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外東北攻略(四)

字數:4496   加入書籤

A+A-




    巴海想不明白的事情,周全斌卻能清楚的說出來,這些年華夏的發展讓華夏所有的高級將領與官員都看到了組織力度的重要性。

    羅刹人能夠戰勝部落百姓,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火器,而是他們的組織度要高出部落百姓很大一截。

    這些部落之間互相之間甚至都是敵對的關係,羅刹人完全可以在這些部落之間進行反複挑撥,讓這些部落自己自相殘殺,    最後羅刹人在雙方精疲力盡的時候出手,兩個傷痕累累的部落誰都沒有得到好處,反而便宜了背後的挑撥者。

    因此外東北缺少的不僅僅是先進的武器,更加缺乏的是一個能夠將各個部落團結起來的國家,在國家的統一指揮下形成合力。

    隻要整個北方的部落都能整合起來,羅刹人在廣袤的鮮卑利亞沒有一點兒機會。

    對於周全斌的問題,巴海回答不上來,    便問周全斌:“周將軍可有答案?”

    “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    那就是我們不團結,    各個部落各自為戰,形不成合力,還會因為自身的矛盾互相拆台。

    而羅刹人背後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有國家在背後撐腰,這種國家行為豈是各個為戰的部落能夠對抗的。”

    巴海反駁道:“若說部落兵是因為組織力度不夠才鬥不過羅刹人,可是我八旗主力對上羅刹人,若不是有人數優勢,依然打不過羅刹人。

    難道周將軍認為我八旗的組織力度不夠嗎?”

    周全斌微微一笑道:“確實如此,你們的組織力度差的太遠,別的不說,你們一千人馬野戰時能夠出動多少火炮?

    單位時間內,你們能夠輸出多少火力,可有計算過你們的一輪遠程打擊能夠給敵人造成多大的毀傷麵積?”

    巴海哪裏聽過這些專業的軍事詞匯,一頭霧水地問道:“何為輸出火力?何為毀傷麵積?”

    “輸出火力是指規定的時間內能夠打出多少炮彈、多少鉛彈,毀傷麵積是指輸出的這些火力能夠給敵人造成多少毀傷?”

    對於古典軍隊,    尤其是東方軍隊,戰場判斷全靠主將的眼睛,也就是說主將覺得打擊已經起到了效果,    那麽就可以進行下一輪攻擊了。

    可是古典軍隊往往因為後勤不足,根本不能進行長時間的火力覆蓋,往往都是射擊上兩三輪就要一窩蜂衝上去和敵人進行白刃戰。

    這種戰爭形式,野戰的時候,還能利用人數優勢獲得戰場優勢,可是在攻城作戰的時候,本來防守方就占據了地理優勢。

    若是沒有足夠的火力優勢壓製城牆內的敵軍,再被敵人用遠程火力破壞掉攻城器械,就隻能以添人命的方式進行蟻附攻城。

    這樣的戰爭,進攻方至少需要十倍以上的兵力優勢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這就是滿清在圍攻羅刹人城堡的時候,連續圍攻幾個月的時間都攻打不下來的原因之一。

    當然羅刹人哥薩克的組織度,軍事訓練水平,武器裝備都優於滿清,因此滿清在朝廷沒有下定軍心之前,地方軍隊根本打不動這些殖民者。

    巴海滿清的官員中也是一個很聰明的官僚,當然能夠明白周全斌的話裏是什麽意思,    不過滿清現在的情況,也沒有條件進行裝備的升級。

    不過巴海對於這一趟的雙城子之行還是比較滿意,華夏的官員並沒有因為他是旗人而對他有所歧視,對他非常的尊重。

    在對勢力範圍的劃分問題上,華夏官員也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完全沒有關內同僚所描述的蠻不講理,趾高氣昂。

    在離開雙城子的時候,周全斌還把自己的一把隨身佩戴的手銃送給了巴海,軍人對武器有著從骨子裏的喜愛。

    收到這把手銃的巴海在回去的路上,都是不停地在手中把玩,感慨著海寇的奇技淫巧,能把一把手銃做的如此精巧,可見長火銃也是一樣的做工精良。

    巴海哪裏知道這樣的滑膛火銃,在華夏根本就是淘汰的產品,這樣做工精致的手銃就是藩府批給各個高級將領用做饋贈的禮物的禮物槍。

    正是周全斌的刻意拉近與巴海的私人關係,使得華夏軍隊幾年內在外東北的行動沒有受到滿清的任何掣肘。

    在對待羅刹人的時候,滿清與華夏難得的同仇敵愾。

    外東北漫長的冬天終於過去,在海麵上的冰雪開始融化的時候,第一艦隊調任旅順守備長官的謝鳳山率領第二分艦隊搭載著補給物資,以及第三批次的移民抵達海參崴。

    第二分艦隊長官謝鳳山與周全斌並不熟悉,這位依靠海軍技術起家的軍事長官看起來不像一個軍官,更像是讀書人。

    周全斌本就對海軍沒有什麽好感,再看到謝鳳山這樣的白麵書生一般的海軍將領,更是不待見,隻是跟謝鳳山打了個照麵便推脫自己還有公務走了。

    謝鳳山一頭霧水,自己沒得罪這個陸軍的軍頭吧,怎麽上來就給自己甩臉子,陸軍馬夫真的是不可理喻。

    不過大家屬於不同的單位,並沒有隸屬關係,謝鳳山也犯不著熱臉貼上冷屁股。

    在海參崴卸下一半的移民,留下一半的船隻裝載一個冬天海參崴積攢的山貨,另一半的艦隊繼續北上直抵廟街將剩下的移民放到廟街墾殖。

    廟街的氣候要比海參崴殘酷的多,無法進行墾殖耕種,移民們留在這裏目的是為了給海軍建設造船廠。

    廟街周圍有數不清的原始森林,內河船隻也不需要非常堅硬的木材,附近的樹木完全可以滿足內河船隻的需要。

    在安頓好移民在出海口附近伐木建設營地,儲備木材為建設造船廠做準備。大型船隻無法進入內河探險,謝鳳山特意調過來十幾艘槳帆船進入黑龍江,逆著河流上溯。

    黑龍江下遊主河道大體上是以南流向的北的方向,因此謝鳳山所率領的探險隊沿著黑龍江一路向南航行。

    沿途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偶爾能夠在河道兩岸看到一些木房子,這些原始部落的百姓普遍以漁獵為生。

    謝鳳山吩咐手下的書記員做好沿途的地理環境標記,連續航行了半個月的時間,探險船隊在烏蘇裏江與黑龍江的交匯處與陸軍的探險隊伍相遇。

    這個三岔口的地方,當地的赫哲人部落稱其為伯力,由於這裏是河流交匯之地,河道錯綜複雜,到處都是濕地沼澤,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入沼澤再也無法上來。

    周全斌是刻意在這裏等候謝鳳山,不管他願不願意都必須要與海軍合作,誰讓陸軍沒有船隻,也不會操船呢?

    不管是否看不順眼,雙方還是合營到一處,謝鳳山做為下官主動向周全斌打招呼道:“周大帥!這麽巧!竟然在這裏相遇了。”

    “本帥是在這裏刻意等候你們,你們的速度也太慢了,本帥已經到了好幾天了。”

    聽到周全斌的話裏有認為他們行動遲緩的意思,謝鳳山也不生氣,笑著解釋道:“海軍畢竟是第一次進入黑龍江,對於航道並不熟悉,需要不停的試探河道的深度,做好河道的水文記錄。

    因此速度不會太快,周大帥若是嫌棄我們慢,可以自己找幾艘船向上遊探索。”

    周全斌挑刺的話,被謝鳳山不軟不硬的一句話擋了回去,順便還挖苦了一句陸軍不會駕船。既然在這裏等著海軍搭載,有求於海軍,那就應該對海軍客氣點兒。

    十幾艘槳帆船的搭載能力沒有多少,最多能夠搭載一個營的士兵,以及全部的武器裝備。周全斌並沒有隨船繼續沿江探索,而是在伯力建設華夏新的移民點,周全斌打算將這裏建設成為向鮮卑利亞探索的前進基地。

    因此周全斌希望海軍將內河造船廠挪到伯力,廟街太靠北了,那裏的氣候太嚴酷,並不適合耕種,華夏百姓最擅長的是耕種,不適合耕種的地區應該留給遊牧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