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留在咱這裏吧

字數:4122   加入書籤

A+A-


    早在朱元璋剛知曉朱大福身份後就曾帶著朱大福去孝陵外圍溜達了一圈,雖為當麵去祭拜馬皇後和朱標,但無疑也是通過此種方法把朱大福介紹給了馬皇後和朱標認識。

    現在朱大福好不容易認祖歸宗,自是不能少了去孝陵祭拜這一步的。

    畢竟朱元璋自己最喜歡的皇孫認祖歸宗了,這份喜歡也必然是要分享給自己的最愛的女人和最愛的兒子知道的。

    至於說要設家宴讓各嬪妃參加,這也是朱元璋以最大能力讓朱大福的身份更穩固。

    在朝會上朱元璋把朱大福的身份讓文武百官都知曉,之後有把朱大福的身份傳召天下,&nbp;&nbp;這次再弄個家宴以宮中嬪妃參加,也是通過如此方式把朱大福接了回來。

    朱大福與這些嬪妃雖說沒什麽交集,有的或許年紀與他差不錯,但不管怎麽說她們也都是朱大福的長輩,他們於情於理也應該接朱大福回家的。

    朱元璋出言,高良俊馬上去辦。

    在高良俊離開,朱元璋正要拉著朱大福在自己旁邊坐下的時候,才想起在旁邊還跪著自己另一個孫子。

    這才開了口,道“允熥,你怎還跪著,快起來吧。”

    朱允熥進了東暖閣之後明明是他第一個見禮的,但朱元璋所有的心思都在朱大福身份,完全就沒注意到他。

    朱允熥自小都是這樣長大的,以前在經常欺負他的朱允炆那裏他沒有任何存在感的情況下都坦然接受,更別說現在是在朱大福身邊了。

    朱允熥自知曉朱大福的身份後,就一直就把他當做自己的親哥哥依賴的,更不會與自己的親哥哥爭風吃醋的。

    朱元璋出言,朱允熥沒有任何波瀾,心平氣和的道“謝皇爺爺。”

    朱元璋這次對朱允熥的忽視或許是想起了自己以前的忽視讓朱允熥才養成了沉悶怯弱的性子。

    在朱允熥起來後,這才又道“允熥啊,你哥剛回來還有不少不熟悉的地方,這段時間你就陪在他這裏吧,倭國那裏先讓藍玉回去,你過段時間在走。”

    朱允熥與朱大福關係不錯,&nbp;&nbp;性子也沉穩,不像他那幾個兒子風風火火的,待在朱大福身邊幫著他辦些事情倒也不錯。

    在朱大福的事情上,朱允熥自是不會拒絕。

    更何況,朱允熥也的確是有留下來幫幫朱大福的心思。

    在朱元璋開口後,隨之道“是,皇爺爺。”

    之後,一手拉著朱大福,一手拉著朱允熥,道“你們兩個今天就陪咱在這裏待著吧,陪著咱一塊見見朝臣,幫著咱處理一下政務。”

    朱元璋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把朱大福樓下的,隻是怕朱大福不習慣自己當下的身份,也不習慣換了身份與他待在一塊來,這才把朱允熥留了下來。

    朱元璋向來都是粗中有細的,當然,這種細膩也隻是基於自己所愛的人。

    對朱元璋的心思朱允熥自也瞧出來了,在朱大福之前便答應了下來。

    之後,從早晨朱大福過來,到晚上晚宴要開始,朱允熥陪著朱大福一直與朱元璋待在一起。

    中午吃飯後在園子裏轉了一圈,其餘的時間一直都在東暖閣接見各個衙門的朝臣。

    事實證明,有朱大福在,&nbp;&nbp;朱元璋脾氣的確是能好許多,這些朝臣所做有不對朱元璋脾氣的,朱元璋也很少把他們罵個狗血淋頭了。

    而朱大福的能力也的確不弱,那些朝臣處理不到位的事情朱大福總是能夠在朱元璋發脾氣之前幫著完善的明明白白的。

    另外,那些朝臣所報上來之事的利害關係,朱大福也總是能夠理的清清楚楚的,最後從中早出一個於朝廷最有利的。

    很多事情上,朝廷不能一直把著利益不撒手,總得是把利潤讓出去,得一個雙贏的結果的。

    若朝廷一直把著這份利益,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利,也會出現沒人願辦事的情景來。

    到最後,朱元璋發現朱大福能把這些事情處理的清清楚楚的,再有朝臣來匯報情況的時候,朱元璋幹脆當起了甩手掌櫃,由朱大福單獨去完成,他隻在旁把控著朱大福別出現大紕漏。

    其實,不說是大紕漏了,就是小問題也不會有的。

    不管怎麽說,朱大福那都是學了係統的帝王政治智慧的,這個政治智慧放在數百個皇帝之中那都算是出色的,朱元璋想從中挑些毛病出來也不見能夠挑出來。

    既挑不出來,朱元璋也就更輕鬆了。

    發展到最後,朱元璋和朱允熥幹脆擺起了茶具,祖孫兩個品得倒是盡興,朱大福卻是累得夠嗆。

    雖說他有了係統加持的帝王智慧,可那也是需要動腦的啊。

    到了晚上,朝臣下值的時候,朱元璋吩咐朱允熥收了茶具,道“大福啊,往後你就多幫著咱處理一下這些政務了,咱年紀大了身體實在扛不住了,今日有你幫咱,咱真輕鬆了許多。”

    朱大福也知朱元璋的心思,但他現今連個儲君都不是,著實不必費那麽大辛苦,但看著朱元璋斑駁的白發,終還是答應了。

    朱元璋年紀卻是大了,放在後世那也是安享晚年的時候了,現在更是七十古來稀,是應歇著了。

    朱大福答應之後,還不忘恭維朱元璋幾句,道“行吧,不過孫兒閱曆不足,比不過朝中的那些老狐狸,說不準什麽時候就得著了那些老家夥的道兒,還請皇爺爺多加指點。”

    朱元璋應倒是應下來了,但心中卻也是明白他這大孫的能力有多強。

    他在他大孫這年紀,還是一個大頭兵呢。

    不過,他大兒在他大孫這個年紀倒是能在他出征之後幫著他大孫守好後方了,就連他其他幾個兒子,在他大孫這個年紀,也都外出就藩了。

    當然,他這些兒子是沒有他大孫功績。

    看來他朱家子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敢說他這大明江山能傳於萬世,但至少是要出個亙古未有的盛世了。

    朱元璋心裏歡喜,也你沒再拒絕朱大福,道“行,那咱就再跟你一段時間,不過以你小子的本事,怕很快就要強於咱了。”

    他再跟他大孫一段時間倒也可以,所能教授他大孫的本事幾乎是沒有了,但他大孫剛剛認祖歸宗,把他大孫留在身邊,也好看看誰會對他大孫不服。

    他是不擔心他大孫處理不好這些事情,隻是他不想讓他大孫再背上暴君的罵名了,所有的惡名都由他一人來背就好了。

    其實,朱元璋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

    先不說朱大福能為那些朝臣帶來多少利益,光是朱大福處理問題的方式就讓今日來與朱元璋匯報問題的朝臣嘖嘖稱奇了。

    朱大福嘴角帶著淺淺的微笑,但行事說話滴水不露,在他們每有失誤的時候都能夠不做察覺的指導出來。

    如此形象,不管從哪個方麵來講那都符合他心目中仁君的形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