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我膨脹了

字數:4248   加入書籤

A+A-


                      連年戰亂,人口減少,淮東拋荒的田地很多,有大麵積可屯之田;本來,運河連通楚州和江南,江南糧豐,運河便捷,若單純以目下的軍需為考量,並無屯田的必要,但吳浩之算中,還有以下考量

    其一,要慮及長遠。日後進取山東,朝廷支不支持,支持到什麽程度,都很難說,到時候,運輸線也拉的更長了,不能啥都指望臨安,既以淮東為根據,淮東這裏,就要有自己的儲備。

    其二,要慮及極端情形——若因為某種原因,自江南至楚州的軍糧斷掉了呢?譬如,目下,我不就切斷了對漣水忠義的供應了嘛!

    哼哼,糧食這個命根子,要抓在中國人自己——啊,要抓在俺吳副都統製自己手裏呀!

    至少,要有足夠的應急的能力。

    其三,所考量者,除了軍糧,還有兵源——屯田可以提供穩定和優質的後備役。

    吳浩不但想屯田,還想“授田”,但這是國家大政,非中樞乃至皇帝不能決,他現在的位份,還不能幹這樣的事情;不過,不能幹是不能在大宋境內幹,進了山東,所授受者,不過“故土”耳,朝廷就未必有心管,就管,也管不大著了。

    為什麽要“授田”?

    隻有授田,才有府兵。

    但這是下一步的事情,目下,先把屯田的事情辦好罷!

    淮東製置司和神武軍再次聯合發布公告,這一次公布的,是屯田的詳細方案

    其一,六四分成,屯軍六,朝廷四,這個,之前已說過了,現在,做個重申,算是板上釘釘了。

    其二,一石田租,收取斛麵(即耗米)五升。

    哇!

    一般來說,田主收租,都是一石收取耗米一鬥(也即收十分之一的“耗損”),這是減半了呀!

    其三,繳納四成的田租之後,不再繳納夏、秋二稅。

    夏、秋二稅是田稅,本就是田主的本分,不幹佃戶的事,但近年來,田主逼迫佃戶代繳夏、秋二稅,已經成了潛規則,因此,特別說明。

    因此,又一聲,“哇!”

    以上三點,記心好的讀者老爺,應該已看出來了相當程度上,吳浩參照了對自家佃戶“減租免欠”的那一套。

    其四,如有借貸,以百分之二十計息——這一點,參照了青苗法的計息方式。

    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看起來不低,但較之一般田主動輒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刻剝,已是天壤有別了。

    於是,再一聲,“哇!”

    其五,所有屯軍,農忙下田,農閑操練,戰時受命出征。

    這一層,仿佛府兵,但暫不同於府兵的是,服、被、資、物、弓箭、鞍轡、器仗等“七事”不必屯軍自備,而由官府提供。

    五條攏在一起,條件好的叫人有點不敢相信,有些已經跑到山東的,聽到消息,又跑了回來,求改編,求屯田!

    漣水加上楚州,參與改編的忠義軍,攏共兩萬五千左右,基本上,一半對一半一半進入經製,一半做了屯軍。

    留意,進入經製的一半,並非都是神武軍——神武軍員額有限,暫時還接納不了這許多。

    改編之後,吳浩控製的軍事力量,將近三萬,其中,神武軍滿額之後,步軍四千八百,馬軍一千二百,普通經製軍隊一萬零五百,屯軍一萬二千五百。

    其中的普通經製軍隊,還沒有正式的軍號,暫謂之“神武副軍”。

    控製的地盤,西起盱眙,東至漣水,基本上,淮南東路淮水沿岸(直至海邊),大都在控製之中了。

    詔書頒下,吳浩進為神武軍都統製,同時,“都統淮東沿淮兵馬”。

    官階,進為武翼大夫。

    之前,吳浩是“武翼郎”,第四十二階,從七品最後一階;武翼大夫則是第二十二階,正七品最後一階,升了……嗯,整整二十階。

    武官階一共六十階,第二十二階,就算是“中高級指揮員”乃至“高級指揮員”了。

    (再說一遍,別管官品。)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吳浩之前是“郎”,現在是“大夫”,這就有了質的不同了。

    正五品至正七品,都是“某某大夫”,武翼大夫剛剛好是諸大夫的最後一階。

    另——

    批準賈涉和吳浩的建議,取消忠義軍之軍號、建製,由忠義軍改編過來的軍隊,就定號為“神武副軍”。

    批準組建淮東屯軍,種糧、耕牛、農具,由淮東製置司供給;一切浮盈,不必上繳朝廷或地方,全部留存軍用。

    有趣的是,神武副軍的員額,暫時還是原先的漣水忠義加楚州忠義老營,足有四萬之眾。

    這是因為,賈、吳聯名上奏的時候,改編還是個進行時,最終的數據還沒有出籠,也即是說,吳浩還可以很吃一段時間的“空餉”。

    這個“空餉”的數額,可不比之前神武軍肇建時期的小打小鬧,兵員的差額,近三萬之钜,這個錢糧,可真正是一筆钜數呀!

    這筆钜數,吳浩亦掃數撥入“神武基金”。

    還有一支忠義軍,遠在河北,存亡不知,但朝廷也好,淮東也好,上上下下,都扮失憶,再沒人提這一茬的。

    改編、屯田諸事略有眉目,賈涉上表,請求致仕。

    賈涉年紀不算大,不過四十幾歲,但身體確實不行了,主要是心髒的問題,之前說過了——心悸,也即現代醫學的心律失常、心絞痛啥的,在彼時的醫學條件下,這種病是無解的,隻能善加保養,遷延歲月。

    石珪雖然敗亡,但病根兒已經落下了,之後的改編、屯田,雖然未動刀兵,但弦兒一直繃的很緊,其中諸多事項,也足夠驚心動魄,賈涉的病情,非但沒有減輕,還進一步加重了。

    朝廷批準了賈涉的請求,而賈涉等不得繼任人選出爐,便結束上路,如其向吳浩自嘲的“動作快些,大約還趕得及死於婦人子女之手?”

    大夥兒都在看,接任賈濟川的,會是誰?

    還真不大好猜呢。

    有人以為,吳長風連敗金兵,敉平大亂,同時,尾大不掉、為朝廷心頭患的忠義軍,也被他收拾妥帖了,真正叫屢立奇功、底定局麵了,以其接任賈濟川,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嗎?

    當然,非正途出身也就罷了,關鍵是年紀太輕了,二十歲出個小頭,就出任封疆大吏?

    欸,也實在是不好想象啊!

    史彌遠也頗猶豫,躊躇不定之際,史嵩之的話發揮了關鍵作用

    “‘禦將之道,譬如養鷹,饑則依人,飽則颺去’——二爹的教訓,我奉為圭臬,怎麽?二爹自己反倒不記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