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賣種苗

字數:4015   加入書籤

A+A-




    李雲睿的一席話對夏原吉的觸動很大。
    在這之前,夏原吉的理財思路無非就是開源節流,李雲睿的話,讓夏原吉找到了一條新路!
    在中國古代,朝廷收入主要依靠兩大類,一是稅賦,一是專賣。
    稅賦長期實行以土地稅為主,以商稅為輔的稅收製度。土地稅主要是糧稅和丁稅,商稅主要沿江河口岸設立關卡,征收過往貨物的稅收。
    至於專賣,則更好理解,鹽、鐵、馬、茶這些戰略物資,都由朝廷控製,對外出售。
    大明建國初期,朱元璋下令沿襲唐宋元三代的兩稅法,即土地稅中的糧稅和丁稅,每年秋天和夏天繳納兩次;商稅則由各地官府按律收取,比例三十稅一。
    明朝的收稅,比較奇葩。因為百姓沒有錢,土地稅大都以實物征收,夏稅秋糧均以麥為納稅標準,稱為“本色”;按值折納他物,稱為“折色”。
    打個比方,某人家裏有十口人,地三百畝,每畝繳三十斤糧食,每丁繳十五斤糧。到了夏季要繳夏稅了,某人拿著家裏種的米來了。對不起,先折色,米一石五百文,麥一石一兩銀子,你需要每畝繳納六十斤大米。
    為了應對朱棣造北京城的龐大開支,夏原吉一開始的打算,是在折色和專賣物資上進行開源,比如適當調整折色的比例,這樣就可以多出一部分收入來;至於專賣的鹽鐵馬茶,可以提高其產量,以增加朝廷的收入。
    夏原吉從來沒有在商稅上動腦筋,因為大明的商稅一年也就幾百萬錠寶鈔而已,相對於幾千萬石的糧食和木綿、布絹、絲絹等物,商稅不值一提。
    今天李雲睿的話,突然點醒了夏原吉,如果大明有十億貫的商品和勞務,按照三十稅一的比例,似乎隨隨便便就能收個幾千萬貫……
    問題是這十億貫的商品還是最終環節的商品,還有中間環節呢?
    “此事茲事體大,我需要向陛下稟報之後,才能做決定。”沉吟良久,夏原吉抬起頭來,看看李雲睿說道,“小公爺說有兩種方法,不知道另外一種方法是什麽?”
    “建國有企業!”李雲睿轉頭看著夏原吉說道。
    “國有企業?”夏原吉聽了這個新名詞,又是愣了兩秒,說道,“何為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