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小鎮下崗風潮

字數:4225   加入書籤

A+A-


    1988年三月份中旬,春節的喜慶氣息還沒過去,狐山絲綢廠正式宣布破產倒閉。
    全廠近五千人,有三千七百多名工人被一次性買斷工齡被迫下崗。
    剩餘暫且停薪待職的工人,也在惶惶不安中等待接收分配,根本看不到希望。
    而那些直接下崗的工人,按工齡領取的補償,最多的也不過幾千塊而已。
    這幾千塊,就是他們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如一日在廠裏的證明。
    此時的大環境就是如此,國營企業不重視效益,隻按國家給的指標完成任務,常年都屬於虧損狀態。
    國家正是建設時期,根本沒力氣再花費巨大來養這些虧損企業。
    裁員,節流,企業改革是必然發展,在各項裁員條例還並不完善的80年代末,把工人推向社會也是無奈之舉...
    有的人幾乎半輩子都在廠裏上班,突然失業了,沒有了每月期待中的工資,大多數人感覺一下子沒有了盼頭,一部分人甚至感覺天都要塌了。
    之前的國營大飯店跟國營商場倒閉的時候,涉及的隻是幾個或幾十個人,還不覺得如何。
    而這一次,狐山鎮裏幾千個家庭突然沒有了收入來源,整個鎮子都散發著壓抑的氣息。
    武江山知道這隻是開始,再過幾年,狐山的其餘幾個廠都會陸續破產,改革重組,或轉包給個人成為民營企業。
    崗位競爭越來越強烈,再沒有接班一說,下崗工人也會越來越多,而這些人,有的除了國企職工這個身份之外,啥本事都沒有。
    有的雖有技術,但局限於某一專業方向,這兩種人一般都隻能到一些單位打打雜、當當力工,收入都不太好。
    有的有技術還行,人才哪裏都需要,能去給人家當當技術員,或當個技術工人。
    有的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太好,找工作沒人願意要,日子就會很難過了。
    原本,按照前世的軌跡,狐山會興起一陣打工熱,眾多下崗工人在狐山找不到可以養家糊口的活。
    隻能背起行囊遠走他鄉外出去打工。
    而武江山沒想到的是,重生前狐山並沒有出現他這樣的人,把生意做的風生水起,短短兩年就掙到了讓人眼紅的財富。
    所以他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許多人的選擇。
    有人嚐試著用手裏剛發的買斷工齡的錢想要學他做生意。
    有人則謹慎一些,因為這或許是他人生中拿的最多的一次錢,用光了,就沒有了。
    明麵上暫時看不出什麽,可狐山主街的房子,卻都悄悄漲了房價,因為最近來打聽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