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財閥取代武士
字數:4156 加入書籤
在東山都督府的人頂風冒雪,穿越冰洋,前往新大陸時。
一直不聲不響的東夷都護府,卻忽然發威,傳來了一個震驚東瀛的消息。
其治下東夷人不堪忍受倭人殘虐,發布檄文“倭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
乃尊天子,遂率鐵騎三千,甲士兩萬五千人,以西伐倭!
這簡直讓整個東瀛列島都震驚的手足無措。
他們一向以為的茹毛飲血蠻夷,忽然就懂得了吊民伐罪,懂得了尊王攘夷!
而且關鍵是,一群蠻夷忽然間就拉出了兩萬五千甲士!還有三千鐵騎?
這是一個蝦夷島上能拉出來的武裝力量嗎?
哪怕是幅員遼闊,物阜民豐的拜占庭帝國,不經過漫長的軍事動員他們也拉不出這麽多精銳部隊啊!畢竟這個堂堂帝國,軍事力量也就五萬人,其中還包括了大量的專業雇傭兵。
真正掌握日本政權的鳥羽太上皇立即下令組建部隊,前往平定這場蠻夷之亂。
他號召武士們從軍,去沙場上捍衛榮耀。並許諾給武士階層大量特權。
做出這種妥協也是萬般無奈之舉,因為東麵的蠻夷戰鬥力之強悍已經匪夷所思,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數十城,前鋒都到了本州島中部。
他們連戰連捷,所向無敵。倭人的軍隊在他們麵前簡直一擊即潰。
根據前線潰兵的描述,說他們是天兵天將也不為過。
所有人都戎裝鮮明,甲胃明亮,旌旗嚴整。
這是蝦夷人能有的軍容?
據鳥羽太上皇所知,當世有這種水準武備的隻有大海對岸的宋軍。
可是這又實在太讓人無法接受了。
難道宋軍成建製的把自己戎裝送給蝦夷人?
哪個國家會這麽大方?不,是這麽敗家!
近三萬套甲胃,白送給一群蝦夷人。這要浪費多少財富?
但現實就是這名荒誕,鳥羽太上皇認為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卻是真真切切的現實。
畢竟宋軍的百萬大軍都曾經是以冷兵器為主,在花費了巨資更換武備,轉變為熱兵器後,海量的落後武備被封存到府庫。
拿出三萬套武備來武裝蝦夷人,根本是毫不費力。
蝦夷都護府也沒有指望蝦夷人能打出多麽驚豔的戰績。隻要他們有存在感,能讓倭人清楚的認識到,夷狄質態,不與其同即可。
可是就連東夷都護府的人都沒想到,蝦夷人竟然這麽能打,一路勢如破竹,甚至有打下本州島半壁江山的勢頭。
就在鳥羽天皇認真的整軍備戰,平安京內軍人密集的時候。
另一項影響整個東瀛列島的政變發生。
王朝末年的平安京,變得徹底不再太平。
崇德天皇趁大軍雲集之際,忽然發起兵變,率領源氏武士意圖奪取鳥羽院政,將政權奪到自己手中。
從崇德天皇發動兵變的那一刻開始,東瀛列島上的曆史就走入了一條岔路。
大軍雲集,從來都是野心家發動政變的最佳良機。
皇室本來全力就非常依靠地方的各種“國”,如今國中武士又集結於平安京,源氏武士的實力達到巔峰。
崇德天皇自然是不肯錯過這次千載難逢的時機。
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武士發動的這次兵變可謂極不得人心,崇德天皇的這次莽撞行為,使武士的名聲一落千丈。
尤其是在兵變的關鍵戰役中,武士們被關白藤原忠通和財閥吳氏家族的鐵炮部隊迎頭痛擊,死傷慘重。
這使武士階層正蒸蒸日上的運勢直接被打斷。由武士們建立的鐮倉幕府,再也不可出現。
整個倭人國家內,迅速湧現出了另一個強大勢力,即財閥!
或者說買辦階層。
這些人依靠與大宋商人的合作,壟斷商品經營,又組建新式鐵炮部隊,迅速掌握了國家的財富和武力。
但這一切也極大的加劇了東瀛列島的分裂。
因為通商口岸都在沿海一帶,所屬的商人勢力又各不相同。
在中原商人們間接或者直接下場的爭霸幹預下,地方各“國”的勢力迅速增強。
在財力、武力方麵都能夠與平安京分庭抗禮。
這些財閥們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武士階層進行清算。對這些食屍鬼而言,名聲什麽的,根本不值一提,他們看中的是武士階層曾經統治的特權,占據的財富以及壟斷的土地和勢力。
隻有對他們嚴格清算,才能把這一切奪到手中。
但不明真相的百姓,在洶湧的輿論中被裹挾,痛罵、毆打聲名狼藉的武士階層。
武士階層在精神上遭到毀滅的同時,現實中也直接遭遇物理折磨。
東方鼎鼎有名的倭奴貿易隨著崇德天皇的政變失敗而正式展開,武士們首當其衝,成為倭奴貿易的主流。
一方的內亂總是另一方的機遇,倭國內部的動蕩導致關東地區根本擋不住蝦夷人的進攻。
每個月,倭國人都要丟失幾個城池。
蝦夷人也並不冒進,他們的胃口仿佛很小,每個月的目標就是吃下幾個城池。
戰爭磕磕絆絆,烽煙起起落落,兩個民族打不出決生死的戰事,但卻一直無法握手言和,仇恨每天都在一點點積累。
不過東瀛列島上的戰事,沒有影響到西方留學生腓特烈的任何行動。
他自稱是留學生,每天都泡在大宋最高學府的太學當中。
教授曾經跟他講過遣隋使、遣唐使的典故,他都堅定的拒絕了。
他覺得自己不應該是一個使節,而應該像一個學生一樣,認真的學習大宋的每一項先進文明,模彷老師的每一個優勢。
因此他還在太學院結識了兩位非常交好的同窗。
據他所知,這兩位同窗是兩個極端,一個是印地的一位王子,名叫幹巴爾。那叫一個出手闊綽,揮金如土。據他說,他家神廟裏,連牆壁都是用金磚堆砌而成的,牆上裝飾的不是火燭,而是拳頭大小的夜明珠,每間房屋裏哪怕沒有人在裏麵,也要點燃熏香。
每當他說這些的時候,另一位同窗巴圖魯就在一旁憨厚的笑。據腓特烈所知,這位同窗出身於草原上的牧民之家,似乎並不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