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大清亡了

字數:7780   加入書籤

A+A-


    “造反?”
    胤禛雙眸仿佛塞滿決堤之水,隨時都能讓他的眼球爆裂。
    不可能!
    早在年羹堯被重用之前,他便對年羹堯青眼相加,將其視為自己人了。
    年羹堯在暗中也是頻頻向他出謀劃策。
    尤其是在如何處理那則瓷瓶預言上。
    他因為聽他的一直審慎低調,最終讓太子被廢,八爺黨被一鍋端了。
    隻剩下胤禵還有望跟他爭奪儲君之位。
    而隨著胤禵戰死,這大清必然是他的。
    年羹堯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他真的難以相信他會在這個時候造反。
    年羹堯什麽都沒說,隻是伸出一根手指,在胤禛、隆科多等人的注視下,頗為隨意地將放在案幾上的茶杯往外戳了戳。
    “啪!”
    隨著茶杯跌落,發出脆響,府衙外頓時有喊殺聲傳來。
    緊接著,幾十個黑衣人出現在院中,見人就砍。
    隆科多大驚道:“他真的反了!來人呢,快護送四阿哥離開!”
    “嗖……”
    他話音剛落,隻覺一陣疾風吹來。
    尚未看到人,他便被鎖住了脖子,然後是骨骼錯位的“哢嚓”聲。
    他被鬆開時,人已經兩眼爆睜地躺在了地上。
    這些僅是在一兩息之間。
    速度快得讓他這個武將都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一息尚存的他也終於看清了來人的廬山真麵目。
    他陰柔貌美,不見任何情緒波動。
    即使是第一次見到,他還是猜出了他的身份:“雨……雨化田!”
    雨化田根本就沒有正眼瞧他,甚至也沒有去看胤禛,而是風淡雲輕地對年羹堯道:“陛下有旨,殺了他們,掌控軍權後,即刻東下,圍攻嶽樂大軍!”
    年羹堯恭順道:“末將遵旨!”
    胤禛瞥了眼害得皇阿瑪成為廢人的宦官,又轉而死盯著年羹堯道:“你何時投靠了他?”
    年羹堯冷聲道:“寒嶺關大戰之後。”
    “他給了你什麽?若是封王拜相,待本王登上帝位,你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為我大清的中流砥柱!”
    “論地位,他可能給不了本將那麽高,但他說得很對,你是一個難與同富貴之人。本將即便拚死助你登上大位,力挽狂瀾,最終也不過是兔死狗烹的下場。”
    說到這,年羹堯輕笑道:“可悲的是,這些還隻是憧憬。如今大清已經回天乏術,本將與其跟著你去拚一個兔死狗烹,不如追隨陛下金戈鐵馬,一統十國,你說呢?”
    這話就像是萬千支羽箭射穿了胤禛的心髒。
    他悲痛欲絕,無力反駁。
    盡管他熱血未滅,雄心壯誌,但麵對這破敗的山河,飄搖的社稷,他心裏也是沒底。
    隨著十四弟戰死,年羹堯被策反,大清已是奄奄一息了。
    怪就怪他們父子太相信年羹堯了。
    完全被他給騙了。
    現在看來,無論是年羹堯成功馳援福康安,還是當使臣勸說朱棣和大清聯手,恐怕都是李韜早就安排好的。
    為的就是讓年羹堯盡快獲取信任,掌握兵權。
    皇阿瑪所謂的破局之計,其實一直都在李韜的算計之中……
    結束了!
    一切都結束了!
    此時前有未有的頹喪和疲憊也湧了上來。
    他都懶得反抗了,緩緩地閉上眼道:“念在曾經相聊甚歡的份上,你給本王來個痛快吧!”
    年羹堯沒有動手,而是看向了雨化田。
    雨化田二話不說,一把鎖住了他的脖子,讓他步了隆科多的後塵,然後把兩人的腦袋給割了下來。
    府衙的戰鬥也已平息。
    年羹堯拎著兩人的頭顱來到軍中,在雨化田的幫助下以雷霆手段掌控了大軍,隨後揮師東下。
    消息傳入盛京。
    康熙無悲無喜,似乎徹底麻木了。
    不過明珠知道他這是悲痛的無法用言語和舉止來展現了。
    連喪兩子,而且還是他最為器重的兩個兒子。
    年羹堯又在這個節骨眼上背叛大清,投靠了李韜。
    饒是他的內心再堅定,也承受不了這樣的連番打擊。
    大清已經燈盡油枯了!
    可能是意識到這一天就在眼前,明珠的心情也是低落到了極點。
    他不知道該說些什麽,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
    就跟個石雕一樣杵在四輪車旁,陪他看著昏昏老矣的落日。
    待霞光散盡,日隱西山,他聽到康熙微微歎了一口氣,旋即聲如洪鍾道:“朕乃大清的皇帝,哪怕一無所有,也要守護這江山!”
    “傳旨,讓嶽樂後撤,和福康安、周培公一起堅守盛京西側,讓阿桂堅守盛京南側!敢有言降者,殺無赦!敢有後退者,殺無赦!”
    明珠伏拜於地,雙眼發紅道:“臣這就去辦。”
    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
    他知道眼前的這位九五至尊還沒有放棄,大清的將士們還沒有放棄!
    隻要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李韜想要攻破盛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十天後。
    山呼海嘯般的聲音響徹盛京西側。
    李韜出現了。
    大唐兵馬士氣高漲。
    他騎著高頭大馬,揮舞長劍道:“將士們,行百裏者半九十!朕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將我大唐的榮耀書寫在大清的所謂龍興之地上,將我大唐一統十國的步伐首踏在盛京的城頭上!”
    “朕將備下美酒,備下將相王侯,備下一百萬貫金銀珠寶,在這裏等著你們凱旋,等著看你們光宗耀祖,功蔭子孫!”
    “萬歲!”
    “萬歲!”
    “萬歲!”
    ……
    幾十萬將士如雄師,若猛虎,仰天長嘯後,直奔盛京而去。
    其中年羹堯率領大軍攻北路,李靖和夷男率領大軍攻中路,戚繼光率領大軍攻南路。
    未見趙雲,也沒有看到神武天騎。
    與此同時,呂家軍和黑山軍也從盛京南部發起猛攻。
    同樣沒見神武天騎。
    不過大唐兵馬並不在意這些。
    大清兵馬更是分身乏術,無暇去管這些。
    雙方打得很激烈,但並不膠著。
    因為兩個方向都有無敵大將軍轟擊,大唐一直在往前推。
    隻用了五日便推到盛京的牆角下。
    “轟隆隆!”
    “轟隆隆!”
    “轟隆隆!”
    ……
    聽著既熟悉,又讓人心悸的轟炸聲,康熙以手撐額,感覺腦袋都要炸了。
    明珠進進出出,親自傳遞情報。
    “啟稟陛下,安親王嶽樂戰死!”
    “啟稟陛下,阿桂死於呂布之手!”
    “啟稟陛下,福康安重傷昏迷不醒!”
    ……
    一個個噩耗紛至遝來。
    康熙隻是低頭看著地圖,沒有任何回應。
    直到……
    明珠踉踉蹌蹌地跌到他麵前道:“陛下,西城門失守了!周大人被炮火所殃及,重傷不治。您快撤離吧,不然就來不及了!”
    康熙向後一仰,氣若遊絲道:“盛京若是沒了,朕就是逃到極北之地,又能如何?”
    明珠沉默不語。
    康熙顫不成聲道:“都說上將伐謀,殊不知伐心更讓人無力招架。李韜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伐心,接連不斷地重創我大清兵馬的士氣。”
    “他成功了。盛京內外雖還有能戰之士數十萬,但開戰之後人心渙散,不堪一擊。他們心中已經沒有這個國了,沒有這個大清了!”
    “這是朕苦心經略幾十年,未敢有一絲懈怠的大清啊!朕活著隻為它,它若是亡了,朕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
    “陛下!”
    明珠老淚縱橫道:“非您不聖,非官不賢,非將不猛,而是那李韜異於常人,太難對付了……”
    “這話朕聽著更加痛不欲生啊!”
    康熙悲歎道:“他不過一遠未加冠的少年,竟在短短數月之間滅了我大清,讓朕這輩子的豐功偉績都毀在了他的手中,你說朕還有何顏麵去見老四、老十四,去見列祖列宗?”
    明珠嚎啕大哭道:“陛下,您別這麽說,這並非您之過。”
    “好了!”
    康熙沉聲道:“是朕葬送了大清江山,無可辯駁。待他們攻到皇宮之時,朕會自我了斷。你去吧,讓朕一個人靜一靜。”.
    “喏。”
    明珠連磕了三個響頭後,步履闌珊地離開。
    康熙舉目四望,這一生波瀾壯闊的畫麵如在眼前。
    可隨著喊殺聲越來越近,這一切都隨之消散……
    三日後。
    李韜率眾進入盛京,論功行賞。
    這還是呂布第一次見到他。
    看著明明很年輕,但卻自帶威壓的皇帝,呂布發覺自己竟然沒啥底氣。
    這在曹操麾下的時候可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李韜留意到他似乎有點慌張,笑了笑道:“呂王,這次朕能夠滅了大清,你居功甚偉!朕這就兌現承諾,以國為邑……”
    “不可!”
    呂布連忙道:“陛下,此番滅清,李將軍、趙將軍、張將軍等人也都立了大功。陛下能夠封末將為王,讓末將組建呂家軍,而且對末將如此信任,末將已是感恩戴德。”
    “如今十國尚未一統,末將願繼續帶著呂家軍為陛下開疆辟土,再立功勳!”
    李韜會心一笑:“既如此,朕暫且給你留著。”
    在他準備將呂布納入麾下的時候,有人勸說呂布狼子野心,不好駕馭。
    但他那時便信心滿滿。
    這馭人之術是門大學問。
    曹操擅馭將。
    可為何沒能拿捏住呂布?
    道理很簡單。
    在大魏,呂布是唯一的神將,諸將無人能與之匹敵。
    他容易驕縱跋扈,目中無人。
    大唐不一樣。
    首先大唐本就有兩個神將,名將和猛將更是天下之最。
    呂布會有心理壓力。
    其次,大唐如今的精銳太多了。
    像李家軍、飛龍軍、神武天騎、白袍軍等早已名滿天下。
    由他擔任統帥的呂家軍正式組建沒多久,雖然也驍勇善戰,但跟他們比起來,恐怕連他自己都覺得還差些火候。
    尤其是這次目睹了神武天騎的威力,他短期內估計很難傲起來。
    還有一點。
    曹操現在處於焦頭爛額的狀態。
    李韜正是如日中天之際。
    權勢差別很大。
    呂布又初來乍到,肯定會有一定的難以言喻的壓迫感。
    哪怕李韜並沒有壓迫他。
    而呂布都尚且如此,張燕曾經不過匪寇首領。
    如今有了這般地位,更是畢恭畢敬,唯恐有失禮之處,被人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