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統一度量衡

字數:5282   加入書籤

A+A-




    離開相親大會的會場後,慶忌、孫武與範蠡又來到集市上。

    三人都心有餘季!

    春秋時期,民間的風氣還是頗為開放的。

    遇上心儀的男子,少女也能鼓起勇氣,大膽的表白,以求共結連理,成百年好合。

    但,慶忌可是沒想到吳國的少女,也是這般敢於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忽然,跟街溜子一般的慶忌三人,見到集市的一處布莊那裏,有吵鬧的聲音響起。

    不少好事的行人更是紛紛靠攏上去,想看一看熱鬧。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慶忌三人也跟著擠了進去。

    “店家,你要某說多少次?你這度的尺寸不對!”

    “如何不對?我這可是標準的尺寸!你休要胡攪難纏!”

    “敢不敢另外找一個度過來,一試究竟?”

    “我如何不敢?”

    “好!你且等著!”

    過了沒多久,那個跟店家起爭執的中年人,去另一家布莊取來另一個度(類似尺子),跟著拿起自己買下的那一張布匹量了起來。

    中年人立馬勃然色變!

    “你看!店家,你標的明明是一丈二尺的布,為何在我找來的這度下,是為一丈一尺三寸?”

    中年人憤憤不平的道:“你這分明是在欺詐!弄虛作假!”

    “啊,這……”

    店家一時間被懟得說不出話來。

    在古代,計量長短用的器具稱為度。

    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遲、尺、丈、尋、常、仞等都是。

    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

    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

    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實用單位,並且單獨構成一個係統。

    仞與尺的比例關係,一向沒有明確的定數,說一仞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認為是八尺。

    中年人旋即拿起自己手中的度與布匹,向著附近圍觀的黎庶高高的舉起來,隨後朗聲道:“二三子,請二三子評評理!”

    “某在他這家布莊買的布匹,卻是偷換尺寸,豈非愚弄顧客?”

    “若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今日此事絕不能善了!”

    圍觀的黎庶亦是義憤填膺。

    “奸商!”

    “雖隻是少了七寸,然我吳人,焉能吃這等啞巴虧?”

    “告官!不可私了!”

    店家見到這群情激奮的一幕,也是被嚇了一跳。

    “二三子且稍安勿躁!”

    店家連忙讓在場的圍觀者都暫時冷靜下來。

    隨後,店家又朝著那個中年人作揖道:“客人,在下敢以信譽擔保,誠信經營,童叟無欺。”

    “若這布匹果真少了尺寸,在下願原價賠償,並將這布匹贈予足下,如何?”

    “事實就擺在眼前,你怎敢抵賴?”

    “非也。”

    店家冷靜的道:“客人不妨將此布匹,再予本布莊的度,是否一丈二尺,或缺尺少寸,一看便知。”

    “哼!某看你能變出什麽名堂!”

    中年人很是不忿。

    隨後,中年人就將手中的布匹,遞到店家的手中,店家又命小廝拿來自己的度,再次丈量。

    “一丈二尺!無誤!”

    “這……不可能!”

    中年人抬眼一看,見到度上邊顯示的尺寸,頓時瞪大眼睛,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

    “店家,你這度有問題!”

    “足下休要饒舌,攪弄是非!”

    店家冷哼了一聲,說道:“分明是你拿來的度有問題,怎敢上門尋釁滋事?”

    “絕無可能!”

    中年人咬牙切齒的道:“某平日裏購置的布匹不少,自己察覺出汝布莊的布匹尺寸有問題,這才上門求證。”

    “你怎可憑空汙人清白?說某上門尋釁滋事?”

    這一下,讓在場的圍觀者,都有些發懵。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到底孰是孰非?

    中年人又與店家爭論起來,喋喋不休的。

    這一時間根本無法分辨,到底是誰的度出了問題!

    這時,站在一側旁觀許久的孫武,摸了摸自己的胡須,嘴角上揚,不自覺的露出一抹恍然大悟的笑意。

    “二位,可否聽我一言?”

    孫武擠開人群,來到中年人與店家的麵前作揖道。

    二人見到孫武一表人才,氣度不凡的模樣,也都十分信服。

    “閣下有話,但可直言。”

    中年人回禮道。

    “聽足下的口音,是吳人?”

    “正是!”

    中年人驕傲的挺起胸膛。

    孫武又將目光放在店家的身上,問道:“店家,你是齊人?”

    “在下正是齊國人。”

    店家也能聽得出孫武的口音,跟自己一樣,是齊人,而且極有可能是臨淄附近的國人!

    “那便不足為奇矣。”

    孫武釋然一笑,說道:“我久居吳地,也曾買過不少的布匹。”

    “從中發現,吳地的度,與齊地的度,有所不同,齊地之度標準略短,而吳地之度標準略長。”

    “店家,你這度一定是從齊地帶來的吧?”

    “這……”

    店家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的這個度,的確是從齊國帶來的,是齊國最標準的度,但是在吳國根本不好使!

    知道自己這邊出問題後,店家也不胡攪蠻纏,而是將那一布匹賠付給那個中年人,並聲稱日後自己的布莊全部使用吳國的度。

    這一場鬧劇,才得以解決!

    經過這件事情後,慶忌也意識到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少伯、長卿,我吳國而今大興商賈之業,吸引天下列國之商賈入吳。”

    “然,若布匹缺尺少寸,若酒水缺溢少掬,若肉類缺斤短兩。度量衡不統一,恐民間糾紛不斷,虧損不一也。”

    慶忌語重心長的道。

    “主上欲統一度量衡?”

    範蠡疑惑的問道。

    “正是。”

    慶忌的心裏已經有這個打算。

    就跟天下列國的官方語言,並不統一一樣。

    大家都能聽得懂,但是十分的拗口。

    各國的文字、度量衡也都有所不同。

    但既然對方是在吳國行商,就必須要入鄉隨俗,按照吳國的度量衡來做生意。

    即便是在之前的吳國,各個地方的度量衡未必是統一的。

    因為各地封君邑守的存在,大家為了占一點小便宜,未嚐不會將自己的度量衡做一些改變。

    《第一氏族》

    弄虛作假!(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