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誰說高利貸不用交稅?
字數:3753 加入書籤
麵對劉錡的疑問,楊時說道“國家富裕,跟國家正稅的關係非常緊密。”
“以劉都護之學識,想必清楚,錢荒這一情況。”
劉錡點頭,說道“略有耳聞,漢文帝、景帝在位期間,因為鑄幣不足,天下產生錢荒。民間不得不以絹帛為貨幣。”
事實上這是劉錡挑了好聽的說,論錢荒,大宋可是比漢代嚴重多了。
大宋因為經濟在東方占據絕對統治地位,所以大宋貨幣流通於西夏、遼、金、高麗、大理等各個國家。
在此前還是鑄幣的時候,貨幣年年不足,沒有一種貨幣能供應全國所需。以至於各地不得不自己鑄幣,以滿足各地區的經濟所需。
大宋帝鈔發行的順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此。全國乃至於整個東亞都缺貨幣,錢荒嚴重。
所以大宋帝鈔的發行,有極大的需求市場,能緩解各地交易所需。
隻要不爆發連綿數十年的戰爭,三司不像大明那樣瘋狂印刷,大宋的帝鈔就不會陷入貶值的情況。
楊時說道“這之所以會產生錢荒,就是因為國家財富由錢幣來衡量。商隊源源不斷從西方獲取真金白銀返回中原。國家就會依托金銀總量,印刷相應的帝鈔。”
“民間財富會逐漸積累,相對應的帝鈔總額也會增加。所以哪怕暫時不收商稅,三司年年增印的帝鈔也會使國家財政不斷增長。”
“這麽多財富流入民間,農業產出如果沒有突飛猛進發展,糧價就不會一直下跌,反而會陸續提升。”
楊時說的這一點,趙桓非常認同。
中原曆史上因為有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原,所以白銀增多到中原甚至可以實行銀本位的貨幣政策。
大宋現在工商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隻要跟著源源不斷積累的社會財富進行鑄幣,相當長的時間內都能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形勢。
而工商業所創造的財富,也將緩慢的降低農民的稅賦壓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熱情。
劉錡問道“那就放棄征收商稅了?”
楊時笑著搖了搖頭,說道“既然是閑談,那我也就隨便說說。三司其實已經在著手規劃對工商稅的征收。”
“隴右甚至是三司規劃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模塊。”
劉錡眼神一亮,立即說道“願聞其詳。”
楊時說道“具體章典浩大複雜,我就概述言之。”
“按官家交代的方略,朝廷對工商業稅收並不會一次性的統一征稅。”
計相的說法,令在座的所有官員都紛紛吃驚不已。
包括宰相也沒想到,官家與三司會做出這種部署。
政事堂一直以為官家籌備了這麽久,會一次性做出一個涉及全國,所有士紳工商的全麵規劃。
可是三司竟然是打算分門別類的先後推進。
楊時繼續說道“按章典,國家將工業作坊與商業貿易分為兩類。”
“其中先征收的是商稅。隴右都護府就是最先征收商稅的方向之一。”
劉錡立即興致勃勃地問道“三司打算征收哪方麵地商稅?”
“國家會在隴右設置關稅,凡外邦商隊,進入我朝,都要繳納關稅,稅額根據種類不同略有差池。例如凡珍珠、瑪瑙、夜明珠、翡翠、象牙、玳冒、寶石、金佛、酒水之類奢侈玩物,關稅都按百分之二十的頂級收取。”
“而戰馬、藥草、書籍、糧食之類的物品則相應有所優惠。這方麵朝廷會製作詳細稅率冊文,標明每種貨物稅率。”
“邸報也會刊登,各地官府百姓都將有明文可查。”
趙桓開口插了一句,說道“區分關稅,既是為了保護我朝工商業,也是為了鼓勵商人為國取財。例如戰馬、書籍,關稅為零,就是要引進西方更高大的戰馬與文明之精華。你們隴右扼要絲路,必須給朕肅清律法,嚴明吏治,如果有稅吏胡亂征稅,上下其手。”
“朕不惜從上到下,清洗整個隴右都護府!”
劉錡連忙起身,鄭重行禮,承諾道“臣必緊盯吏治,將關稅清廉,作為隴右都護府諸事之首!決不允任何稅吏擾民,貪汙。”
趙桓也很鄭重地說道“朕會派監察禦史每年審計隴右的吏治詳情。望卿勉之。”
宰相也被提起了興致,梅執禮問道“以關稅將國家圍在其中,那關稅之內,我朝商賈貿易難道不征稅?”
楊時笑著說道“隻是不收關稅,其價格相較於外來會相對低廉。但亦會先後建立新的稅收體係。”
“例如最先收的就是行錢稅!”
行錢稅,顧名思義,就是對流動資金的收稅。
而在大宋,這母庸置疑的,就是針對高利貸的收稅。
在大宋,高利貸並非地下活動。而是跟投資房產一樣,是大宋最流行的兩個產業之一。
而且規範且專業,私人第一放貸人叫錢民,幫他們找放貸對象的人就叫行錢。
田契、地契、金銀器是最好的抵押品。如果借款人沒財產可以抵押,將自己的妻女作為抵押品也是司空見慣。
作為大宋最大的金融產業,自然被趙桓給盯上了。
誰說放高利貸就不需要交稅了?
這些人每年經手大量財富,卻於家國天下沒有任何益處,反倒流毒不淺。在趙桓的意誌下,必須要繳納更加沉重的賦稅。
計相楊時向眾人介紹道“按我朝律法,民間借貸,利率不得超過一倍。比之開國初年,三至四倍的利率,雖然有所改善,但依舊是暴利行當。”
“所以國家將會對所有民間借貸征收重稅,行錢稅將高達八成。除去其本金,利息所得八成要上交國家。將民間稅率壓至青苗法時期水準。”
梅執禮倒吸了一口冷氣,說道“八成稅率?是否會激起民憤,須知我朝借貸者兼並百姓,乃至過於王公。借貸對象不僅小民,甚至包括官員、學子。可知其勢力之龐大。”
biu
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