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明時報》(七)

字數:3114   加入書籤

A+A-




    果然不出所料,原本以為往後有了一本有趣的讀物可供日常消遣,突然之間沒有免費了,這讓人接受不了。好比電視劇看得好好地,突然之間斷網了一樣,說是還要繼續看下去,得繳費才行,一看繳費還要當五的製錢,別的什麽寶鈔、錢莊號票之類都不管用。有書生拿著當一兩的寶鈔去換《大明時報》,賣報的小童頭搖的像撥浪鼓說道:“大老爺啊,小報隻收銅錢。洪武通寶折五一枚,或是永樂通寶五枚”讓一個孩童當麵恥笑,誰受得了“我大爺的,打你!”“哎呀喂,讀書人打人啦!嗚!嗚!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讀書人掩麵而逃......。原因是弘治年寶鈔到了名存實亡,大明寶鈔也走到了盡頭,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停止使用紙幣的國家。宋仁宗天聖二年,政府開始發行紙幣,禁止在此之前幾十年私人發行紙幣的習俗。十五世紀前期,大約在明朝的英宗正統朝,政府發行的紙幣幾乎已經無法流通,從而結束了中國使用紙幣的時代。大明寶鈔的麵值有一貫、五百文、四百文到一百文幾種麵值。看看,可沒有傳說中的一百兩、五百兩、一千兩這種用白銀計價的寶鈔,那些電視劇中動不動就拿出一大疊百兩、千兩、萬兩銀錢的銀票根本就沒有,因為明朝寶鈔從來沒有發行過銀票,而是用貫為單位,八國聯軍搶走的文物中,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大明寶鈔”這張紙幣,是一張4大小,製作材料是桑皮紙,質地非常醇厚,有點呈現天鵝絨般的灰色。這張大明寶鈔,價值是貫錢,算是高額的紙幣。看上麵畫著成串的銅錢有十串,每串一百枚。總計一千文價值得有一兩銀子,如果用四張這樣的票子,就值一兩黃金。這也是目前發現大明寶鈔最高麵值的紙幣了。其實從天順年,大明發行的寶鈔已經不能流通了,官府就強製推行,這才造成後來成化年私鑄銅錢的泛濫,越禁越烈的程度,跟官府強推寶鈔也有關係,在老百姓的眼中,銅錢雖然不是官製,好歹還是銅,總比一張紙要值錢多了。明朝紙幣為什麽會崩潰相較於宋、金、元三個發行紙幣的朝代都在王朝末年才發生紙幣崩潰的現象,明朝紙幣的崩潰發生在王朝經濟穩定國力強盛的時代,這個事實令人感到困惑不解。洪武初年,大明剛立,百廢待興,為了穩定人心及物價,盡快安撫民眾,鞏固大明剛立的根基,幾乎把所有能用的銅材都製成了洪武通寶,這也是大明朝的第一枚錢幣,這枚由“大聰明”朱元璋親自下令鑄造的貨幣,不僅象征著元政府的終結,又代表著新政權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從秦始皇開創銅本位貨幣製度開始,一直到宋元,銅錢一直是中原皇朝的主流貨幣。《明史食貨誌》曰:“(戊申、太祖)即位,頒洪武通寶錢,其製五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當十錢重一兩,餘遞降至一錢止。並在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並鑄,洪武通寶這一紀重製錢幣的推出,不僅結束了元末混亂的貨幣流通環境,更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洪武通寶鑄造和發行,就像當時的社會一樣,需要從無序到有序,由散漫趨於規製。洪武四年(37)二月開始改鑄大錢為小錢,說起朱元璋和錢,大家一定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沈萬三。那個傳說中富可敵國的財神爺,那個家藏聚寶盆的江南富商。可是曆史上的沈萬三早在元末就已經離世,根本不可能和朱元璋產生交集,更別提那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炫富故事了。正因為有這樣的民間傳說是因為朱元璋一生對商人都充滿了敵視態度。在他眼中,商人都是無本獲利的奸邪小人,正是他們的為虎作倀,才使得天下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朱元璋與江南富商真正的交集,在於他對商人群體的痛恨。平定天下後明政府對江淮之地商人的嚴苛稅賦遠高於其他地區。相比普通農戶,商人集團更痛苦。洪武七年(375)“大聰明”朱元璋發現天下銅盡,所發洪武通寶還遠遠不夠市場需要,故而設立寶鈔提舉司發行大明寶鈔,署洪武年號,又給紙幣分別定下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麵值。明朝硬性規定了寶鈔和金屬貨幣的比值:寶鈔一貫等於白銀一兩,銅錢一千文;黃金一兩等於寶鈔四貫。發行紙幣並規定與金屬貨幣的兌換比值,這無疑是一種官方性的搶劫。更為的是,明朝還規定,民間可以拿金銀去換取寶鈔,但不能用寶鈔換取金銀。市場交易隻能使用寶鈔與銅錢,不準使用金銀。“大聰明”朱元璋更是想用幾乎無成本的紙幣取代原來的銅錢,成為市場的主貨幣。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朱元璋下旨禁用銅錢,強製民間銅錢在半個月內上繳官府換取寶鈔,想要讓通貨完全紙幣化。不過,朱元璋這種企圖以政治權力左右市場的想法最終並沒有成,民間交易依然以銅錢為主。大明寶鈔大概在發行後不久,就無法維持它與金銀,以及它與銅錢之間的官定比價,也無法維持它在市場上的穩定的購買力。事實上,這種沒有硬通貨作為後盾的紙幣很快開始貶值。在市場麵前,朱元璋也得服軟。洪武十七年(34年)三月,大明寶鈔發行還不到十年,朱元璋就下令停止印造,表麵上的理由是“國用既充欲紓匠力”,實際的原因則是寶鈔不斷貶值。為了穩定寶鈔的市場信心,明朝曾經於洪武九年二月規定部分官俸發給大明寶鈔,每米一石準寶鈔一貫;到洪武十八年十一月時改為“每鈔二貫五百文代米一石”。從這個數據的變化,不難看出寶鈔的價格在不到十年內下跌到原來的40%。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在兩浙地方民間交易中,寶鈔一貫兌換銅錢二百五十文,寶鈔的價格更進一步下跌到原來的25%。朱元璋暫時停止印製寶鈔,但是寶鈔跌價的趨勢還是無法遏止。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朱元璋下詔禁止在交易中用銅錢,再次企圖用權力左右金融市場。洪武三十年朱元璋下令追收民間積欠租賦,詔令中提到:時杭州諸郡商賈,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定價,由是鈔法止滯,公私病之。民間用金銀交易,拒絕寶鈔,隻能說明寶鈔沒有信用。洪武晚年,大明寶鈔被市場拋棄已是定局。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基本對貨幣市場采取放任政策,並未打算強製恢複寶鈔流通。朱棣奪位之後,戶部尚書夏原吉建議由寶鈔提舉司重新印發新寶鈔,改署永樂年號。朱棣標榜自己尊重父親,沿用洪武年號,新的寶鈔還叫洪武寶鈔。朱棣企圖用高壓手段恢複寶鈔的流通。永樂元年四月,明朝下令禁止金銀交易,一度甚至規定,用金銀交易者,處死。永樂二年一月,朱棣下詔今後犯金銀交易之罪者,免死,改為流放邊衛。永樂二年七月,有鑒於寶鈔價格下跌的問題,在督察院左都禦史陳瑛的建議之下,朝廷決定實行戶口食鹽法,依戶口配給食鹽,收取鹽稅。辦法是令大口月食一斤者,納鈔一貫,小口半斤,納鈔五百文,藉以增加寶鈔的回收量。永樂五年,朝廷下令田賦中夏稅的稅收,各種商稅,以及貪贓的罰款,都可以折收寶鈔。該命令規定以時價折收,而米每石折收三十貫,寶鈔的價格等於洪武九年定價的三十分之一。努力回收寶鈔,其實目的就是穩定寶鈔的價值,但是市場依然不買賬。無奈之下,永樂十九年四月,朝廷下旨暫停寶鈔印發。永樂二十二年九月,朱棣駕崩。繼位的明仁宗采納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讓商人向繳納寶鈔,換取食鹽去販賣,施行所謂的以鈔中鹽的辦法。從仁宗洪熙朝,到宣宗宣德朝,再到英宗正統時代,明朝的寶鈔政策是一方麵繼續加強回收,另一方麵逐漸遷就市場現實,減少幹預民間交易的其他支付手段。明朝不斷強調交易中禁止用金銀,但是又允許民間使用穀物紡織品等作為交易手段。再後來,金銀使用禁令漸漸淡化,對民間交易使用金銀漸漸不管,最終的稅收也逐漸舍棄寶鈔,改收白銀。明英宗正統十一年之後,大明寶鈔幾乎完全退出流通市場,民間交易仍以銅錢,甚至金銀為主要交易手段。到了天順、成化時期大明寶鈔較後隻在某些特殊的典禮上使用,成為純粹象征意義的東西,完全不具備金融職能了。........007...23.(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