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財富的差距

字數:4012   加入書籤

A+A-




                      蔡琰,蔡文姬,這位千古才女諸夏基本都不陌生。

    她悲情的一生讓無數後世人惋惜憐憫。

    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間,應該也是在她像小藝這麽大年紀的時候,那時候她有個名滿天下的父親,有個世家大族的夫君。

    但趙桓不由得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蔡文姬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她的生活能比得上此時此刻衣袂飛揚,快樂無憂的小藝嗎?

    拋開她那個高官子女的顯赫光環,趙桓不覺得她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麵能比得上大宋這個最普通人家的女兒。

    得益於帝國如日中天的強盛,和政治開明的社會環境,小藝的生活裏沒有顛沛流離,遠離戰亂紛爭,她有著明媚而陽光的一生。

    直到二十歲之前,她都是這個家庭的掌上明珠。

    大宋本來就提倡晚婚,比如同樣是千古才女的李清照,就是十九歲才嫁為人婦。

    趙桓更是強勢定下了律法,杜絕十幾歲就生育的陋習,男女要滿二十之後才能婚配。

    在這種情況下,小藝可以預見的未來,都一片光明。

    而蔡文姬十四歲就嫁給了一個病鬼老公衛仲道,老公死後她獨自在婆家吃盡了世態炎涼,後來淒涼的返回娘家,卻又被匈奴人擄走。

    國家的興衰深刻的影響著每個子民的命運。

    比如大宋的易安居士李清照,曆史上同樣有個悲情的命運,但隨著趙桓君臨萬方,她根本就沒經曆過任何苦楚坎坷,如今六十六歲高齡,還是豪放依舊,是大宋的第一拽姐,在南京皇家女子學院裏帶著一群老姐妹們搓麻打牌。

    就連她那個跑到了東瀛列島上的夫君,也就是偶爾寫信慰問一下。但其他時間,哪遠滾哪呆著去。老太太現在人生、事業、興趣、子孫都大豐收,生活簡直不要太充實。哪有時間去管那個臭老頭子在東瀛列島上究竟禍害了幾個倭人少女,老太太眼不見為淨。

    當下大宋的百姓,顯然比曆代王朝中絕大部分人有更美好的未來。

    而更重要的是未來可期,像小藝她明顯能夠實現階層跨越,從一個農莊裏的莊戶,變成大城市裏的市民,離開這個略顯封閉,雞犬相聞的小山村。

    而除了這種宏觀上的人生,在衣食住行等細節方麵,比較這兩個女人。顯然如果穿越的話,僅是物質享受方麵,小藝也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穿戴,小藝有當下大宋最發達的紡織業為依托,能夠穿戴很精美的綾羅綢緞。即便是最最珍貴的宋錦、雲錦這種,兩漢根本見都沒見識過的珍貴綢緞,她父親一個月的薪酬,就足夠給她買十幾件。

    食品更是別說了,就大宋這些餅鋪、肉鋪、酒樓、飯店和鎮上形形色色的商鋪、諸般雜賣,根本是蔡文姬那個時代所無法想象的。

    要知道,一個農戶之家,就能給她的閨女買琴練琴,這本來就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而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是發展帶來的結果,是生產力突飛猛進的體現。

    這也是趙桓這次散心,最想看到的結果。

    他就是想看看他穿越這麽多年,持之以恒的推動工業化,到底給社會創造了多少財富。

    什麽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小藝身上就是最直接的體現,舊時一位中郎將之女的生活,還不如大宋一名普通平民。

    要知道在大漢,將軍是不常設的,中郎將基本上就是軍隊的頂級官員了,權柄、地位能排進軍隊的前十名。

    類比大宋的官員,基本上相當於各路精銳野戰軍的統帥,甚至於韓世忠、劉錡這種級別的高官。

    理論上想要跟這些人生活水平相當,在大宋,至少也應該對比家產十萬貫的商人。

    可結果,差距很明顯。

    大宋民間的財富跟著帝國的強盛正在一同迅速膨脹。

    住和行這方麵,大概是雙方差距最小的了。也是帝國如今正在全力改善的方向。

    帝國的燒磚技術非常成熟,水泥技術也已經改善成功。

    水泥是帝國本來就有的,畢竟蘇黛的祖父就第一次直接提出了水泥的概念。

    趙桓的這個皇妃非常能幹,已經把水泥工藝推進了一大段。

    據趙桓所知,西京長安附近是帝國最大的水泥產區。

    因為那裏有太華山,是最佳原料產地,還有最強的基建需求。

    受製於產能,帝國如今的水泥在東麵反倒是不太常見,在西麵經常會用到。

    大部分的水泥都被用在了驛路、驛城、和土堡建設方麵。

    西方是帝國開拓的主要方向,建城、修路、修水利、修學校、修養老院把水泥的產能基本上耗光了。

    所以帝國內部的住房改善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倒是出行這方麵,帝國子民要比漢末更加便利。

    不用擔憂外族劫掠,不用擔憂治安匪患,所以兩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就敢跑十幾裏路參與集會。

    趙桓心情不錯的跟楊員外說道“小藝如果去大城市上學的話,的確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可以預見,她學業有成後,會有完全不同於一名農婦的人生。”

    楊員外捋著胡須,感慨道“是啊。這也算是我們小楊家莊這個雞窩裏,飛出一隻金鳳凰了。”

    趙桓笑著說道“好事啊。楊員外打算給她多少禮錢?”

    “那要看她考到哪個學院了。”雖說要給禮錢,楊員外也是帶著笑容,愉悅的設想著,說道“她要是爭氣,考到了太學、禦府書院、南京皇家學院這種國家和皇家的頂級書院,老夫給一百貫錢的禮錢。”

    “要是稍微差點,考到了白鷺洲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這種頂級的綜合性書院,老夫也給五十貫錢的禮錢。”

    “再差點,考到各路、各州的書院,老夫也給十貫錢隨禮。”

    趙桓比了個大拇指,笑著說道“員外大氣。”

    他這個禮錢可是白給的呀,是莊主和莊戶之間的情誼。大宋這個時代鄉黨情義遠比後世更加濃厚。

    事實上,如果小藝真的考上了太學這一級的國家院校,縣裏會給其激勵金,足足五百貫。再多點,就差不多能幫她置辦齊全嫁妝了。

    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