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鄭氏隱患
字數:5277 加入書籤
翌日!
洪磊早早吃過飯,便趕往王宮遞上牌子,等候宮中的召見。
在王宮外的茶坊等了有一個多時辰,茅房都上了兩回,終於等到了請他進去的王命。
洪磊跟著王宮的侍衛,進了鄭經辦公的原大員總督揆一的辦公室,這次洪磊第一次踏足這裏, 整個房間裏充滿了異域風情,可是鄭經辦公的書案卻是典型的中式條案。
這給人一種很強烈的視覺衝擊,總覺得這房間裏哪裏不太對勁兒。
洪磊上前給鄭經行禮:“臣戶官屬官洪磊叩見延平王,王上千秋!”
“免禮!請坐!”
洪磊明顯一愣,不應該是賜座嗎?
不過他也無暇多想是不是延平王用詞用錯了,趕緊謝恩在鄭經的示意下坐在條案斜下方的一把椅子上。
剛欠著屁股坐下,就聽延平王的聲音傳來:“你父親已經跟你說了吧,對於把你調到寡人的身邊工作,你有什麽想法?”
“臣謹遵王命!”洪磊回答的四平八穩,完全沒有一個青年人的衝勁兒。
鄭經沒想到洪磊這麽木訥,心裏就有些不喜,不過既然打算留在身邊培養,還是考察一下成色再說。
“洪卿對我鄭氏如今的發展有何看法?”
洪磊沉默了一會兒,就在鄭經以為洪旭的這個兒子已經養廢了的時候,洪磊突然抬頭說道:“王上!我鄭氏如今危如累卵!”
鄭經詫異,這小子是想學狂生嗎?
“說說你的想法!”鄭經挑眉說道。
“王上!您有沒有關注過我鄭氏如今的官場隊伍,我們的官僚隊伍的平均年齡是多少?”
鄭經笑了,這就有點兒意思了,點點頭道:“我們的文武官僚,尤其是文官的年齡普遍偏大,這是由於我鄭氏先天不足,沒有多少讀書人願意投靠我們。”
“王上!這隻是其中之一,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口基數選拔優秀的後備人才,相較於從普通百姓中選拔人才,像臣這樣的二代競爭力更大。
不出意外的話, 一二十年之後, 鄭氏的權力就會掌握在我們這些二代的手中。”
鄭經眉頭皺了起來, 洪磊的話觸及到鄭氏的核心,鄭氏權力的傳承該怎麽傳承。鄭經不禁坐直了身子,沉聲道:“洪卿!請繼續講下去!”
“是!這個權力的傳承不是王上或某一個人決定的,而是基於鄭氏的現實,隻能選擇官員的子嗣接替父輩。
因為相比於從百姓中間選拔,二代的素質更高,更能勝任,可是這樣的傳承一旦連續三代之後,會不會出現官員的固定化。
我鄭氏也會一個想著反攻大陸,興複華夏天下的理想政權,變成了一個一心隻想著偏安在承天府的割據政權。
因為一旦反攻大陸,官員的這種幾乎等同於世襲的官位,就會被大陸更多的人才擠占,他們會成為我鄭氏反攻大陸的最大阻力。
更為可怕的一點,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的後代一代更比一代強,更大的可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弱,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景,我鄭氏的衰敗就會近在眼前。”
“洪卿!你的這些想法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
“從王上後撤思明等離島百姓開始,臣便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們的後撤短期內給我們帶來了人力資源, 讓我們有了了短期的繁榮。
然而長久看來,舒適的生活,會使得百姓失去鬥誌,百姓們都過上了舒適的生活,誰還願意當兵賣命?”
“你說的百姓舒服的日子過多了就不願意當兵了,這一點寡人不敢苟同,初唐的府兵都是家中有恒產者,府兵的根基就是自耕農。
初唐的府兵橫掃漠北,打得突厥不敢南顧,因此舒適的生活不是百姓不願意當兵的原因,百姓不願意當兵那是因為當政者沒有給予士兵榮譽的地位。
初唐的府兵是受百姓尊敬的百姓守護者,百姓以能當府兵為榮耀,而宋以後的兵成了什麽,宋人把兵與囚犯等同,我朝的士人百姓把兵比作了匪,過的人不如狗,還備受百姓嫌棄。
穀妼
這樣的兵百姓當然不願意當,誰不想做一個好名聲的職業,誰又願意讓人把自己與匪並列,因為百姓願不願意當兵不在於日子過得怎麽樣,而在於軍隊帶給士兵的榮譽。
不過你的話提醒了寡人,軍隊的待遇與榮譽感都要加強,一個沒有軍魂的軍隊確實不能走的更遠。”
洪磊沒想到延平王對這樣的隱患並不在意,頓時有些著急,站起來躬身行禮:“王上!我鄭氏必須要吸收新鮮血液才能讓人才隊伍不斷地擴大。
不然早晚有一天,我們隻能退化成一個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臣是福建人,做夢都想著打回老家去,而不是一輩子窩在承天府。
臣的這種想法,臣之子卻並不理解,他離開家鄉的時候還不記事,對於家鄉的印象隻留在臣與家父等長輩人的隻言片語中。
臣子受臣的影響,多少還有一些大陸情懷,可是再下一代呢?他們還會對大陸有感情嗎?”
洪磊的這番話刺激到了鄭經,鄭經不由想到了諸葛武侯,他不知道北伐艱難嗎?他當然知道,可是他還是堅持一次次地北伐。
這為了什麽,無非是告訴蜀漢上下,興複漢室是他們的責任,這個責任要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正因為這種精神的傳承,每一代蜀漢人都有一個北伐的夢想,這個夢想直到蜀漢滅亡的前夕,薑伯約都還在堅持。
如今的鄭氏與蜀漢何其相似也,也偏安一隅,也是立誌於反攻大陸,這個誌向就是鄭軍的軍魂,所有加入鄭氏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我鄭氏之君是要反攻大陸,興複華夏的。
“洪卿之言甚合寡人之意,不知洪卿可有解決之道?”
“臣一直在苦思解決之道,然而臣才疏學淺,沒有找到解決之道。”
“你沒有找到,寡人卻找到了,那就是推行全民教育,從所有的百姓中間選拔人才,大陸是人多,可是他們能夠讀書的人能有多少,幾百萬讀書人有嗎?
而我鄭氏兩府之地,編戶齊民的百姓有兩百多萬,這還不算我們不斷同化的土人,加上這些土人,我鄭氏治下的百姓不會低於三百萬人。
這三百萬人丁,就算五分之一是兒童,也有六十萬人,我們從這六十萬兒童中培養人才,就算百中選一,也有六千人。
六千人還不夠我們兩府之地使用嗎?解決人才問題,我們需要換個思路來考慮問題,不能還按照以前的老眼光看待問題。”
“王上!百姓的子弟都讀書,誰還會去種田、做工,沒有農工如何保持我鄭氏政權的穩定?”
“誰說讀了書就不能種田了,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種田,原本種田是憑著經驗種,讀了書以後種田就是憑著學問種。
種田之道也是一門學問,若是人人都是種田能手,我鄭氏的土地產出將會大大增加。”
“可是王上!讓讀書人去種田是否有辱斯文?”
“以後男女兒童都讀書,大家都是讀書人,誰也不比誰高貴,從事什麽職業全憑個人喜好,以及個人的能力。
大家都在一個學堂學習,根據各種考核篩選人才,進行不同的分流,最後剩下的將會自由選擇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
願意種地的可以去種地,願意做工的可以進工廠做工,職業選擇完全自願。不用擔心無人種田,興許再過個幾十年之後,現在一個人精耕細作也就能種十畝地,可能到了那個時候,一個人能種一百畝也不一定。”
“這怎麽可能啊?人力有窮時,種的多了顧不過來就會粗放種植,最後的收益肯定會降低的。”
“人力是有窮時,可機械之力卻是無窮的,我們本來就不該把那麽多的人力綁在土地上,人力更應該用在發展工業上,用工業的發展減輕人力的辛勞。
這本來就是曆史趨勢,我們的老祖宗從狩獵到采集再到刀耕火種,再到農業技術的一步步提升,每一步的的提升都伴隨著工具的進步。
隻要我們不斷推動工具的進步,總有一天機械工具將代替很大一部分人力。”
洪磊沒想到延平王竟然想著用機械代替人力,臉上頓時生出恐懼,連聲反對道:“王上不可!若是機械代替了人力,必然會造成權貴對土地的無限占有,百姓將以何為生?
失去了土地營生的百姓,就會成為流民,流民就是社會最大的隱患,大明就是被流民拖垮的呀!”
鄭經沒想到洪磊還真是願意動腦子之人,他能想到機械會與人爭奪勞動權,機械的使用會大量地導致農民破產,造成大量的事業。
這是必然的現象,可是這正是鄭經想要推動的,土地集中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階段。
破產百姓會給城市帶來豐裕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又能推動工業的快速發展,當然這其中要有一個度,這就需要官府進行有效的調控,不能讓百姓活得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