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我勸你留條後路啊

字數:5570   加入書籤

A+A-




    夏侯惇對雲山的讚賞那是絕不虛偽,而關平得到了夏侯惇的誇獎,也非常積極地將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投入到了戰鬥之中,再次發動關中的百姓準備大戰。

    “這是最後一戰,這一戰能打出關中的百年安寧,你們、你們的兒孫再不會遭受鐵蹄的淩虐欺辱,我雲山發誓,這次我們將徹底驅逐涼州群賊,還我大漢威嚴!”

    雲山將募兵地放在曾經的馬騰駐地槐裏,他豎起大旗,很快就有大量的百姓紛紛響應,自耕農帶上自家的糧食,鐵匠拿起自己打的兵器,商人也扶老攜幼免費供應糧草和布匹。

    整個關中從上到下都鬥誌昂揚,這讓郭淮看得更是連連唏噓。

    他記得多年前自己曾經因為公事來到關中,當時除了長安,關中周圍的集市、鄉鎮家家戶戶大白天都關門閉戶,偶爾有來往的行人也趕緊逃走隱藏。

    但這次不一樣了。

    之前逃難的百姓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園,而且主動奔赴各地訴說雲山歸來的好消息,之前荒蕪的村落都升起了炊煙,還有不少人甚至擺好鐵鍋,煮起鮮美的羊肉,一把雪一樣的細鹽撒下,羊肉的香味讓豪族出身的郭淮都忍不住食指大動,不爭氣的流出了口水。

    他趕緊垂頭擦了擦口水,又忍不住思考雲山到底是怎麽弄出的如此民心。

    這個年代的消息傳遞非常不暢,關中不少地方經過前十幾年的破壞已經變得人煙稀少,雲山之前不過是在關中稍稍堅守了些時日,怎麽能這麽快就把消息傳遞到這麽遠的地方,讓許多遠方的百姓都紛紛趕來從軍,宛如……

    宛如當年的太平道一樣。

    當年的太平道因為叛徒出賣而被迫提前舉事,饒是如此,他們還是迅速將起義的消息傳遍四方,百萬太平道道眾在同一時間裹上黃巾加入戰鬥,震撼了大漢的根基。

    難道這雲山是太平道的故舊,有什麽特殊的法術本領不成?

    他還在琢磨是怎麽回事,隻聽身邊的徐晃悠悠地歎了一聲:

    “這就是民兵……”

    關平從紛紛擾擾的人群中看到了許多張自己熟悉的麵孔,這些人或年輕,或滄桑,或眼含熱淚,或鬥誌昂揚,卻都是他之前調動訓練的精銳民兵。

    按照之前的思路,關平從主力部隊中挑選精銳部分精銳進入地方軍進行整備訓練,地方軍中也選拔優秀戰士成為民兵,緩緩擴充基層的戰力。

    丁斐掌控關中諸軍事之後對民兵的存在非常不滿,他一時沒法將手伸進關平的主力軍,卻能狠狠幹擾地方軍和民兵的運作,讓他們無法擴充,無法招募兵員,隻能被迫進入屯田,忍受曹軍的盤剝。

    如果隻是一般的民兵,在失去了雲山的指揮之後全軍可能就這麽散了。

    但進入民兵的有跟隨雲山一路轉戰的忠誠戰士,盡管被分散到各處屯田,他們依舊是所有民兵心中的中流砥柱。這些戰士鼓舞民兵的鬥誌,告訴他們雲山早晚會回到關中,一定不會放棄他們。

    這些淳樸的百姓在多年前曾經相信太平道,現在有了更現實、更盡在眼前的目標,也始終保持了心中的希冀,在兵頭的鼓舞下耐心認真地識字,等待雲山歸來的機會。

    丁斐離開關中之後,常雕也在徐庶的建議下重新恢複了民兵,等雲山回歸的消息一傳來,這些民兵立刻將消息向四方的屯田傳遞。

    那些被迫屯田的百姓之前備受壓迫,天天聽人說雲山將軍能將他們解脫出來,還關中太平,此番自然宛如久旱逢甘霖,紛紛從四麵八方趕過來。

    這些民兵的兵頭並沒有嚴格的軍職,但他們發揮了其他隊長、屯長不能發揮的巨大作用,在萬眾奔赴槐裏的路上不住地鼓舞百姓鬥誌,這萬眾爭先恐後,不用威脅、不用押運便紛紛趕來,這當真是一個奇跡!

    曹軍最初就是以青州、徐州的黃巾降兵為基礎,其他人多是被迫從軍,送到前線的時候為了防止士兵逃跑一定會有押運這個環節。

    這種士兵……怎麽跟這支人人爭先,恨不得將馬超直接吞下去的強兵相提並論?

    郭淮心中振奮,很想把雲山的本事好好學成,以後自己統帥一方的時候有樣學樣,練出一支同樣能征善戰的大軍。

    可他轉瞬一想,瞬間又有些失落。

    雲山用這樣的方法之前已經引起了魏王的不滿,他是因為能征善戰且深得人心才有了隨意調度的機會,換成其他人,若是推廣如此仁政,隻怕很快就會引來魏王的注意,校事就要登門拜訪了。

    “將軍就不怕日後被人……”盡管知道這麽說很失禮,可郭淮還是忍不住脫口而出,順手做了個殺頭的動作。

    關平樂嗬嗬地笑了笑:

    “我有什麽好怕的?天下大亂數十年,我現在做的也隻是盡力撥亂反正。

    郭兄出身名門,應該也知道當年我大漢軍士也曾識字,也曾聞戰則喜,人人奮勇爭先。

    那時候大漢朝中諸事討論的是如何從西域出兵去更遠的地方,去海外的大秦一看虛實,或者請纓南越,為我朝開疆。

    我隻不過想讓當年的大漢回來,這難道還犯了什麽忌諱不成?”

    郭淮搖搖頭,憂心忡忡地道:

    “將軍身懷壯誌,郭淮佩服,可這天下哪有事事如將軍所料一般?

    將軍一心為了大漢,之前就因為不肯對魏王俯首聽命才引來了魏王的猜疑。

    現在關中大亂,魏王是用得著將軍的時候,可若是過些年雍涼平定,將軍這個雍州牧和徐將軍這個涼州牧隻怕是不好做。

    特別是魏王定要篡漢,到時候將軍想做漢臣,還是想做魏臣?”

    關平頗為驚訝,沒想到郭淮居然把話說的這麽透徹。

    按理說郭淮豪族出身,應該以自己家族的利益為絕對優先,怎麽現在居然展現出了幾分……幾分要向自己靠攏的姿態。

    “將軍,此間隻有你我二人,我索性就明說了。”郭淮看著眼前的百姓,悠然道,“將軍心善,一心為漢,可曹子桓斷不是愛惜民力之人,將軍與此人並無詩文相交,便是一時得到曹子桓喜愛,過些年天下平定,將軍終究要因故去職,不免鬱鬱一生。

    將軍這仁政終究也得……嗬嗬,終究也得不了了之。”

    封建小農經濟之下,自耕農和屯田的製度本來就存在相當的矛盾。

    關平在關中的所作所為都建立在違反曹丕法度的情況下,曹丕就算一時能容忍,等天下平定了終究會心中不快。

    郭淮這話說的倒是也有些道理。

    “那不知伯濟有何教我?”關平麵色稍寒,從容地問。

    郭淮大膽地道:“末將以為,將軍攻打漢中之時不如悄悄結好劉備,以做後路。若是曹子桓以後對將軍還好那便罷了,若是有意奪去將軍之權,將軍不如立刻交好劉備,自關中向東進攻中原,曹子桓猝不及防,焉能抵擋?!”

    關平呆了呆,看著郭淮興奮的模樣,許久才相信他不是在陰陽怪氣,而是真的在勸自己投靠劉備。

    好啊,他要是知道我是關雲長之子,不知該作何表情……

    關平搖了搖頭,歎道:

    “劉玄德誌在一匡漢室,他若是不除,魏王未必會害我,若是他出蜀北伐,要我阻擋,勢必就是一場大戰,不知道伯濟以為該如何是好?”

    郭淮冷笑道:

    “將軍與徐將軍、樂將軍皆為州牧,隻比魏王稍弱,堪稱一路諸侯。

    如果劉備北伐,將軍不如好言相商,若是劉備願意裂土封賞將軍,將軍何不與徐將軍、樂將軍共擊曹氏,則大漢可興,天下可定?”

    關平緩緩點了點頭,笑道:

    “伯濟為什麽這麽為本將著想?”

    “實不相瞞,我祖祖輩輩都是漢臣,大漢天子對我家不薄,魏王此舉……我有些不服啊。”

    郭淮這話是絕不作假。

    他家世代豪門,地位一點不比曹家差,憑什麽他們曹家能猛竄上天,甚至要開始覬覦天子之位。

    若是之前曹操在時,郭淮萬萬不敢動這個心思,可曹丕就任魏王之後不斷打壓家人,他們家的力量非常薄弱,現在荊州、雍州、涼州三個方向的鎮守還都是外人,大家憑什麽一定要向你們家低頭?

    郭淮看著那些百姓如此支持雲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動了心思,如果他能加入匡扶漢室的隊伍,郭家在史書上的名聲將一飛衝天,為後世頂禮膜拜,自己的子孫也將受益無窮。

    橫豎曹丕不是什麽明主,早晚要把曹家的大業給玩完,這時候匡扶漢室,應該還不算太晚。

    看著郭淮一臉熾熱,關平咂咂嘴,微笑道:

    “伯濟說的是,本將信得過伯濟。”

    他很想跟郭淮說出自己的身份,欣賞一下郭淮臉上驚訝的表情,可想來想去還是將這個心思壓在了心中。

    郭淮見雲山笑得非常內斂卻一臉期待,忍不住振奮的道:

    “將軍莫要憂慮,說起來我跟劉備雖然沒什麽交情,但家父、家祖都曾仕宦河東,家父還在解縣做過縣令,與那關雲長家算是有些淵源。

    日後我自赴關雲長處,將此來曆說與其知曉,為將軍引薦一番,往日有什麽舊怨自然一筆勾銷。”

    “將軍就放心便是了。”

    關平:……

    “那,那就全托給伯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