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取回良種

字數:4037   加入書籤

A+A-




    在白令海峽的對麵,那可是一塊富饒無比的大陸!

    不提軍事征服,不提經濟掠奪,僅是當地的糧食品種、各類農作物,就能給大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紅薯、土豆、玉米無不是美洲大陸赫赫有名的高產作物。

    尤其是紅薯,這東西簡直是帝國的福音。

    一畝地輕輕鬆鬆六七千斤,甚至上萬斤都不是不可能。

    僅從維持穩定而言,這簡直就是天國利器。

    種十畝地,能夠有十萬斤的收成。哪怕如今沒有肥料,產量大削,十畝地三萬斤也是有的。

    平均下來,一戶人家,每天能有一百斤的糧食。

    這簡直是令統治者瘋狂的一個數據,什麽人家天天能吃上百斤糧食?

    像趙桓這種飯量小的,一碗米飯就夠了,還不到三兩。

    就算讓一個頓頓幹飯三大碗的壯漢過來,這一百斤糧食也能養三十三個勞力。

    這也意味著,大宋哪怕不從外部收割財富,隻靠自食其力,人口也可以翻四五倍。

    而且紅薯是植物裏最耐幹旱的品種之一了,越是天災嚴重的時候,它越是地位突出。

    可是這一切都不是番薯拉開與玉米、土豆差距得關鍵。

    要說產量,玉米和土豆得產量也不低。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紅薯的環境適應性。

    像玉米就要種在地勢平坦的平原,水稻要種在水源充沛的江南。

    而紅薯根本沒有這方麵的需求,在平原可以種,在丘陵可以種,甚至找塊山地把種子丟進去它也一樣能生長。

    這對中原王朝而言是極其重要的!

    中原多山地、丘陵,耕地麵積隻占了土地整體的不到百分之十。

    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在那裏浪費、閑置。

    而有了紅薯,將顯著改善這一問題。山地、丘陵的土地將會被大量開墾出來。

    隨便中原東西南北哪個州縣的任何低防都可以種紅薯。

    甚至百姓在丘陵、田地的土裏扒拉,尋找紅薯成為後世對大清的印象之一。

    隻要趙桓想,輕輕鬆鬆就能締造一個大清所謂的那種盛世。

    所以趙桓對在場的一眾商人們說道:“昔漢臣張騫,開拓西域,帶回胡瓜、葡萄等良種無數,功在千秋,利在萬代,所以封侯策勳,青史留名。”

    “我朝開拓東海,朕同樣不吝重賞。能為我朝帶回良種,使農田產量翻倍者,朕不吝封侯之賞。”

    “能農田產量翻一倍者,封開國縣侯。能使農田產量翻兩倍者,封開國郡公。”

    話音落下,一眾商人們瞬間激動的喧嘩了起來。

    封侯拜公!

    沒聽錯吧?

    這一項是千古人傑,名臣猛將才有的待遇,大宋商人們居然也有這種機會?

    大宋文明包容,對士農工商一視同仁不假。

    可是如今竟然已經達到這種地步了?

    以商人之身而封侯拜公者,應該是千古未有了!

    在場所有商人無不是身家巨富,錢對他們而言隻是一個數字了。

    可是封侯拜公的機會就這一個。

    所有人都激動得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即跟官家告辭,回去組建探索隊伍。

    反正去冰天雪地裏艱苦跋涉得又不是他們,隻灑灑錢,就可能為自己贏來開宗作祖,青史留名的機會,沒人能夠抗拒這份誘惑。

    甚至有人已經想好怎麽去各學院重金挖角那些農學家、植物學家了。

    這大宋世道真的是日新月異了啊,誰也沒想到以往不受重視的農學子弟,如今也能有身價驟翻的時候,成為無數豪族的座上賓。

    看著一眾激動、急迫的商人,趙桓緩緩起身,笑著說道:“看諸位都歸心似箭,朕也就不留諸位了。卿等今天給朕講的風聞,朕非常喜歡。”

    “遠方有數之不盡的財富,我朝不取,其他各族就會取之。朕希望卿等能揚帆出海,開拓進取,把商隊足跡遍布四海八荒每一個角落。”

    “把傳說中的鮫人帶回來給朕看看。司馬遷在《史記》裏記載了,秦始皇陵裏有鮫人油脂為燈,千年不滅。”

    “朕一手締造了這建業盛世,卿等為國子民,致君堯舜上,總不能讓朕見識連始皇帝都不如吧?”

    最後一句雖然隻是笑談,所有人還是立即恭敬地起身,韓穗立即帶頭行禮,說道:“臣等必不負官家之厚望,必匯聚四方萬裏,海外異域珍奇怪偉、希世難得之寶,以獻官家。”

    “朕等候卿等早傳捷報。”

    與一眾商人談完,趙桓禦駕就離開了韓園,再留下去就要出事了。

    韓穗一定會想方設法送上各種美女。趙桓自然是喜歡美女的,可是不喜歡成為一個隻會交配地野獸。

    這種男女關係,一旦摻雜上了利益牽扯,就必然跟這些商人說不清道不明了。

    趙桓隻要想要女人,綠肥紅瘦,隨意挑選,沒必要用這種方式。

    但趙桓顯然低估了江南這方麵地姹紫嫣紅與風花雪月。

    離開韓園,他就發現蘇州知府胡銓還跟在身邊,便問道:“卿還跟著朕坐什麽?這時節不應該趕進去處置方方麵麵地政務嗎?”

    “今日政令一旦下達,必定會有數不清地富商、豪族湧到蘇州,來購買各種商船,以出海經營。”

    “蘇州的造船業、商業、工業都必然會迎來一個巔峰。卿都準備好了?”

    “朕把蘇州交給卿,可是希望卿能把這裏打造成一個工業、農業、商業中心,把各種工坊都開起來,百業俱興,直接產出各種工業品,隨船出海。”

    胡銓立即拱手,說道:“官家所言,臣時時不敢稍忘。但臣以為,工商繁茂是硬件基礎,但氣節精神,同樣必不可缺。所以有位士紳,臣不得不引薦給官家。”

    “臣也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趙桓訝異的看了一眼胡銓,眉毛一揚,說道:“這還真是稀奇了。竟然有人能影響我朝堂堂知府?是誰有這麽大能量?既然如此顯赫,為何不跟商人一同見朕?”

    胡銓拱手,說道:“是錢氏。其影響,臣的確是不能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