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基建優勢
字數:4276 加入書籤
朕即大宋第一百八十六章基建優勢
林舜華所談及的屬於基本規律。
英格蘭率先完成工業化之後,他的鄰國法蘭西、德意誌也都紛紛跟進,成為顯赫一時的歐陸強國。
趙桓也考慮過文明擴散,大宋如果完成工業化,其他國家一樣會引進技術,發展工業。
沒有哪個國家的統治者就是傻子,學習文明,抱強者大腿,是所有人天生的本能。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歐陸完成工業化,緊隨其後奧斯曼帝國就開始建設新軍,進行改革。
同樣的,如果大宋先完成工業化,如今的大食一樣會學習東方,把工業化引進過去。
據趙桓所知,大食已經開始參照神武右軍建設新軍,裝備火槍跟火炮。
當然了,他們的技術相較於大宋要差出不少。而且也不可能有大宋這麽豪氣衝天,直接用大量的鑄銅鍛造火炮。
但即便他們的鑄鐵工藝不合格,黑火藥不夠精密,組建的新軍一樣要遠比從前的奴隸弓騎兵強大太多。
麵對蠻人、遊牧騎兵和那些還未向大宋臣服的國度依舊具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比如在非洲,法蒂瑪王朝本該進入王朝末期,但如今徹底改變了曆史走向,正在向西沿地中海擴張。
勿斯裏運河給他們帶來了繁華的經濟,新軍改革給他們帶來了強盛的戰力。所以摩爾人就成為了他們的第一目標。
地中海上的貿易明珠突尼斯城已經落入他們手中,沿著地中海,他們還在向西。
連鎖反應下,摩爾人隻能再次朝尹比利亞半島進軍。
曆史是個圓,人類總在這個圓裏一圈圈的循環往複。
東方的軍事征服總是驅趕著一個又一個的民族向西,從匈人到突厥人,從突厥人到蒙古人,如今又輪到了摩爾人。
文明擴散的效果非常明顯,而且後果也比國內嚴重的多。
蘇州搶走了河間府的機床中心地位,最多是工業重心從河北轉移到了江南。
可如果德意誌工業化進程超過大宋,那就是藩宗體係崩壞的開端了。
趙桓從來不會小覷任何一個民族……除了高麗。
所以趙桓認真的對林舜華問道:“那卿覺得應該如何保持優勢?”
林舜華說道:“臣以河間為例,有了機床優勢後,官家以為臣做的是什麽?”
“繼續擴大優勢,研究更高端技術?”
“不是。是修路,把大部分道路修的堪比馳道。馬車在上麵可以縱馬馳騁,根本不需要小心翼翼。為了維持路麵,臣從地方財政裏出資,雇傭百姓專門負責巡視道路,如果有坑窪、破碎,第一時間修複。”
“僅河間府修路還不夠,我們河間府出資給其他地區修路,但道路的經營、收費權由我們河間府所有。”
“從修完路後,我們河間府的工業進一步便利,大量工坊、各行各業都興盛起來。”
“而河間府完成了整合,幾乎所有的門類都能在這裏找到,幾乎所有的需求都能在這裏得到滿足。”
“如果要研發生產一種新器械,那在河間府一定是最方便的。”
這一點還真是讓趙桓大出所料,他見過河北的路麵,非常平整。
他還以為是災後重建時,工部給他們修的。
沒想到是地方財政出資。
而這一點必須要感謝轉運使司的改革。
在之前,地方財政稅賦都要交給中央,年年有大量財富浪費在了轉運物資上。
所以趙桓改革轉運使司,允許地方的財政稅賦留下一半。
但比例一樣,數字卻可以有天地之別。
小農經濟體製下,為什麽各地的道路交通不便?
甚至有些縣主道就是一條蜿蜒小路,有些山區丘陵地帶幹脆就是一條小山道。
這種道路環境讓商人怎麽來經商?靠商人把貨物背過去嗎?
能有個背著扁擔的賣貨郎就謝天謝地了。
所以農村裏的物資總是很貴乏,連個家具都沒有多少。要買口鍋,買雙鞋,都要算來算去。
造成這些的原因就是小農經濟能提供的稅賦有縣,當地縣衙就算想搞基礎建設也沒有錢。
所以有些王朝幹脆征發徭役,進行每年一個月的勞作。這種徭役就是給家鄉的縣城修路鋪橋。
但隻要征發徭役,就是給普通農戶家庭增添額外負擔。
一個農夫被征調走一個月,這個家庭非但沒有收入,失去了頂梁柱,還要給他提供盤纏、幹糧、衣服。
若是不幸,遇到施工事故,導致家中頂梁柱死去,或者落下病根,那更是一個家庭就直接摧毀了。
而河間縣的情況就恰恰與這種悲慘情況截然相反,他們工業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財政就有大量富餘。同樣是留下一半,他們能進行的基礎建設就遠遠超過其他農業州縣。
所以他們能夠締造出無與倫比的交通設施。
要明白一件事,在小農經濟時代,影響一件物品簡直最大的因素就是交通運輸!
甚至這一點放到工業時代也依舊有效。
一噸煤,在山西的售價是三百塊,看起來簡直便宜的沒話說。
所有人都心動不已,這要是運回本地賣掉,一噸不得賺三倍四倍五倍?
這利潤什麽軍火、毒藥、賣娼能比得上?
但山西三百的煤,走高速運到山東的路費每噸上千。
瞬間絕大部分人都失去了興致。沒有火車皮還想運煤賣?
而河間在擁有了這麽便利的交通和龐大的產業規模,在絕大部分工業生產方麵,經濟成本都遠超其他地區。
越是高端、需要整合大量部件、需要多個行業參與的高端工業優勢越大。
在河間生產,可以就近找到各種物資,縮短運輸成本,而且有便利的交通設施。
而在其他地區,可能要找一個合格的工坊都要翻山越嶺,運輸成本就足以壓垮很多工坊主。
他們不是不想升級,而是根本沒有實力進行升級。被迫隻能生產一些很基礎的手工業產品,比如陶罐、毛毯,櫃子、梳子。
或者依托獨一無二的資源產地,生產一些特色產品。
但這隻是理想狀況,因為這隻局限在了一小塊區域。
如果整個大宋都被卷進來,這一切就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