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波斯都督府

字數:3778   加入書籤

A+A-




                      在巴格達駐軍五千人,顯然不能隻依靠這五千人平定整個十字軍。

    但其效果就相當於清軍與太平軍戰鬥中的洋槍隊,在關鍵戰場上發揮戰力,給予敵軍造成重創。

    在封建化與近代化的過渡期,這種士兵是維持王朝統治的標誌性兵種。

    在大食西側,清教徒抵擋十字軍的劫掠,顯然也是要維持當地的封建統治,他們自身就擁有龐大的封建步兵規模,如果再加入火槍隊。

    那麽勢必會構建出一個相對先進的軍事體係,既有核心兵種幫他們打贏正麵的關鍵決戰,又有足夠龐大的軍事兵種,用以穩固陣線。

    趙桓認真的說道“藩隊戰鬥力堪憂,且士氣低落。讓王師過去助力,可能被他們拖累,他們不戰而退,使王師陷入重重包圍之中。”

    張浚讚同的點了點頭,說道“臣以為可以在當地重設波斯都督府,由波斯節度使統籌指揮各藩國的聯軍,配合王師擊敗十字軍,保衛我朝藩國。”

    也就是宋軍將領接手對十字軍的戰事,作為最高將領,調集各國聯軍,配合宋軍作戰。

    這個方案,趙桓可以接受,便問道“派哪位將領過去?”

    嶽飛主動薦才,說道“臣推薦牛皋,他是我朝最資深的將領之一,對冷兵器戰法極為熟悉,又出身於神武右軍,是最精通熱兵器戰法的將領。兩者兼備,又沉穩持重,足以擔任波斯節度使,指揮王師與聯軍的戰事。”

    “可。樞密院可以即刻下令牛皋統帥神武右軍五千精銳向大食開拔了,讓沿途各州縣為其準備糧草,提供後勤。”

    “嶽相公另一項部署是什麽?”

    “臣以為可以將海軍派過去,遊弋在西大食海,切斷十字軍的所有後方援助。”

    “十字軍國家都在西大食海的東岸,在他們北麵、東麵、南麵都是清教國家。他們的援助、補給、後勤,幾乎全部來自西大食海。”

    “隻要掐斷其後勤補給,再斷絕其經濟往來,這一片區域的敵軍就是一支孤軍,被困死在狹小區域內。”

    這種全方麵的總體戰,大宋是最拿手的。

    對於海軍開赴到這一片區域,樞密院是有航海線路的,民間商隊早就來往過不知道多少次。

    所以鄭和下西洋,可以帶著兩萬大軍飄洋過海,航行數萬裏抵達麥加朝聖。

    但有個問題是,如今的蘇尹士運河還沒有開辟,或者說已經被荒棄了。

    曾經古埃及政權在這裏鑿開了一條運河,之後一千多年的時間陸續改進、摧毀和重建,直到兩百多年前,被大食的哈裏發徹底廢棄。

    大宋海軍如果要進入西大食海,要麽是在亞非大陸中間重新修建一條運河,要麽是繞路非洲。

    趙桓的傾向自然是走運河,畢竟開鑿了這條運河,大宋就掌握了一條溝通三大洲的水道,躺著收錢就能賺的盆滿缽滿。&nbp;…

    所以趙桓下達決斷“對十字軍的戰事,必然曠日持久,應該分成數個階段進行。”

    “首個階段由牛皋率領精銳軍隊,統合藩隊,擊敗耶路撒冷王國和安條克公國的進攻。”

    “然後將俘虜押送到勿斯離國(埃及),鑿開一條運河,使我朝海軍直接進入西大食海,切斷十字軍國家的後勤,使其成為一支被圍困的孤軍。”

    “最後牛皋率領聯軍從陸上進攻,逐一將十字軍王國剪滅,克複聖地耶路撒冷。”

    一紙詔書從宮中傳出,正在河中路整備的神武右軍立即分出了一支精銳大軍,極速向位於大食西部的巴格達進軍。

    河中地區有一條狹長走廊靠近裏海,與塞爾柱帝國直接接壤。

    所以雖然東京與巴格達相距極遠,但宋軍進入大食,就同明軍進入朝鮮一樣,都是邊軍一步即達。

    此時大食名義上的蘇丹桑賈爾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龐大帝國的掌控。

    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中心之國不僅僅是對上稱臣納貢,對下也是無法壓製各部落的野心,帝國實質上已經分崩離析,彼此之間陷入內戰。

    牛皋抵達大食時,簡單梳理了一下形勢,就發現這裏已經亂成了一團麻。

    所以開戰之前,牛皋必須先確定下來哪些是可以合作的友軍。

    為此,他不得不將軍隊開赴進巴格達,以試探各方的反應。

    戎裝整齊,一片朱紅的宋軍方陣行軍於大食境內時,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尤其宋軍進入巴格達城時,這座擁有百萬人口的巨城,無數人都湧上了街頭,看著這支士氣高昂、意氣風發的威嚴軍隊紀律嚴明的行進在巴格達街頭。

    清教徒的目光充滿了複雜,畢竟這是清教世界,第一次向異教徒低下了頭,選擇臣服。

    一支來自遙遠東方的軍隊,成為清教國家的宗主隊。

    上百萬的巴格達城軍民,要向這區區數千宋軍屈膝臣服。

    無數人議論紛紛,清教徒對著行進的隊列指指點點。

    “這就是東方絲國的軍隊?他們手裏拿的就是那個可以噴出閃電和雷鳴的武器嗎?”

    “是的,他們都是不信真神的魔鬼。”

    “可是他們不是號稱天軍嗎?不然為什麽蘇丹要向他們臣服?”

    “為什麽他們跨越那麽多遠的距離來到我們巴格達?這是征服,這是對我們的奴役!”

    “可是蘇丹與學者都說他們是來幫我們收複聖地的!”

    各種各樣的議論聲,蘊含了這座城市對宋軍複雜的感情。

    既恐懼又敬畏,既仇恨又依賴。有詛咒有祝福。

    國家的意誌也是萬千百姓意誌的集合,這些百姓的態度也象征著整個清教世界對大宋的態度。

    他們恐懼於宋軍的強大,不得不稱臣納貢。

    可異教徒的身份又讓他們內心充滿了戒備,對臣服飽含芥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