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回到京城帝國棄兒

字數:5557   加入書籤

A+A-


    忌諱這種東西,一旦被觸犯,容易產生破窗效應。
    更何況帶頭的還是皇帝。
    孟津的大小官員視李韜之言如聖旨,像包拯一樣拿起筷子品嚐了起來。
    真把魚肉吃到肚子裏了,他們赫然發現原本看似不可觸犯的忌諱,其實也就那麽一回事。
    鯉魚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大明國姓還是朱呢。
    也不見大明皇帝禁止吃豬。
    說來也巧,李韜在吃著鯉魚的時候,也想起了曆史上老朱家對豬的忌諱。
    跟這個時代的朱元璋一樣,曆史上的朱元璋從未禁止吃豬。
    隻不過不準百姓把豬叫豬,而是叫“彘”、“豕”、“萬裏哼”等。
    搬出《禁豬令》的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不過該令僅推行三個月便惹得民怨沸騰,後來被廢止。
    除此之外,朱厚照還曾修建豹房以供享樂。
    李韜在長安修建豹房,就是從他這得到的啟發。
    而他的豹房和朱厚照的豹房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這次回到長安,他就讓世人好好看看曾經被他們詆毀和妄議的豹房,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的。
    另外,朱厚照的禁豬令也給了他一些啟發。
    他轉身對曹正淳道:“待全魚宴結束,以朕身為‘中原王’的名義發一道聖旨,就說朕為朱豬)而憂,特為大明頒下《禁豬令》。禁明王和大明百官殺豬,食豬,不然朱氏將為此所累,國祚不保。”
    他曾經下旨貶朱元璋為明王。
    <..
    現在也是時候了。
    這《禁豬令》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可視為他以中原王的身份對大明實施管轄。
    朱棣斷然不會接受。
    但肯定能惡心他和大明百官一把。
    另外,也能進一步炒作養豬之事。
    今後鳴城之豬以高價賣入大明是完全有可能的。
    曹正淳邪笑道:“老奴遵旨!陛下隨便張張嘴,便足以令那明王和大明百官氣得帶頭去吃帶著膻味的豬肉了。”
    “不過陛下養的豬又不帶膻味,這麽一對比,鳴城之豬勢必會揚名天下,人盡皆知。”
    趙禎聽到他們這對話,忽然覺得他以前治國太死板了。
    李韜僅這隨意一招便能隔空管治大明,惡心大明君臣,還能助鳴城豬揚名。
    可謂一石三鳥。
    原來在用邪路爭霸麵前,他視為金科玉律的“仁”和“禮”是這般的死寂如灰,沒有半點生機可言。
    也許這正是李韜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把整個天下都給攪得七葷八素的原因所在。
    想不佩服都不行。
    原本還在為大唐之忌諱而緊張的百姓,聽到這樣的聖旨,恍然意識到如今的大唐早已今非昔比。
    已經到了可以隨意左右他國大勢,以各種由頭欺壓他國的地步。
    這都是這位正在吃鯉的李家天子帶來的哇!
    如此一看,忌諱算個屁!
    關鍵還是要看皇帝是誰!
    他們的胃口瞬間大開,都對食鯉充滿了渴望。
    李韜再次順勢而為道:“從今以後,吃鯉的忌諱將煙消雲散。朕將自掏腰包,在這裏連擺三天全魚宴,孟津的百姓都可前來品嚐。”
    “除了紅燒鯉魚外,朕還會讓廚子做糖醋鯉魚、香辣鯉魚、蜜汁烤魚、魚肉火鍋等等,讓你們大飽口福。”
    百姓聞言,無不歡呼雀躍:“萬歲!萬歲!萬歲!”
    李韜擺擺手,示意他們安靜道:“隻不過朕這全魚宴可不是白吃的。朕接下來會將孟津打造成為鯉魚之都,你們可都要盡心竭力地養鯉,要讓有人的地方都知道孟津鯉魚,都能吃到孟津鯉魚,而你們也因鯉魚而過上好日子。”
    “陛下聖明!”
    “這哪裏是什麽昏君?分明是為我們著想的明君!”
    “孟津有救了。咱們可不能落在雙子湖後麵,一定要盡快把鯉魚給養起來。”
    “放心,論及天下鯉魚,咱們孟津說第二,沒地方敢說第一。隻不過因為那忌諱,它暫時消沉了而已,今日正式重見天日了!”
    ……
    看到百姓歡欣鼓舞的模樣,包拯看向了氣定神閑的李韜,一時間也是感慨萬千。
    他有預感,以他這種看似毫無章法,實則處處為民的治國之法,用不了多久,大唐的國力將超然諸國。
    到時饒是秦、漢等強大的帝國以傾國之力聯手,舉傾國之兵伐唐,恐怕都很難是大唐的對手……
    李韜向孟津百姓許下全魚宴後,也沒有閑著,開始親自為孟津養鯉而進行帝國層麵的設計。
    他不僅要打破吃鯉的忌諱,還要把孟津鯉魚打造成為大唐的一張名片,帶動洛陽北翼的發展。
    七日後。
    他將整體設計分拆成任務下達,隨後過洛陽,近長安。
    李淵帶著百官出城百裏相迎。
    按理說,李韜禦駕親征後,那麽多國事需要他處理,他看起來應該疲憊或者蒼老了一些才對。
    結果他不僅精神矍鑠,而且整個人看起來年輕了不少。
    李韜見麵就打趣:“皇爺爺,你這是‘逆生長’啊,看來‘控腎有方’。”
    “臭小子!”
    李淵瞪了他一眼道:“你帶頭吃鯉,吾還沒有找你算賬呢,你竟然還敢回來就消遣吾!你這都是哪學來的?聽著真是稀奇古怪。”
    自李韜滅宋的消息傳到長安後,他在百官麵前便不再自稱“朕”,而是改稱“吾”了。
    並非為了避嫌,或者說彰顯自家孫兒在大唐獨一無二的地位,而是李韜的表現讓他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
    李韜也發現這一點,笑了笑道:“皇爺爺,你如此自稱,難道是打算朕把老李家給吃沒了,你好置身事外?”
    “你!”
    李淵瞪了他一眼,又難掩想念地一把抱住他,哽咽道:“一年多不見,你小子愈發得英武不凡了,不愧是我李家的真龍天子,越來越有霸主之相了!”
    李韜也是抱緊他道:“皇爺爺,這一年多辛苦你了。若非你讓孫兒無後顧之憂,孫兒豈能這麽順利地滅清吞宋,並且奪隋六州?”
    “還有大魏三州,大明五州!”
    李淵如數家珍道:“吾最初是不太喜歡再理政事的,但在你禦駕親征,京城無主後,吾才意識到原來這一切都是你有意為之。”
    “你是在讓長安乃至整個大唐,都提前適應你不在長安的情況。你之老謀深算,讓吾都想拜你為師了。”
    “那你現在就拜吧。”
    “你說什麽?”
    “哈哈哈……開個玩笑,朕可不想有個爺爺輩徒弟,咱們回城!”
    李韜拉著他一起坐上龍輦。
    此時已是隆冬時節。
    天寒地凍的。
    但百姓的熱情仿佛能把一切都給融化了。
    他們不停地歡呼著萬歲。
    李淵捋須而笑道:“現在看來,吾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讓你繼承大統了。”
    李韜搖頭道:“朕倒是覺得,你做得最正確的事是放任朕敗國。”
    “吾那也是沒辦法……”
    “視而不見、撒手不管又何嚐不是辦法?”
    “你非要用這種方式往吾臉上貼金?”
    “朕也不想,實在是往事曆曆在目,事實勝於雄辯。”
    “……”
    還是那種熟悉的腔調。
    一如既往的無可奈何。
    不過李淵反而更高興了。
    原因無他。
    這證明他沒有改變。
    那就繼續花樣百出地敗唄,反正到頭來敗的都是他國,大唐卻愈發強盛了!
    敗出一個盛世帝國!
    他僅是想想就覺得這是古往今來最荒誕,也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隻是想到有個和尚仿佛成為了帝國棄兒。
    他連忙道:“陛下,在你禦駕親征後,玄奘屢次上表請求西去求法,吾和內閣未允。你推出《西遊記》後,他便一直長跪在宮門前,不言不語,你打算如何處置?”
    李韜一本正經道:“要不朕幫他尋找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讓他們前去西天取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