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更換計相

字數:3909   加入書籤

A+A-




    趙桓回到蘇州的時候正逢六月中旬,為期三天的百花匯已經開始到了第二天。

    不過奇怪的是,趙桓並沒有見到那位風華絕代的詩怡姑娘。

    這讓趙桓有些意興闌珊,直接就開始處理起政務。

    蘇州的首富,甚至可能是整個大宋的首富韓穗直接被趙桓召喚進了行宮。

    一同被召見的還有左相張浚以及計相楊時。

    楊時的家鄉就在蘇州旁邊的常州,他這也算衣錦還鄉了。

    不過這位計相年紀已經有些大了,將近八十歲的高齡,已經數次向趙桓乞骸骨,想要告老還鄉。

    朝廷高層如今是年富力強的一代掌權,他是深感已經跟不上年輕人們的節奏了。

    朝廷最位高權重的三個機構,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其中政事堂的兩位宰相都是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尤其全權負責政務的右相張浚,是大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宰相。

    樞密院裏張叔夜還在坐鎮,可是整個大宋都知道,張叔夜是負責樞密院行政、後勤、製度事宜的,真正負責軍事部署,練兵打仗的是副相嶽飛,這也是一位剛剛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比當今天子還要年輕。

    隻有三司使的計相是位老人,跟這個整體氛圍是格格不入。

    所以趁人還沒到齊,楊時就再次跟趙桓提起了請辭之事。

    他言辭懇切:“官家,臣已過耄耋之年,眼見著就要接近朝枚之年了。平日裏辦公便經常深感精力不濟,再占著三司之職,恐嚴老昏花,耽誤朝廷大計。”

    趙桓看著楊時,他號為龜山先生,這人如其號,其壽比南山不老鬆,雖然如今已經接近八十歲高齡,但行走起來健碩有力,並沒有一絲昏花老朽之態。

    七十多歲的年紀,在後世還在跳廣場舞,去超市搶雞蛋呢。

    趙桓便說道:“計相這鶴發童顏,威風凜然,堪比古之廉頗、黃忠,這兩位七十多尚能上陣殺敵,計相何必早早隱退?”

    楊時笑著說道:“國家如今盛世昌盛,人才多如過江之鯽。請官家也成全臣之不情之請,容臣葬於故鄉。這次反京,臣就留在常州頤養天年,享天倫之樂了,就不再與官家一同反京。”

    趙桓說道:“距離反京尚有一段時日,計相這段時間再考慮考慮。”

    楊時笑著說道:“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於鄉野之中,致位宰相。臣恐無以報德塞責。願歸鄉乞骸骨,避賢者路。就不擋後人之路了,願趁這段時間為國家交接三司事宜。”

    計相已經這是第三四次請骸骨了,趙桓也不適合再繼續婉拒,便問道:“既然計相心意已定,那朕就不再強人所難。按典製,宰相退位之前,可以向天子推薦一位宰相人選。計相以為誰適合繼續接掌三司?”

    楊時認真的說道:“臣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臣舉薦尚書李綱接替臣擔任計相。”

    趙桓沉吟,當初就是李綱擔任宰相時舉薦的楊時擔任計相。

    如今計相臨退前,賭上了自己所有的名望、資源和遺產,重新把李綱推上了計相之位,也算是報恩了。

    但楊時卻認真的說道:“臣舉薦李綱不為一己私利,而是切實為了國家考慮。”

    “李綱當年落相,是因為舉薦折彥質統帥右路軍北伐全軍覆沒,所舉非人。”

    “但臣聞當年之戰,折彥質統帥大軍死戰不退,力戰而亡,壯烈殉國。死前身中數十箭,披數創。到死前最後一刻,依舊守在營寨中。”

    “臣與李綱都不通軍事,不甚明白當初戰事失敗的根由。但臣以為李綱所舉折彥質的確是忠心耿耿,為王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作為宰相,這便已算合格。”

    趙桓點了點頭,覺得楊時說的也有道理。

    忠誠和能力,對皇帝而言,究竟什麽重要?

    可以確定無誤的說,對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員而言,忠誠遠遠大於能力。

    李綱當年的落相,歸根於識人不明,但作為宰相,他的基本原則是沒有什麽過錯的。

    楊時繼續說道:“李綱能力卓著,盡忠王室,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能力上統領三司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更重要的是李綱為人忠烈肅穆,執掌三司比臣更合適,其能肅有司清正廉明之風,這對三司至關重要。”

    見楊時如此力推,趙桓也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下來,說道:“那就讓李綱接替卿擔任計相吧。”

    對於李綱地能力,趙桓是信任的。

    就是他強勢的作風,很容易得罪皇帝,得罪同僚。

    讓他全權處理政務,他容易過於霸道,綱常獨斷。

    把他從政務中調出來,管理財務,倒是能發揮他的能力同時減少他性格的影響。

    楊時這個推薦,倒也頗為合適。

    這件事在會前一提,短暫商議了片刻便簡單的定了下來,沒有太大波瀾。

    等韓穗一路疾行來到行宮,趙桓召集他們的會議正式開始。

    所有人入座後,趙桓說道:“今日召集諸位,是想諸位集思廣益,跟朕談談我朝的大勢。”

    這個話題一提起來,所有人都是詫異了片刻。

    大勢?

    聖朝如今盛世昌隆,軍威無雙,有氣吞八荒,橫掃之勢。

    看起來,一切都欣欣向榮。

    官家這時候提的大勢是指哪方麵?

    右相張浚問道:“老子言,勢者,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凡萬物皆有勢,不知官家欲談何方麵?”

    趙桓說道:“不用如此正式,朕召集卿等也不是談國務。朕是想問一下諸位,我朝民間的工商之勢如何?”

    “換言之,國家可有開曆史倒車的可能性?在舉國範圍內,重現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可能?”

    這一點,是曆史上已經上演過的一幕。

    大明皇帝朱元璋以農民之身建國,所以格外強調封建統治與穩固發展。

    一個祖宗法度,把大明幾百年都鎖死在一個農業帝國中,使中原的開拓進取,文明創新精神直接遭遇重創,迅速落伍於世界。著實可惜。

    趙桓希望的是形成一種大勢,一切的事情,不用趙桓去推動,工商業就會蓬勃發展,商人就會主動去開拓夷州等新打下來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