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指點修行
字數:3821 加入書籤
夜綿介紹道:“狄墨真人,這是我夜族數千年來的積累!每一代族人,都將他們的畢生感悟記錄下來,更有無數族人甘願隱姓埋名,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了這等典籍之中。”
“所以,雖然我族的修行大道,依然沒有成型, 但數千年來,其實也已經積累了很多。”
“這也正是我夜族的底蘊!”
夜綿說著,神情之中也透著一絲驕傲。
這等典籍,又有多少種族能夠擁有?
狄墨微微點了點頭,確實數量十分龐大,是他生平所見之最。甚至,粗略估算一下, 比火族所積累的典籍還要更多。
然而——
狄墨卻搖搖頭,直言不諱,“真人,貴族的大道、典籍,我還未曾仔細翻閱,不敢妄自評論。不過對於真人的修煉之法,我卻有一些想法,請真人參考。”
夜綿本就是抱著討教的態度而來的,聽聞狄墨此言,不惱反喜,連連道:“請狄墨真人指點!”
狄墨伸指向夜綿點去。
夜綿錯愕,不過他深知狄墨的修為實力,自然不敢大意,連忙展開金丹異象,夜幕籠罩,將自己的一身手段完全施展出來,全力抵禦。
然而,他已經窮盡了手段!狄墨的這一指卻徑直點向了夜綿的那浩瀚金丹異象之中!
“啊!”
夜綿忽然大叫一聲,翻身仰倒在地上。
不過, 狄墨這一指也隻是為了互相印證功法, 自然沒有附加多少真氣,所以他雖然一指破去了夜綿的金丹異象,卻並沒有乘勝追擊,反而順勢收手。而夜綿也立刻從地上一躍而起,神色之中透著尷尬,但卻也並無大礙。
夜綿慚愧道:“狄墨真人果然修為精妙無雙!這一指蘊藏無窮道妙,仿佛天外飛仙,令我隻覺無從抵禦。”
這一下,他對狄墨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怪不得族長堅持要將合族的功法典籍展示給狄墨,任由狄墨翻閱,想要請狄墨前來為他們指點大道。
真厲害!
這一指,夜綿徹底服氣。
然而,狄墨卻是搖搖頭,“真人過譽了。其實我那一指平平無奇,不消說沒藏著什麽高深大道,就連真氣其實也沒有蘊藏多少。”
夜綿頓時錯愕。
狄墨當然不可能為了羞辱自己,故意這麽說,沒那個必要。
所以,這是狄墨的真心話?
那為何狄墨這一指,自己卻竟然根本無法抵禦?
狄墨歎道:“真人的修為深厚, 根基紮實,令人歎服。然而,我觀真人的修行,恢弘大氣有之,雄渾磅礴有之,卻在種種細節之處打磨太過粗糙了一些。”
夜綿若有所思。
狄墨又針對著夜綿的金丹異象,仔細一一剖析,“真人請看,就好比你的金丹異象,恢弘無比,直指雲霄;然而,除了最模糊。我一指點去,避開下方紮實之處,直奔弱點,真人的金丹異象看似磅礴,其實卻反而被我以弱破強。”
狄墨一一仔細說著,言無不盡。
夜綿思索著狄墨之前的那一指,再跟此時狄墨的講解一一對照起來,參照推詳,頓覺越聽越是冷汗涔涔。
還真是!
之前尚未察覺,隻覺自己的金丹異象威力磅礴。但此時聽狄墨這麽一講解,頓覺時時處處都是破綻!怪不得會被狄墨輕易挫敗。
夜綿向狄墨大禮參拜,“多謝狄墨真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他以弟子之禮向狄墨見禮!
狄墨連忙拂他起來,“真人不必多禮,這也不過隻是我一家之言。”
夜綿歎道:“怪不得真人如此年紀就已經名滿天下!對於大道的認知,實在勝過我太多。”
“不敢。”
狄墨謙遜。然後,狄墨又與他一一剖析,分析其中的弱項,然後逐一思索化解、提升、優化之法。夜綿不斷恍然而悟,驚喜非常,連連動手改進,不多時,他的金丹異象已經是麵目全非。
一天後。
夜綿再一次將他的金丹異象施展出來,但見夜幕降臨,一座座高大恢弘的宮殿掩在了夜色之中。
而這一次,宮殿的數量卻少了很多,隻有十三座。
每一座宮殿也隻有三十六層高!跟之前相比,乍一看的景象當真是差了很多。然而,若是仔細觀察,此時夜綿的金丹異象已經十分紮實精細,每一層宮殿之中,種種飛簷鬥角,門戶窗扉,都已經變得清晰可見,紋理清楚。
狄墨微微一笑,又是一模一樣的一指點入。
但這次,夜綿卻是“哈哈”一笑,一座座宮殿恢弘變幻,霎時間將狄墨的這一指之力完全化入了綿綿的宮殿之中。
不見蹤影。
狄墨撫掌笑道:“恭喜真人!”
夜綿再次向狄墨誠心見禮,“還要多謝狄墨真人的指點!當真令我受益匪淺。”
僅僅隻是今日這一言,已經讓他省卻了至少數十年的苦修功夫!夜綿當真驚喜非常,也感激不盡,對於狄墨更是佩服不已。
……
狄墨這才展開夜族的種種典籍,一一翻閱。
夜綿態度更加謙謹,在狄墨身旁,為他一一講解這些典籍之中的內容,讓狄墨可以快速瀏覽。
轉眼又是一日。
狄墨忽然將手中的典籍放下。
不再翻閱。
夜綿心中驚訝,他連忙道:“狄墨真人,可是有什麽領悟?我族的典籍,這才隻三分之一!後麵還有很多。”
狄墨卻搖頭,“不用再看了。”
夜綿不解。
狄墨向他解釋道:“我在火族之時,看火族的功法,幾乎每一本典籍都有至少數十人仔細推敲精簡,去蕪存菁;赤幽真人曾經說過,他們族內的典籍,每一本典籍收錄之前,都要經過至少數位金丹真人的審視、修煉、推敲,壓縮!確定果真是之前沒有的,才會收錄進來。”
夜綿聽著頓時額頭上冷汗又冒了出來。
狄墨搖頭,繼續說道:“而貴族的功法典籍呢?確實數量很多,甚至更勝火族,然而其中有至少三分之一與其他典籍相似;又有三分之一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