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以五千戰十萬,恐怕所圖甚大
字數:3973 加入書籤
而其餘人也相繼離開鄴城太守府。
對於剛剛的事,王秧全然沒有放在心上。
跟在夏侯惇身後,來到鄴城外的軍營。
在曹操的軍令下,很快五千青州兵聚集完成。
王秧騎上戰馬,對著夏侯惇一抱拳,說道:“元讓將軍,後會有期!”
說完,帶著五千騎兵,浩浩蕩蕩的離開鄴城,向壽春開去,這是他在三國的第一戰,也是一次最好的證明自己的機會。
五千青州兵騎兵,對王秧來說,足夠他打下壽春了。
“子義,子義!”
王秧剛走,典韋就追了上來。
不過等他到軍營的時候,隻有夏侯惇還在,這讓典韋不由得接連歎氣。
“典韋將軍,為何尋那一小小中郎將,走,隨我入帳喝酒!”
夏侯惇看到典韋來此,哈哈大笑,拉著典韋的手就要往大帳中走。
至於剛剛王秧說的那句後會有期,早就被他拋之腦後了。
“夏侯將軍,酒就不喝了,傳丞相令,夏侯將軍率青州兵十萬,返回許昌,並對劉備一行嚴加看管,即刻出發,不得有誤!”
典韋看著夏侯惇,知道追上王秧已經無望,便對夏侯惇說道。
這份軍令一出,夏侯惇直接愣在當場。
他們從太守府出來就直奔軍營,根本不知道在他們走了之後,太守府中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
時間回到半個時辰之前,王秧和夏侯惇等人剛剛離開太守府,郭嘉就被曹操留了下來。
二人麵對麵坐著,就像是多年未見的老友,根本沒有尊卑之分。
可以說,曹操前期的成功,完全是因為有鬼才之稱的郭嘉相助。
甚至若不是郭嘉英年早逝,怕是根本不會出現三分天下的局麵。
正因如此,曹操一生都在懷念郭嘉,哪怕他手下同樣謀士如雲。
而此時,曹操更是對郭嘉信任有加,拜為軍師祭酒,在曹操帳下,可以說郭嘉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曹操的話。
甚至大部分的時候,連曹操都會認真聽取郭嘉的建議。
現在二人坐在太守府中,正是商量剛剛王秧所說的話。
“奉孝,對於王秧此人,你怎麽看?”
曹操將雙手放入袖中,剛過二月,天氣還有些寒冷。
“主公,不知你對此人了解多少?”
郭嘉一聲白衣,氣質非凡,可以說放在哪兒,都是一等一的美男子。
而他和曹操說話也不慎客氣,通常都是不回答曹操的問題,而是先反問曹操。
當然,他也沒有喊丞相,而是直接喊主公。
從曹操接劉協入許昌,被加封丞相之後,曹操一直讓手下稱其丞相,意味大漢的丞相。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但郭嘉卻一直喊主公,對此曹操也沒有說什麽。
“此人和典韋同鄉,我讓許褚查了,履曆清白,其父也曾參軍,戰死,早亡,獨苗苗一根。”
曹操言語間不帶絲毫輕浮,但也沒有多麽凝重。
王秧在曹操的印象中,也隻是大膽,狂妄。
至於王秧所說的幾條建議,曹操雖有些想法,但拿不準。
如果此戰王秧回來,將他所說一一證實,或許曹操真的會對其另眼相看,但隻要有一點偏差,那王秧依然會被曹操棄之不用。
“此人來曆既然沒有問題,那就恭喜主公帳下再添一員大將,一位良才。”
郭嘉笑著對曹操說道。
“此話怎講?”
曹操聽的雲裏霧裏,不知道郭嘉此言何意。
“若李將軍能攻破壽春,一戰建功,那絕對是當世之良將,衝鋒陷陣無可匹敵!”
郭嘉笑著說道:“至於良才,則是因為此人所說,奉孝亦是非常讚同。”
“說來慚愧,江準一帶,奉孝卻未曾想到,劉備所居許昌,亦是奉孝未曾想到之處。”
“而這兩邊看似毫無邏輯,甚至王秧所說皆無根據,也無道理,但經他一說,才體現出其中的奧妙。”
“此等運籌帷幄,奉孝自愧不如!”
郭嘉並沒有那種文人相輕的思想,也不會因為王秧的出眾便對其進行打壓。
沒辦法,曹操收攏人心的成果甚好,郭嘉一切的謀慮都是為了曹操,而不會為了自己。
“讓曹仁率領虎豹精騎駐守江準,一可防止袁術竄逃,二可南拒江東,將江淮以北盡收麾下。”
“有了江淮這片沃土,我出兵之糧草便有了極大的保證,駐守此處,若分出三萬兵馬,非虎豹精騎不可。”
“這是奉孝未曾想過之處。”
郭嘉開始為曹操分析王秧所言,而他的想法幾乎和王秧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他說的曹操會聽,王秧所說曹操不會當真而已。”
“而看守劉備等人,看似於主公不利,有損主公仁義之名。”
“實際上,這卻是為主公考慮,為主公除去一大敵!劉備此人,胸中藏有溝壑,若放任其離開,對主公而言,必成心腹大患!”
“至於讓於禁將軍率領三萬虎衛軍於其後十裏而行,可見此人對此戰胸有成竹,若不出所料,十日之內,這五千青州兵必將殺入壽春成內!”
“結合三點,才說主公麾下多了一員大將,也多了一位良才!”
郭嘉對著曹操說道。
曹操坐在那裏,陷入沉思。
剛剛聽王秧說這幾個要求的時候,曹操隻覺得荒唐。
若王秧失敗,三萬虎衛軍也隻是無功而返。
而江東更是約定出兵平定袁術,一切皆聽許昌城中大漢天子劉協的調動,斷不會攻占江淮。
至於劉備,曹操知道其人,但若真殺了劉備,或軟禁劉備,實在有損他的名聲,可以說這三條,他一個都做不的。
但奇怪的是,經過郭嘉這麽一說,曹操才覺得這三條皆是一針見血,若按王秧所說,那平定北方也不過時間問題。
“既然如此,那就如此行事,許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