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水稻產能

字數:4267   加入書籤

A+A-




    “臣孫憑,參見大王!大王萬年!”

    “大王萬年!”

    在一片盡是錯落有致的田野之上,大司馬孫憑正在率領一眾將士,迎接遠道而來的慶忌。

    經過數日的長途跋涉,風餐露宿,慶忌等人終於抵達目的地。

    隻見此處放眼望去,各種各樣的山頭,&nbp;&nbp;已經被開辟成不大規則的田畝,上邊種植著漸漸泛黃的水稻,長勢一般,甚至是寒磣。

    稀稀疏疏的稻穗,顯示著今年的收成較差,可能還不足以溫飽!

    慶忌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nbp;&nbp;不少的農夫,&nbp;&nbp;即原來的楚軍戰俘們還在光著膀子,&nbp;&nbp;揮舞著農具在刨土,或者是在清理田間地頭的雜草。

    隻是將天地開墾出來,還是遠遠不夠的,若是沒有充足的水源或者肥料,或是雜草叢生,估計他們連最基本的養活自己都難!

    慶忌虛扶一下,讓孫憑免禮平身後,便打量起來四周的景象。

    “大司馬,你可知曉西南之地的稻田,畝產幾何?”

    慶忌十分關心民生問題。

    對於西南之地的開發,他同樣是十分重視的。

    孫憑聞言,旋即垂手道:“回稟大王,眼下正值收割季節,西南之地的稻田畝產大致上在半石左右。”

    “半石?”

    慶忌被這樣的數據嚇了一跳,&nbp;&nbp;暗暗吃驚。

    按照這個時代的計量單位,換算到現代的斤數,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半石也不過六十斤!

    產量如此之低,&nbp;&nbp;怎能不讓慶忌感到發愁?

    見到慶忌皺眉,&nbp;&nbp;在一側的治粟內史範蠡不由得低著頭,緩聲道:“大王,西南之地的稻田畝產如此之低,不足為奇。”

    “此地的稻田一年一熟,不同於吳都、梅裏等地的上等良田,可一年兩熟。”

    “再者,稻田適才開辟,尚屬旱田,若非天公作美,今年風調雨順,唯恐地裏的水稻顆粒無收矣!”

    聞言,慶忌微微頷首,顯然是認同了範蠡的這一看法。

    這些充當農夫的楚軍戰俘,被迫到西南之地屯田墾荒,也不過一年的時間。

    想讓荒地變成良田,並非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事情。

    而且,這期間必然是要經曆更多的艱辛開墾的過程。

    “他們是在開鑿水渠嗎?”

    慶忌指著不遠處正在揮舞著鋤頭,賣力的刨土的農夫問道。

    孫憑回答道:“正是。大王,&nbp;&nbp;農田需要灌溉,稻田遠比麥地更需水量,若無充足的水源,便是尋常的沃土,都難保不會歉收!”

    道理是這樣的道理,慶忌都懂。

    隻是,慶忌依舊十分在意西南之地的開發問題,開發的速度如此之遲緩,力度如此之小,吳國何時才能擁有真正的大糧倉?

    要知道,在後世,現在的吳越之地,可是有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慶忌若是記得沒錯的話,這句諺語出現在宋朝時期。

    在宋朝時期,天下的糧食供應基地主要集中於長江中下遊的太湖、鄱陽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澤地區。

    這些地區不僅自身人口稠密,每年都要運出大量的糧食供應其他地區。

    蘇州和湖州為其中之一,繁華富庶。所以,逐漸就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這得益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家衣冠南渡,將大量的人口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藝都帶到南方,使得華夏曆代王朝的經濟中心漸漸向著江南一帶遷移。

    但現在,吳國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且不說,人口還如此稀少,想要將這片地方完全開發出來,無異於天方夜譚!

    “可有使用肥料?”

    “有的。”

    範蠡回答道:“我等已經將所有能利用起來的肥料,全部利用起來。人與牲畜的糞便,土灰、枯腐樹葉肥料盡皆放於田中,然則依舊收效甚微也。”

    聽到這話,慶忌心中亦是無計可施。

    古代能使用的肥料種類繁多,但效果實在遠不及現代真正意義上的無機肥料。

    古代不但重視擴大肥源,同時也重視肥料的積製加工,以提高肥效。

    積製的肥料有雜肥、廄肥、餅肥、火糞,以及配製糞丹和重視對肥效的保存。

    雜肥的漚製可以說是人們使用漚肥的濫觴。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利用夏季高溫把田裏的雜草漚爛作肥料。

    但,這樣田地所汲取的養分仍舊是微乎其微的。

    “收成如此之低,恐怕還不足以養活屯田墾荒的一眾將士罷?”

    範蠡聞言,不由得歎了口氣道:“正是。大王,即便減免西南之地開荒將士數年之田租稅,恐怕剩下的餘糧,也不足以維係其日常生活。”

    “據臣所知,將士們除了日常耕作外,亦是要到山林當中狩獵,溪河裏捕魚,以足溫飽。隻是,這樣也將極大的影響到屯田墾荒的進度。”

    一聽這話,慶忌的心中並無任何的不滿之意。

    因為漁獵而使得開發時間遲緩,不足為奇。

    若不讓這些負責屯田墾荒的士卒填飽肚子,慶忌實在難以想象,他們究竟是否會因此暴亂,或者直接逃入大山當中,落草為寇,投奔盤踞於此的山越、荊蠻部族?

    再者,在道阻且長的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這些士卒的口糧若想從吳都運來,其難度無異於登天!

    這樣吳國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實在是得不償失的。

    慶忌隨後又在群臣的簇擁之下,在田地上巡視起來。

    此時,已經是收割水稻的季節,所以不少的士卒都已經汗如雨下的揮著吳鉤,在田間地頭收割稻穀。

    慶忌揮了揮手,讓閑雜人等退下,自己則是跟大司馬孫憑攀談起來。

    二人一前一後的走在田壟之上。

    慶忌垂詢道:“大司馬,你可知曉寡人此番命你率兵南下,意圖何在?”

    “臣下不知,還請大王明示!”

    早在慶忌還未離開吳都之前,便已經命令孫憑率領五千名善於山地作戰的士卒,再加上一大批武器盔甲,先一步奔赴吳國的西南之地。

    孫憑不知其意,但隱約之間能猜到一些!

    不過,在慶忌的麵前,孫憑實在不好自作聰明,以免被慶忌誤以為自己擅自揣摩君王之心,有不臣、弄臣之舉!(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