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意欲封禪
字數:4531 加入書籤
A+A-
兩儀殿,牛秀具體將吐蕃的表現說了一遍,宰輔們眼中現出輕蔑。
也就比吐穀渾之流的強上那麽一絲的對手,有必要認真對待嗎?
大唐周邊,這樣的國度可多著呢。
“不過如此”的四字判詞在長孫無忌的唇齒間流連,幾欲脫口而出。
柴令武看看宰輔們不以為然的神色,忍不住笑了“諸公對吐蕃的重視, 還是不夠啊!琅琊郡公能一舉破敵,首先是吐蕃方沒有破釜沉舟的打算,其次是沒有適應大唐的打法。”
“假以時日,吐蕃拿出應對之法,琅琊郡公能再破敵,卻要吃力得多。”
牛進達頷首“武功縣侯的判斷很準確,此次出兵,確實是占了對方不熟大唐打法的便宜。”
柴令武的聲音微微低沉“琅琊郡公此次所率二萬府兵,是從十萬府兵裏精選出來的,其餘八萬人,不適應高原地形,或者是上去了也減輕戰力的。”
“按這比例,大唐還有多少府兵夠挑選的?我想琅琊郡公應該知道,沿海一帶的府兵,很難適應高原特殊地形。”
“所以,吐蕃如果真吞並了羊同,成為高原上無人製約的龐然大物,大唐想維持眼下的局麵,難!”
如果維持不了,其後果已經演示過,到時候大唐隻能被動防守,失去了主動之機。
長孫無忌忍不住反唇相譏“高原之上,羊同與吐蕃體量相當,你又怎知羊同不能抵禦吐蕃?”
柴令武嗬嗬一笑“這不明擺著的事嗎?羊同有那本事, 吐蕃落難時就被它吞並了。現在吐蕃勢大,羊同就更抵擋不住。”
“趙國公若不信,不妨你我打個賭, 看看羊同會不會被吞並。輸的人……要不直接致仕?”
長孫無忌悶哼一聲,閉上了嘴巴。
看出來了,柴令武這個壞慫,存心要坑自己啊!
李世民擺擺手“莫說這玩笑話。羊同挺不住是遲早的事,蘇毗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柴令武,照你這意思,大唐能上高原的人馬不多啊!怎麽辦?”
柴令武指了指輿圖“昆州大都督府抽調人手,數量雖然不太多,適應的比例卻高。夜郎舊地,大唐經製的播州、思州等地,羈縻的矩州、蠻州等地,可以抽調適宜上高原的人選。”
大致上,後世貴州之地,以烏江為界,烏江以北多為經製州,烏江以南多為羈縻州。
李世民沉吟不決。
經製州抽調府兵,倒還好說。
羈縻州抽調人馬,一來人家未必情願, 二來也跟不上府兵的節奏。
不過,可以考慮如其他羈縻州一樣, 被雇傭嘛!
咦,這麽一看,柴令武執意拿下昆州大都督府,甚至不惜損己名譽,竟似對現在的局麵早有預料啊!
昆州大都督府人口近百萬,真狠下心,抽五萬人馬都可以。
反正,昆州大都督府的人,驍勇好鬥,翻山越嶺如履平地。
後世入藏的兵,可不多是滇、黔、蜀、青的人麽?
不是說其他地方沒有,比例不高是事實。
長孫無忌哼哼一聲“為什麽不選擇支持羊同?”
李世民看了一眼柴令武,示意他來回答。
柴令武指點輿圖“羊同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就是一個天然的劣勢;苯教與王權並立,主從難分,李迷夏即便再有才能也無力回天。”
中原有句話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雙權並立,就是一個天大的災難。
除非是大食一般雙權合一的國度。
說到地勢,抱歉,羊同的海拔比吐蕃還高,大唐府兵難上去。
武器,人家不缺,不要低估了羊同古國的底蘊。
所以,即便羊同最後能殘存部分勢力,也沒法翻盤的。
神仙也擋不住扯後腿。
注定要完蛋、且無法長臂支援的國度,費那心思去救?
長孫無忌蹙眉“即便如此,吐蕃不需要時間消化麽?”
柴令武笑道“趙國公近年居廟堂之遠,疏市井之途。豈不聞有細嚼慢咽者,亦有囫圇吞棗之徒?吐蕃的管理本就粗放,又不是大唐這般細分,何須消化?”
“國勢鼎盛,自有無數錦上添花者;國度衰敗,少不了落井下石人。”
即便再如何看不上吐蕃,有個事實不得不承認,人家正處在蓬勃的上升期,敵人固然不少,攀附者更多。
吐蕃興盛是大勢,改不了。
但把吐蕃限製在高原,隻是微調,且大唐此前的謀劃雖未竟全功,終究占了先手。
圍堵,對大唐而言,難度並不太大——除了上高原的兵源。
柴令武出人意料地看向幾乎不說話的民部尚書唐儉“莒國公,大唐這些年積累的錢糧,夠同時打兩場滅國之戰麽?”
李世民還算輕鬆的神色,驟然一緊。
人艱不拆!
大唐兵鋒無敵,橫掃宇內,可短板也是很明顯的。
太費錢了!
每年,少府監甲坊署、弩坊署與衛尉寺要消耗多少材料!
貞觀四年之前,大唐甚至沒能力撐起一場大戰的消耗!
說起來都是淚啊!
侯君集打高昌,要不是柴令武看得緊,鬼曉得有多少繳獲流失。
大唐民部的錢糧,不用唐儉開口,李世民都知道,打一場國戰綽綽有餘,同時打兩場,抓打不開。
雄兵雖好,奈何費錢啊!
李世民神色一動“你不會是覺得,大唐可能要打大戰了吧?”
柴令武笑眯眯地回話“大唐貞觀,萬國來朝,雖秦皇漢武亦不過如此,臣覺得,陛下當封禪泰山。”
李世民眼珠子轉了一下,麵有得色,假謙虛地擺手“朕還做得不夠完美,封禪泰山還言之過早。”
特進魏徵諫道“臣請陛下罷封禪之事。”
李世民的逆反心理來了“朕欲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諸夏未治安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而不可?”
這一連串反問,是個會看眼色的人就知道,皇帝不高興了。
可是,魏徵頭鐵啊!
“陛下功則高矣,而民未懷惠……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竊有疑。”
總而言之,魏徵這一通勸諫,倒讓李世民對封禪更有執念了。
文學網
也就比吐穀渾之流的強上那麽一絲的對手,有必要認真對待嗎?
大唐周邊,這樣的國度可多著呢。
“不過如此”的四字判詞在長孫無忌的唇齒間流連,幾欲脫口而出。
柴令武看看宰輔們不以為然的神色,忍不住笑了“諸公對吐蕃的重視, 還是不夠啊!琅琊郡公能一舉破敵,首先是吐蕃方沒有破釜沉舟的打算,其次是沒有適應大唐的打法。”
“假以時日,吐蕃拿出應對之法,琅琊郡公能再破敵,卻要吃力得多。”
牛進達頷首“武功縣侯的判斷很準確,此次出兵,確實是占了對方不熟大唐打法的便宜。”
柴令武的聲音微微低沉“琅琊郡公此次所率二萬府兵,是從十萬府兵裏精選出來的,其餘八萬人,不適應高原地形,或者是上去了也減輕戰力的。”
“按這比例,大唐還有多少府兵夠挑選的?我想琅琊郡公應該知道,沿海一帶的府兵,很難適應高原特殊地形。”
“所以,吐蕃如果真吞並了羊同,成為高原上無人製約的龐然大物,大唐想維持眼下的局麵,難!”
如果維持不了,其後果已經演示過,到時候大唐隻能被動防守,失去了主動之機。
長孫無忌忍不住反唇相譏“高原之上,羊同與吐蕃體量相當,你又怎知羊同不能抵禦吐蕃?”
柴令武嗬嗬一笑“這不明擺著的事嗎?羊同有那本事, 吐蕃落難時就被它吞並了。現在吐蕃勢大,羊同就更抵擋不住。”
“趙國公若不信,不妨你我打個賭, 看看羊同會不會被吞並。輸的人……要不直接致仕?”
長孫無忌悶哼一聲,閉上了嘴巴。
看出來了,柴令武這個壞慫,存心要坑自己啊!
李世民擺擺手“莫說這玩笑話。羊同挺不住是遲早的事,蘇毗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柴令武,照你這意思,大唐能上高原的人馬不多啊!怎麽辦?”
柴令武指了指輿圖“昆州大都督府抽調人手,數量雖然不太多,適應的比例卻高。夜郎舊地,大唐經製的播州、思州等地,羈縻的矩州、蠻州等地,可以抽調適宜上高原的人選。”
大致上,後世貴州之地,以烏江為界,烏江以北多為經製州,烏江以南多為羈縻州。
李世民沉吟不決。
經製州抽調府兵,倒還好說。
羈縻州抽調人馬,一來人家未必情願, 二來也跟不上府兵的節奏。
不過,可以考慮如其他羈縻州一樣, 被雇傭嘛!
咦,這麽一看,柴令武執意拿下昆州大都督府,甚至不惜損己名譽,竟似對現在的局麵早有預料啊!
昆州大都督府人口近百萬,真狠下心,抽五萬人馬都可以。
反正,昆州大都督府的人,驍勇好鬥,翻山越嶺如履平地。
後世入藏的兵,可不多是滇、黔、蜀、青的人麽?
不是說其他地方沒有,比例不高是事實。
長孫無忌哼哼一聲“為什麽不選擇支持羊同?”
李世民看了一眼柴令武,示意他來回答。
柴令武指點輿圖“羊同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就是一個天然的劣勢;苯教與王權並立,主從難分,李迷夏即便再有才能也無力回天。”
中原有句話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雙權並立,就是一個天大的災難。
除非是大食一般雙權合一的國度。
說到地勢,抱歉,羊同的海拔比吐蕃還高,大唐府兵難上去。
武器,人家不缺,不要低估了羊同古國的底蘊。
所以,即便羊同最後能殘存部分勢力,也沒法翻盤的。
神仙也擋不住扯後腿。
注定要完蛋、且無法長臂支援的國度,費那心思去救?
長孫無忌蹙眉“即便如此,吐蕃不需要時間消化麽?”
柴令武笑道“趙國公近年居廟堂之遠,疏市井之途。豈不聞有細嚼慢咽者,亦有囫圇吞棗之徒?吐蕃的管理本就粗放,又不是大唐這般細分,何須消化?”
“國勢鼎盛,自有無數錦上添花者;國度衰敗,少不了落井下石人。”
即便再如何看不上吐蕃,有個事實不得不承認,人家正處在蓬勃的上升期,敵人固然不少,攀附者更多。
吐蕃興盛是大勢,改不了。
但把吐蕃限製在高原,隻是微調,且大唐此前的謀劃雖未竟全功,終究占了先手。
圍堵,對大唐而言,難度並不太大——除了上高原的兵源。
柴令武出人意料地看向幾乎不說話的民部尚書唐儉“莒國公,大唐這些年積累的錢糧,夠同時打兩場滅國之戰麽?”
李世民還算輕鬆的神色,驟然一緊。
人艱不拆!
大唐兵鋒無敵,橫掃宇內,可短板也是很明顯的。
太費錢了!
每年,少府監甲坊署、弩坊署與衛尉寺要消耗多少材料!
貞觀四年之前,大唐甚至沒能力撐起一場大戰的消耗!
說起來都是淚啊!
侯君集打高昌,要不是柴令武看得緊,鬼曉得有多少繳獲流失。
大唐民部的錢糧,不用唐儉開口,李世民都知道,打一場國戰綽綽有餘,同時打兩場,抓打不開。
雄兵雖好,奈何費錢啊!
李世民神色一動“你不會是覺得,大唐可能要打大戰了吧?”
柴令武笑眯眯地回話“大唐貞觀,萬國來朝,雖秦皇漢武亦不過如此,臣覺得,陛下當封禪泰山。”
李世民眼珠子轉了一下,麵有得色,假謙虛地擺手“朕還做得不夠完美,封禪泰山還言之過早。”
特進魏徵諫道“臣請陛下罷封禪之事。”
李世民的逆反心理來了“朕欲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諸夏未治安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而不可?”
這一連串反問,是個會看眼色的人就知道,皇帝不高興了。
可是,魏徵頭鐵啊!
“陛下功則高矣,而民未懷惠……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竊有疑。”
總而言之,魏徵這一通勸諫,倒讓李世民對封禪更有執念了。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