完也唱道,‘崔巍峻嶺接天涯,草舍茅庵是我家。香椿葉,黃楝芽,竹筍山茶更可誇。紫李紅桃梅杏熟,甜梨酸棗木樨花。蒼徑秋高拽斧去,晚涼抬擔回來。閑觀縹緲白雲飛,獨坐茅庵掩竹扉。無事把經開卷讀,有時對客把棋圍。喜來策杖歌芳徑,興到攜琴上翠微。撥雲尋路三山外,待月叫門壯我懷!’
‘大師之詩,果然壯懷。’那道士聽完,也是擊掌叫好。二人相視大笑。
我大哥在水中聽這二人如此文雅,說的都是些風花雪月的事,聽得煩了,剛要準備走,忽然又聽得那道人道:‘大師,你我一別已是一甲子了,今日得見,當真是盡興啊!這些年來,大師在修禪方麵,必是大有心得了。’
‘那裏,這些年來,貧僧隻是日夜念誦我佛而矣!每日萬遍,不敢少一。’
‘大師如此虔誠,早晚必能成佛啊!’
‘哈哈,道長此言差矣!貧僧隻求得證阿羅漢果位,雖是一心修行,但卻順其自然。縱是此生未修完業報,待來生再修便是了。’
‘那大師終日念佛,可有所得。’
‘這個嘛!貧僧自皈依我佛以來,隻感覺內心寧靜,業消智朗,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那道長聽了,麵上甚有得色,笑道:‘難道這麽多年,大師隻是修來個心靜?’
‘阿彌陀佛,貧僧有此,已是我佛保佑,感激不盡了。’
‘哈哈,人生在世,唯苦的便是生老病死。大師所求,其實在我道門,隻需一枚金丹就行。’那道長說著,自懷中取出一小瓶,遞與和尚道,‘這是我用心調製的金丹三枚,服用一枚,可延壽十載,百病不生。’
那和尚見了,並不接過來。隻是雙手合什謝了。口中婉拒道:‘多謝道長。貧僧一入佛門,便將生死淡之了。生亦何歡,死亦何苦。這金丹,還請道長用以濟世度人吧。’
那道長見和尚不要,搖了搖頭,將小瓶放入懷中,歎道:‘當年你我一別,各自修行。你智慧遠在我之上,但入了佛門,見識卻更加迂腐了。也罷,明日我也前往清涼山,重振我道門之風去,讓那些世人看我道家之能。’
‘哦,你要到清涼山重振道門之風?’
‘不錯。想當年這清涼山仍是我道家修行之地,名作紫府。’
‘阿彌陀佛!道長回山,貧僧萬分歡迎,但聽言下之意,隱有不平之意,依貧僧之見,如此一來,有違你我初心了。’
‘哈哈,大師,實不相瞞,我這些年,已修得五雷之法,有喚風喚雨之能了。也罷,走,咱們這就同去,來到五台當中,我要讓你看看,我作起法來,能讓五台處處下雨,而澆不到我,讓你看看佛道之別。’說完一把抓住和尚之手,向五台山而去。
我大哥聽到此處,見這道人狂妄之極,而且目中無有佛門,當下也潛回五台,找來我們四兄弟,告訴了我們事情經過,要我們一切見機行事。
我等於是依大哥之言,由我大哥帶著,布起雲霧,尋到那一僧一道,準備看那和尚笑話。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