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一代將領
字數:3734 加入書籤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局勢徹底的傾斜向景王,陳舉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與其負隅頑抗,倒不如給自己留下最後的尊嚴。
造反是不會有活路的,當初為何設計景王先動手,就是想要借個鎮守南方的大義合理派兵攻打,提前意識到這一點的景王終究是沒有動手。
如若當時景王派兵,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陳舉不知道,世界上沒有如果,臨死前得那一刻,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年輕時的身影,或許真的錯了吧。
在得知安國公收取徐州的那一刻,他確確實實的失去了理智,被權力衝昏了頭腦,信任小人,直接造反,徹底的喪失了大義。
一步錯步步錯,沒有爭奪皇位的想法,就不會有今日淒慘的結局。
失去了陳舉的領導,剩下的大軍薄如一張宣紙,輕輕一捅就破,麵對數十萬的大軍不堪一擊,景王不費吹灰之力的收複了失地,再次見到陳舉時儼然成為了一具冰涼的屍體。
這個戎馬一生的異姓王終究是沒有完成心中的大夢。
曾經那雙淩厲的能夠一眼喝退敵將的眸子,正遙望著夜空,在視線的盡頭處,閃爍著一顆明亮的星辰,好像他的一生,時若燦爛,時若隱弱,但卻閃耀在世間。
景王俯下身子伸出手掌輕輕的合上他的眼眸,喉嚨略微嘶啞,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麽,卻是哽咽難言。
秦亦站在側麵,心中感慨萬分,途中從魏延口中聽說了異姓王的生平。
年輕時跟隨著高祖征戰四方,平定內亂,鞏固政權穩固,中年時草原蠻夷進犯硬生生將其殺退,戰功赫赫後來被封為大將軍,但年事已高想要辭官,高祖追封其為唯一的異姓王。
不過晚年卻選錯了路,潦草的結束了一生,人生隻似風前絮,無論對錯,既然已經逝去,那就都作連江點點萍,一切歸於平淡。
對於陳舉,景王的心情是複雜的,若不是其三番兩次的逼迫,他可能還是個閑散的親王,不問世事,隻待守好南方。
景王搖了搖頭,命人將他的屍首收起,然後離開軍營。
下午時分,秦亦一行人與之告別,隨後先行回揚州,而景王暫且留在青州處理事務,同時決定不予追究他的所作所為。
念著陳舉的戰功,景王最終不忍其死後遭到唾棄,於是放出消息對其進行洗白,稱受鬼魅附身,才做出如此之事,然後命人將其厚葬。
下葬那日軍中來了許多的將領,有些是他的舊部,有些是聞聲而來瞻仰的士兵。
史官揮筆沾墨,將其生平公之於眾,筆走龍蛇,蒼勁有力。
陳舉,生於亂世間,因為生活艱苦,從小被送到富商的家裏,在富商家作為一名低賤的下人,富商的兒子沒把他當做人,而是將其當成了畜生一樣虐待。
後來稍大一點後,在一次被欺壓之時,失手殺掉富商的兒子,然後潛逃,不願再受到奴役,恰逢遇到征兵,於是選擇參軍。
那年是晉末二十年,大晉處於四分五裂的時期,各路王侯將相紛紛招兵買馬爭奪地盤,此時他年齡十六歲,加入了魏家的軍隊,然後戰場一鳴驚人,嶄露頭角。
有一次戰後,陳舉跟隨啟王的軍隊入城,在外巡邏時,一位算命先生看到他的相貌後說“這是貴人的麵相啊,官至封王。”
陳舉笑道“我身為人奴之子,隻求免遭笞罵,如今僥幸參軍,已是萬幸,哪裏談得上立功封王呢?”
晉末六年,陳舉三十歲,征戰十四年被封萬安騎將,隨大軍出征,大軍一共四路出兵,其中三路潰敗無功,隻有陳舉一路勝利,攻下數座城池。
文昌元年,持續幾十年的大分裂被統一,高祖稱帝,改朝換代稱北魏,陳舉被編入北魏軍將領,然後四處征戰,驍勇善戰的他早已名聲大噪,名號傳入高祖耳中被其看中。
文昌二年,高祖派遣陳舉、常侍率兵平定草原之亂,自豫州出兵,北經雍州,再向北直到沅河,收複了沅河以南原大晉王朝的轄地,並在陰山以南的地帶設置了軍事要塞。
同時從內陸遷徙十萬人到那裏定居,還修複了大晉時期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
不但解除了草原騎兵對北魏的直接威脅,還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草原的前方基地。
文昌五年,陳舉奇襲草原,包圍數個部落,俘虜首領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
高祖千裏封書陳舉官拜北魏大將軍,抗擊草原的軍隊所有將領歸其統轄。
文昌六年,二出草原,斬獲萬餘人,由於內部聲音混亂複雜,許多人想要休戰,礙於部落的聲音,草原天可汗下令後撤百裏休養生息,從此以後草原安穩了將近二十年時間。
文昌十四年,蠻夷多次進犯北魏邊界,高祖派陳舉兩路出兵,遠涉十萬大山,巧遇蠻夷部落,迅速結陣迎殺,以弱勝強擊敗蠻夷主力部落軍。
征戰三年,打的蠻夷逐漸向西北的十萬大山中遷徙龜縮,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
而遠征軍損失也很大,出征的二十萬馬匹僅三萬餘匹返回。軍隊士兵、馬匹損失十幾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的費用。
最終無奈撤軍回守邊境,陳舉回京,此次徹底平定了北魏的邊境問題。
後來再次曆經大大小小數十次的戰役,高祖為表彰陳舉、常侍的戰功,特加封常侍為太尉,而陳舉受封北魏大將軍。
文昌二十年,陳舉辭去大將軍的職務,五十歲的他可謂是功成名就。
高祖舍不得他,但是耐不住心意已決,鑒於顯赫的戰功,於是賜予他異姓王,被派前往鄞州,準備讓其當個閑散王爺。
轉眼間五年過去,朝中變幻萬千,高祖退位,啟王登基,閑暇的時間令陳舉那顆好戰的心再次躁動起來,後來巧合之間遇到了錢海,在一番煽動下,開始準備謀反計劃,沒過多久徹底的掌握了鄞州。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恐怕他也不會想到竟然落得如此下場。
文昌二十八年,景王為紀念他的彪炳戰功,在青州修建了一座陰山形狀的墓塚,為後人所祭奠,將其生平寫進了史書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