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盡得帝王之術的精髓

字數:3066   加入書籤

A+A-




    讀過曆史的人都知道,建文帝繼位之後,一反朱元璋武治天下、重用武將的傳統,開始大肆重用文人、士大夫。首先將六部尚書從正二品升為正一品官員,將各布政司布政使提升為正二品,這一操作無疑會獲得文官的支持;憑空升官,試問哪個人不願意?

    但此舉引來武將集團從上到下的集體仇視。

    底層將領仇視的原因很簡單的,老子們拚死拚活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得了個百戶、千戶、指揮使,一幹就是幾十年,升不了官、發不了財,憑什麽皇帝動動嘴,這些文官就能官升三級?這不公平!

    高層武勳們仇視的原因很複雜,一般來說,新帝繼位必須籠絡各方勢力,朱允炆隻犒賞文官,把武勳扔到一邊不管,這是明顯的重文抑武的信號。前宋崇文抑武,武將們悲慘的經曆,身為武勳怎能不知道,他們豈能接受那種被文官頤指氣使、呼來喝去的悲慘人生。

    李景隆的控訴,讓李雲睿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一下真實曆史,“朱允炆的腦子被驢踢了嗎?他竟然出這種昏招?”

    “一群腐儒在他耳邊,天天子曰詩雲,你以為他能有什麽見底?”李景隆的臉上露出一絲不屑,說道,“像方孝孺、黃子澄這些人,都是典型的書生,隻適合在書齋裏,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不公,控訴一下世道黑暗,根本不是合適做官。”

    這話一出,李雲睿腦子裏想起了《銅牙鐵齒紀曉嵐》中,紀曉嵐和和珅的一段經典對話,紀曉嵐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理想主義者,對官員們上下其手,貪汙救災錢糧的行為,可謂是恨之入骨;而和珅則作為一個具體幹活的人,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的目的就是讓饑民吃上飯,至於吃米還是吃麥麩,和珅並不關心。

    理想很美好,現實往往很殘酷。

    會讀書,不相當於會做官;讀書好,不相當於能做官好。

    做官不僅僅是踏實肯幹就能獲得認可了,八麵玲瓏、圓滑世故、通情達理、世事練達,這些本事都需要。

    就像和珅所說,易子而食對於紀曉嵐來說,隻是書本裏的四個字;對於和珅來說,就是眼麽前兒的事,看到饑民吃鍋裏的肉,是個有良心的人就會痛心疾首,他能救得了一個人,但他能救下所有人嗎?

    讓官員貪,然後拿捏住他們的把柄,官員就得乖乖聽話,等放完糧,饑民恢複生產後,拿出幾個替罪羊,殺了祭天,以平息民憤,彰顯皇上聖明。

    饑民們得救了,官員們錢撈了,和珅拿住了官員把柄,皇帝得了名聲,一舉多得,大家各自歡喜。至於被推出來的倒黴蛋,大都是不按規矩辦事、貪得無厭的人,這種人,誰都不喜歡。

    黃子澄、方孝孺應該和紀曉嵐是一類人!李雲睿判斷。

    “尤其方孝孺那個蠢貨,銳意複古,居然提出要恢複周禮,還要實行井田製!”李景隆一臉鄙視的說道,“皇帝上台後,才滅他十族,滅他百族都不足以解恨……”

    井田製,好熟悉的名詞!李雲睿聽了之後的第一反應,接下去就想破口大罵一句“腐儒之見”!井田製,本質是一種土地國有製度,如果朱允炆真敢這麽做,不用朱棣出手,大明的地主們就能把朝廷給推翻。

    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方孝孺,居然能提出這種弱智的政見,看來朱允炆的敗亡,不是沒有道理。

    “腐儒治國,必將禍亂天下,非百姓家國之福。”李雲睿罵道。

    “我兒,沒想到你年紀小小,就有這般見識,嗬嗬……”李景隆聽了李雲睿的話,開懷地笑了起來。

    “那是,你也不看看你兒子是誰……”李雲睿很嘚瑟的說道。

    “連你都有這般見識,更何況淮西的文臣武勳。大明的天子姓朱不錯,但大明的天下,不是他一家一姓的,是淮西幾十萬人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打下來的!”李景隆說道此處,情緒非常激動,揮舞著手臂,似乎想把這天撕扯開來。

    李景隆說的這一點,李雲睿絕對能理解,曆朝曆代,起兵造反的人都是為了博一個前途,高官顯爵、家纏萬貫、與國同休,這些都是他們所求,否則誰願意冒險幹這活?打下天下來之後,大家共富貴,雖然皇帝會殺功臣,但留下的更多!

    “所以,淮西諸將領就準備讓朱棣上位?”李雲睿問道。

    “這是原因之一!”李景隆搖了搖頭,歎了一口氣,繼續說道,“俗話說,天作孽尤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朱允炆登基之後,自以為已經盡得帝王之術的精髓,根基還未穩定,在齊泰和黃子澄的攛掇下,就動了削藩的心思。”

    藩王權勢過大,皇帝肯定會如坐針氈、戰戰兢兢,天天睡覺都不踏實。就像宋太祖趙匡胤說得,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但朱允炆想削藩,要先製定完善的策略,而不是逞一時之快。朱允炆上台沒幾個月,說句不好聽的,連朝裏的六部尚書,都不一定拿他的話當盤菜。道理很簡單,威望不足!

    皇帝看上去威風八麵、手握天下人生死大權,但這隻是表麵而已,要當好皇帝,就得有人聽你的。沒人給皇帝幹活,就會出現“令不出紫禁城”的現象。怎麽讓下麵的人聽你的?光給官職、給爵位、給錢,肯定不行,皇帝得有威望、得有手腕。

    削藩的起因是因為藩王掌握大量邊軍,朱允炆要幹掉這些威脅,上台後,應該首先鞏固自身實力,想法籠絡武勳集團,因為京城周邊的衛所全部由勳貴統領。

    軍隊是皇帝掌控國家的基礎,有軍隊在手,並且保證將領跟自己一條心,他再去削藩,或許還有勝算。

    可惜的是朱允炆先去籠絡文臣,這就間接地得罪了武勳,讓軍隊跟自己離心離德。

    令人詬病的還不止於此,朱允炆的削藩過程,也非常玄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