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全據淮南,家格四等
字數:7136 加入書籤
興平十年接近終點,意義極其重大的興平十一年即將到來,因為新的一年是神武元年,也宣示著楚國正式跨入王朝序列。
即使這個楚王朝尚且偏居南方,可其強大的國力卻使北方諸國不得不正視,神武盛世不是詆毀就不存在。
為了不讓人心流散,他們各自舉辦了極其隆重的國祀之禮。
一方是皇帝天子,開創一朝正統,而另一方隻是國王,人心莫測,氣運自然有所偏移。
祭祀什麽?當然是祭祀他們認為的正統。
祭祀追懷古秦、古齊等各自國家的祖龍,宣示他們是有統可繼,是名副其實的獨立國家,無須向他國稱臣。
大楚不管這些,李隆先是和淮南前線的軍民提前過了一個新年,犒賞全軍,發下新年賞賜。
然後他再將淮南軍務交給張定安,接下來隻要不被丟掉淮水防線,隨便張定安怎麽打。
楚軍在徐州已經取得了重大戰果,不僅拿下了整個廣陵郡,更是全占淮水以南,如淮陵、盱眙、淮陰等淮水南岸重鎮皆是被楚軍控製。
從地圖上看,楚國九江郡就和廣陵郡連在一起,整個淮南都在楚軍的控製下,後勤路線多了,戰略選擇也充裕很多。
有淮南在,無論長江以南還是長江以北,都是楚國的大後方,修養生息自此從容。
楚國拿下淮南,齊國卻尚未走出東海郡,十二月中旬方才攻破郯縣,並且因此損失慘重,無數悍勇之輩倒在了攻城戰中。
彭城國五王子楊武率殘部突圍,僅以身免,但楊武給齊軍造成的重大損失,卻是讓齊王下達了必殺令。
本來一般的亂世,這種時候就需要屠城來消除軍卒們的怨恨,可對麵的楚帝國強勢崛起,行王霸仁德之道。
你這個時候來個屠城,齊國還想不想爭取民心了?
所以齊王不得不將城內的軍資公財都當做獎勵發了下去,並且昭告軍中,必將楊武淩遲告慰戰死將士們的在天之靈。
楊武因此萬分懼怕,一路逃回了下邳郡,即使這樣可能會被現任的國王楊淩直接毒殺,也比被齊軍抓住了的好。
更何況,彭城國現在南北皆有大敵,及及可危的情況下,他的大哥說不定不會殺他。
楊武回到國都下邳,袒露上身,背負著荊條走入朝會大殿,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向楊淩請罪,自言對不起祖宗社稷。
國王大哥見文武百官皆對楊武流露出異色,知道楊武已經失去國內人心,由此大放的原諒了他,並且封楊武為東海侯。
是時,彭城國國王楊淩借此機會,連下王詔。
一是號召國人奮起反抗,許以地方豪傑團練之權,在失地擁兵千人者封男爵,占據一縣者封子爵,半郡者封伯爵,一郡者封侯,戰後皆許以封地。
二是明詔還在外麵郡縣割據的兄弟,誰在恢複社稷過程中,出力最多,即可繼任大位,此約定由百官萬民見證。
不得不說楊淩有擔當國君的能力,兩道王詔一發,徐州南北皆是陷入躁動。
這可是寫在王旨上的爵位封賞,哪怕彭城國如今隻有彭城下邳兩郡完整,可一個王國積存的國運擺在那,封公侯不好說,封個伯爵子爵是絕對夠的。
名爵之賞,徹底激發了徐州土豪的熱情,他們失去理智,為此瘋狂。
得了伯爵這等貴爵,就能立下郡望世家的根基,哪怕是低等的子爵男爵,也有氣運支撐起一個縣豪鄉紳的家族位格。
這個世界家族和國家一樣皆有位格,分別為鄉紳、縣豪、郡望、世家。
鄉紳也就是一般鄉裏的土豪,影響力不到縣城,能出一兩個縣衙六房的吏員即可穩固家業。
一個家族到鄉紳即可供奉祖靈,祖靈得享族人香火,反饋陰福於陽世。
其實普通人想立起一個鄉紳家族都很難,即使大多數鄉紳家族都是旋起旋滅,似乎不值一提。
試看鄉紳家族如何立得。
一個普通五口之家凝心聚力,靠著田畝世代積累,發現不能起勢,蹉跎年月。
偶然有人踏上商道,終得一些錢財立起家族根基,這時小商人便試圖培養子孫進學。
運氣好,出了幾代童生,得氣運養家。
再到某一代出個秀才,得了朝廷名位,在官麵上能說上話,這個家族就會得到各支親朋還有鄉人的擁護,一個鄉紳家族的雛形方才出現。
秀才家主靠著名位和世代積累的錢財,去縣衙做一任六房吏員,等回到鄉裏就會發現,這個鄉他們家族開始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無論是上麵縣衙收糧收稅,還是鄉約裏正辦事都需要經過他點頭。
如果再運氣好點,鄉約家族後代不爭氣,讓你上位鄉約,家族根基就能進一步紮實。
當然,沒當上鄉約也沒關係,隻要死後三代之內,再出一位秀才,那家族的鄉紳位格就穩了。
鄉紳在鄉野一方有較大影響力,是一個王朝的根基,一般的中央王朝可不像楚國這樣能控製鄉村之地,往往隻能依靠鄉紳傳達施行國家政令。
四等家族中,鄉紳算是最簡單的,是普通家族為之努力的方向,往往很多鄉族的族長嘔心瀝血一輩子,就想帶領家族跨入鄉紳門檻。
因為鄉紳是可以通過努力,達成晉升的目標,最後能立祠供奉家族祖靈。
縣豪家族,鄉紳的影響力擴大到一縣之地,即可晉升縣豪。
一鄉和一縣的名望完全不能比,鄉紳說破天也就在鄉野打滾,而縣豪則是可以稱霸一縣,這就進入到朝廷視野裏麵了。
地方上的縣令被稱為百裏侯,生殺予奪好不威風,可一般的新縣令上任,首先就要拜訪縣裏的縣豪家族,希望他們配合。
縣豪有幾個硬性指標,首先是家中要出舉人位格或同等級的人物,一位或不能穩固縣豪之位,需要祖靈陰福反饋,後代再出一到兩位舉人方能穩固家格。
縣豪的家宅上空常有紅色氣運流轉,所以又被世人稱為紅宅。
居於紅宅者,不懼病邪,一般的小鬼惡鬼根本無法突破紅宅的庇佑,邪氣也會避讓。
鄉紳可憑努力,縣豪就很難光靠族人後代的奮鬥去達到了,往往需要氣運。
比如後代出一個本命貴重的人,能以本命逆轉外運,帶領家族跨過縣豪這條線。
當初李隆降生,家族為之振奮,就是因為生帶有異象,紅氣滿溢屋內至於赤盈。
這是一縣之才的位格,同時伴隨滿溢的紅命,當能帶領李家跨到縣豪這個門檻。
可他們萬萬想到,李隆居然能逆天改命,走到今天稱帝這一步。
一個在鄉紳縣豪掙紮了數代的小家族,居然養出了真龍。
鄉紳到縣豪光想著後代改命,那也不能成事,很多鄉紳在積累縣豪底蘊的過程中,會忽視氣運的蘊養。
一般出了祖靈的一支會是主脈,這時就要看祖靈的心胸了,如果隻看顧主脈後人,陰福不往它處,那就真隻能看主脈後人的命。
可如果祖靈心胸寬廣,能照拂到族中分支,令香火有所反饋,整個家族出人才的概率就會增加,如此氣運才得到涓滴積累。
畢竟一個衝刺縣豪的鄉紳家族,一般都能聚集千餘甚至幾千族人,這些族人中出才的概率,肯定比一支主脈要大。
光給你供奉香火了,卻不得反饋,分支族人麵上不說,肯定也會心有怨懟,即使後人成才也不會照拂家族。
鄉紳縣豪終究局限於一隅之地,就算家中出了舉人,也隻能擔任八品左貳官,想任七品,維持紅宅家格尚且需要各方努力。
郡望一級就是高門大戶了,有善觀氣者,可以看到郡望家宅有金黃之氣縈繞,所以可稱金宅或者黃宅。
居於黃宅者,居移氣,養移體。
時常得黃宅之運滋養,哪怕是天生蠢材也能智如常人,如果是聰慧者亦能更進一步。
這也是真正的郡望家族,很少出愚人或者“敗家子”的原因,出生在郡望之家,想平凡都難。
縣豪想成為郡望,比鄉紳到縣豪更難,十家縣豪百年積蓄,也不見得能有一家跨入郡望門檻。
這時往往就需要鴻運和外力,或是家中麒麟兒進士及第,做到五品高官,這便有朝廷氣運加持,反饋到家族亦能提升家格。
再者就是得朝廷封敕爵位,一般來說伯爵以上方能支撐郡望家格,從古到今封爵都很難,往往隻有沙場搏殺,立得不世軍功才行。
可命格再硬,一旦上了戰場,軍氣交錯,人命搏殺下,什麽變故都有。
一個本命青色的武將,按理說可至州郡之位,但在戰場上,說不定就會戰死於一個裨將之位。
郡望大族,其家族關係遍布州郡,動輒影響一郡數十萬人的命運,可能其一個分支都隨隨便便達到縣豪。
鄉紳縣豪,一般氣運中等的人物還敢想想,可郡望卻是非黃堂之輩不能立。
最高一等家族,世家,就是這世界所有家族的最終追求。
世家,謂世世有祿秩家也,門第高貴世代相沿。
世家之宅邸,又稱青宅,常年有貴重的青氣縈繞家宅之上,鬱鬱蔥蔥,生機勃發。
在青宅誕生的世家子,出生就有青氣外運加身,哪怕本命隻是普通人的白色,也能在青宅滋養下慢慢改變。
這便是以家格之青運,改易個人之本命,隻有世家才有改命的資本。
一代人道王朝不過三百年,可世家卻能延續千年,很多才能不俗的人寧願歸入世家為門客,也不願投得朝廷為一任流官。
王朝國運大興處於盛世時,世家在,王朝國運衰敗將亡時,世家依舊在。
任憑你九五至尊高居龍椅,手握龍運,金口玉言,可決萬民之命運。
但從古至今,再強硬的雄主也不會想著針對世家,凡是這麽做的,王朝都會立時崩滅。
因為皇帝也要想著自家陰世龍庭,龍庭不是光靠皇族就能撐起來的,還需要各類人才的氣運,龍庭也要接引死後的名臣。
人才從哪裏來,當然是世家門閥出的最多,你對世家客氣點,他們就多上放出一些大氣運人才當官,不客氣,他們就蟄伏等待下一任皇帝。
世家最獨特也是最珍貴的,便是在陰世顯化一塊福地,如此便能庇護眾多死後的族人祖靈。
即使是郡望,靈域中能常駐的祖靈也有數量限製,很多族人生前為家族竭盡心血,也不能入得靈域受香火供奉。
世家福地和龍庭都需要吸納新血,往往皇帝會憑借體製之力,強行引渡世家名臣,但世家也有反抗餘地,隻要憑著折損幾分氣運,就能讓先祖歸位自家福地。
龍椅從來不是一個人坐,也不是皇族一姓坐,而是世家和皇族同坐。
楊淩的王詔,便是抓住了一些豪強的痛處,他們想要振興家族,提升家格,眼下就是最好的機會。
淮南還好說,靠近長江區域的豪強家族,對楚國的強大有深刻認知。
加上受神道熏陶比較多,相信地府的存在,大都沒有輕舉妄動。
地府既然存在,供奉祖靈就沒什麽吸引力了,而且有地府鬼差巡察,也不虞有鬼物衝擊家宅。
隻有淮水流域的一些豪強聚兵反抗,可是卻被早有準備的張定安雷霆鎮壓,數不清的玄衣衛隱藏在民間通風報信。
獲得名爵提升家格,就能有陽世氣運反饋,人才不絕,家族振興,這還是有不小吸引力的。
可在一場場屠鎮壓下,叛亂者被抄家滅族,一時間淮南的新年籠罩在血色當中。
淮南豪強和百姓,這才看明白,大楚王師既有仁德,也行王霸。
神武元年中的武字,從來不是溫和。
淮南動蕩平息很快,地方元氣損耗不大,可齊小白占據的東海郡、琅琊郡卻是烽煙四起。
到處都是團練軍,鄉野道路斷絕,十數座縣城被義軍占據。
彭城王楊淩也信守承偌,付出巨大代價,派遣精銳潛入齊軍占領區,為義軍首領送去爵位敕封,詔書上的國璽印記可不虛。
當然,可以看到彭城國天柱日漸萎縮,氣運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