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我來到了蘭鄉

字數:4321   加入書籤

A+A-


    龐博士一邊讓自己的手下拿著電腦破解著監控係統,一邊拿出手機點開聊天框。

    老貓:“啊哦剛看到,剛才我在車上。”

    滴滴滴!

    老貓:“你們現在已經到網吧了吧?哎呀不好意思,我在網吧遇到了一些麻煩,所以就提前離開了。”

    老貓:“我從網吧出來之後在外麵攔了一輛大貨車,唉……本來隻是想湊會兒車,結果睡著了,現在才醒,現在已經在三百裏外的一個鄉鎮裏麵了,你們恐怕又要來這裏了,要不……你自己走也行。”

    龐博士皺著眉看看程易發來的消息,雖然有些驚疑不定,但是或多或少也相信了那麽一點。

    因為這麽想也是勉強可以想得通的,程易之前在網吧裏的確是打了一架,這一點兒絕對沒有撒謊。

    而且程易肯定也不知道自己已經看到了監控什麽的。

    唉,話說還真不巧。

    龐博士隻是想要找到作者,然後強迫對方寫一些有利於自己的事情,然後想辦法把自己變成這個世界上真正存在的人,最後再將對方幹掉。

    沒想到現在竟然遇到對方這麽麻煩的情況,也不知道是對方太狡猾,還是事情巧合實在是太多了。

    “查出來位置了。”

    “他下一次最近一次是出現在三百裏外的一個叫做蘭鄉的鄉鎮。”

    旁邊的手下端著電腦走過來,輕聲說道。

    他可是親眼見識過龐博士的牛逼之處的,隱身啊!

    這家夥,這個世界上恐怕除了這麽一個人,也找不出第二個會隱身的了!

    就是不知道這家夥要找的那個人是誰,竟然會擁有著這麽重要的作用,可以讓這家夥耐心的追趕,還要發消息撒謊,真是見了鬼了。

    龐博士看看電腦上的位置坐標,點了點頭,看來對方是沒有撒謊。

    不過這下又得攔輛車趕過去了。

    ……

    三百裏外的蘭鄉。

    程易悠閑的走在大街上。

    這蘭鄉有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習慣,那就是喜歡種植蘭花,每家每戶的窗台上都擺著一兩盆蘭花。

    地上的路也是用那種青的光石頭鋪就而成,看上去倒還真有些江南小鎮的味道,要知道這裏可是純的不能再純北方。

    程易現在心情也比較輕鬆,畢竟龐博士想要趕到這裏怎麽也要兩個多小時,自己有足夠的時間。

    不遠處一家老房子門口,一個老大爺手裏拿著大蒲扇,頭上戴著草帽,右手邊的樹上吊著鳥籠子,正優哉遊哉的聽著收音機。

    程易走向前,先是笑嘻嘻的打個招呼寒暄一下,站在旁邊逗了逗鳥閑來無事就問了一嘴關於這個蘭鄉的事兒。

    老大爺直接被打開了話匣子,巴拉巴拉說個不停。

    這老大爺說,這個蘭鄉的名字是在南宋的時候就被命名了。

    當時北宋滅亡,移民南遷,在長江以南建立了南宋。

    但是,曾經北宋的居民還是非常的懷念自己的家鄉,其中有一個非常喜好文學的豪紳就是如此。

    而且老大爺說,那個豪紳好像還見過當時的一些有名的詩人。

    那個時候的詩人寫的詩詞大都是來表達自己想要複國的願望,想要重回北地的願望。

    豪紳被感染之後,更加的向往北方的家鄉故地。

    後來南宋皇帝主張議和,通過割地的協定,這才維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和平。

    趁著和平的時候長江南北的商路繁榮,豪紳最終攜家帶口回到了北地,隻不過物是人非,再也找不到當初的故地。

    悵然若失的時候,來到了當時的這個蘭鄉之處居住。

    自己開辟了良田,建了房屋。

    隻不過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對南方的生活已經比較適應,北方的生活一時竟然適應不過來,而且當時豪紳的身體也不怎麽好了。

    於是,豪紳的兒子就把定居的地方建成了南方的建築風格。

    這是一種非常矛盾的想法,也是當初極為少見的情況。

    那個豪紳喜好蘭花,他的兒子為了表達孝義,也種植了各種品種的蘭花,後來習俗就一點點延續下來,當初的鄉鎮也因為蘭花越來越多,改名為蘭鄉。

    乃至後來的南宋滅亡,元朝滅亡,以至於現在,蘭鄉始終還是維持著這個名字。

    ……

    程易聽得出神,也非常的感慨。

    不得不說,北宋和南宋時期乃是華夏的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時候,在當時的世界上,那也是世界的中心!

    著名的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便是見證。

    隻不過,清明上河圖見證的可不隻是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

    畫作之中所畫的那些作坊、船隻、橋梁上的行人車馬,其中都是有著各自在做的事情,而那些事情在當初的汴京來說,恰恰反映了所謂繁榮的北宋即將滅亡的征兆。

    這一點程易還是偶爾了解過的。

    因為清明上河圖實在是太過宏大驚人了!

    許多人第一眼看到清明上河圖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繁榮。

    但是如果仔細看。

    比如清明上河圖中的河流上的船隻,來來往往非常熱鬧的船隻船夫。

    那些船,都是用來運糧的。

    也就是運米的。

    隻不過,那些並不是官家運的米,而是私人商販。

    私人商販為了謀取私利,通過船隻從南方運送大量的米進行囤積不賣,等到市麵上的米非常非常稀缺的時候,再以非常非常高的價格邁出賺取暴利。

    弄得當初底層的人們生活非常的貧苦,這便是北宋對商貿合理的管理非常的不合理,為崩潰埋下了伏筆。

    再比如當初,看上去人最多的清明上河圖的橋上。

    橋的上麵畫著一匹馬,騎馬的是一個威武高狀的男子,而在橋的下麵,是一頂官轎。

    在官轎和馬的前麵,有雙方的兩個仆從正在爭吵,都想要讓對方讓路。

    這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也已經為汴京被毀埋下了伏筆。

    騎馬的是武官武將,坐轎子的是文官。

    兩者就算是過個橋都要爭個誰先過,誰讓路。要知道,曾經的武將的地位可是非常的高的,文官根本沒有那麽大的膽子敢和武將爭路。

    清明上河圖通過這麽一個場景,說的就是當初的文官掌權居多,武將的培養和防衛不夠重視,這些,恐怕沒有好好看過清明上河圖的是不會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