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再議聯金
字數:5080 加入書籤
完顏阿骨打和完顏吳乞買等金國大臣們議論了一陣後,一班人逐漸由亢奮中冷靜了下來,開始對宋朝究竟有多大誠意表示懷疑。在完顏阿骨打等金國大臣們看來,馬政的職務,放在宋朝,實在算不上是大官,就這樣一個人物來商議此事,究竟靠不靠譜?再說了,剛才馬政說的情況,究竟是馬政為了活命信口胡編的?還是宋朝真的派他來和大金商議聯盟之事?
完顏阿骨打和弟弟完顏吳乞買及金國其他大臣、大將們,就馬政所說的情況,整整商議了一整天,終於決定,先與南朝進行一番接觸,看看這個南朝上國,究竟是什麽意思?然後根據情況,再作定奪。
完顏阿骨打等人商量的具體辦法是,放馬政、高藥師及其他人回去,但將呼延慶給扣押住,作為人質,另派本國司天台李善慶,隨同馬政、高藥師一同到南朝,由馬政引薦李善慶拜見南朝皇帝,以向南朝皇帝討要個準信兒。
完顏阿骨打派出的李善慶,乃是渤海國漢民。
渤海國始建於698年,是以靺鞨族為主體建立,位於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等地。當時中原尚是李唐王朝。
到了公元926年時,渤海國被遼國所滅,歸屬於遼國。
李善慶祖上因不願受遼人統治,遂逃難至生女真部落。後來女真建國,李善慶在金國擔任司天台的職務,職能是負責觀察天象、考定曆數之類。
完顏阿骨打之所以派李善慶隨馬政前往宋朝,一來是因為李善慶官職較低,議定的事情如有反複,操作起來餘地較大;二來是李善慶熟悉漢語,擅長觀察天象,能言善辯,與宋國交涉起來,有許多先天之利。
李善慶使宋前,完顏阿骨打單獨召見了他,把有關事情又做了一番安排。
隨後,李善慶隨馬政出發,仍由海上,乘船至登州,然後由登州府派兵護送,或騎馬,或乘轎,前後半月有餘,終於來到了大宋京都汴梁。
馬政將李善慶安置於皇家驛館,自己單獨去見童貫,將受命使金的情況,報告給了童貫。
童貫得報,遂又進宮,將馬政使金情況稟報於徽宗皇帝。
自此,宋朝朝廷與女真算是接上頭了,接下來如何操作,事體重大,徽宗皇帝將此事交給了童貫、王黼及蔡京三人運作處理,讓他們專門論證聯金滅遼、收複燕雲故土的可行性、由此而帶來的結果及接下來的具體行動等事宜。
當時的情況比較複雜。朝廷上當權的,正是蔡京、王黼、童貫三人,而這三人又勾心鬥角,互挖牆腳,謀取個人最大利益。
那個時候,蔡京得以第三次任相,童貫在其間起了很大作用。以童貫的意思,他幫助蔡京任相,蔡京要幫助他擔任樞密使的職務。然而,蔡京任相後,雖然多方運作,讓童貫當上了樞密使,但蔡京見童貫權勢越來越大,並深受徽宗皇帝寵信,怕自己的權威受到損害,遂又處處牽製童貫。由此,蔡京和童貫,兩人貌合心離,關係並不融洽。對蔡京,童貫心也有怨恨,很是不滿。
王黼乃是徽宗皇帝的寵臣,擔任著太傅職務。這廝極善溜須拍馬,他見童貫和蔡京貌合心離,互挖牆腳,遂緊盯著蔡京的相位,琢磨著如何取而代之。
在聯金滅遼之事上,蔡京、童貫、王黼所處的位置不同,由此得到的利益不同,故此在觀點和態度上也不盡相同。
過去,神宗皇帝在推行王安石變法時,曾許願過,說將來誰要是收回幽燕十六州,就封誰為王。宋朝的王爺,隻能趙家人做,其他人若想做王爺,非得建千古之功勳不可。
童貫是武將,因西北戰場上收複失地有功,屢次升遷,升到了樞密使的高位上,屬於朝廷最高軍事首長。童貫因此野心膨脹,想通過收回幽燕十六州之功績,更進一步地被朝廷封為王,由此實現他人生的最大價值,好流芳百世。
蔡京是文官,帶兵打仗,沒他什麽事,憑借收複幽燕十六州而封王的,隻能是童貫,絕不會是他。另外,蔡京作為宰相,在聯金滅遼之事上,自然也要全盤考慮。一來蔡京不情願童貫立功封王,而來蔡京見國庫空虛,邊境無備,軍力薄弱,聯金滅遼,收複燕雲,多有變數,故此,蔡京心中,並不讚成聯金滅遼的計策。
蔡京的這個意思,在徽宗皇帝最初和他略微談起此事時,就有所表達。徽宗皇帝因此知道蔡京在聯金滅遼之事上的態度,遂在前期向金國派出使臣時,不讓蔡京參與此事。徽宗皇帝怕被蔡京從中阻撓,攪黃了這事。現在,朝廷和女真接觸上了,但具體操作起來,還是有許多事情需要考量和論證的,蔡京的意見也是需要參考的。所以,這個時候,徽宗皇帝便讓蔡京也參與了進來。
此時,王黼正受徽宗寵信,時刻盯著蔡京宰相的位置,故常從中攪局,竊視蔡京的一言一行,但凡蔡京與徽宗皇帝意思不同,王黼便立馬進宮,密奏徽宗。因為這個原因,蔡京有所顧忌,在商討聯金滅遼之事上,不敢完全亮出自己的態度。
正是因為蔡京、童貫、王黼之間相互爭權,所以,當童貫對收複燕雲表現出更大的興趣時,蔡京往往從中作梗。
為了牽製童貫,蔡京在覲見徽宗皇帝時,假意秉公辦事,請求將此事由他們三人協商變為提交到了朝廷上,讓眾大臣們都來議議這個事情,以求穩妥。
蔡京的理由很充足,因為茲事體大,事關國家最大利益,當慎之又慎,應當多聽聽大臣們的意見。
對蔡京的提議,徽宗皇帝琢磨了好幾日。徽宗皇帝覺得,如此重大的事情,一直隱瞞下去,也不妥當;就如蔡京所言,提交到朝會上去,讓大臣們一起議議,說不定又能有許多好的主意,這樣才穩健妥當,如此一想,徽宗皇帝遂同意了蔡京的奏請,將此事放在朝會上來討論。
當此事提交到朝會上後,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讚成的熱烈讚成,反對的激烈反對。
讚成者認為,聯金滅遼,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上蒼賦予大宋的重大機遇,此時要是不抓住這個機會,不借助金人的力量,奪回幽燕十六州,估計就永遠都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幽燕十六州均在長城以南,與北宋接壤,之間沒有任何天然障礙,遼國人可隨時入侵;加之遼國騎兵力量強,機動靈活,故此在以往的戰爭中,北宋深受其害。
自太祖起,因燕雲十六州,宋朝與遼國發生了數次戰爭,均以失敗而告終。
宋真宗時,總算是得了一個勝仗,結果卻簽了一個恥辱的澶淵之盟,北宋朝廷每年要向遼國進貢,由此來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
盡管這個和平維持了一百一十年,但因為付出巨大的貢銀,這使得曆任皇帝心有不甘。
神宗皇帝就曾許願,將來誰收回幽燕十六州,就封誰為王。
到了徽宗皇帝時,眼看著經濟越來越強盛,放著幽燕十六州不能收回,每年反倒要給契丹進貢財物,這使得徽宗皇帝心裏甚是不平。故此,徽宗皇帝心裏,還是傾向於聯合金人,滅了遼國,奪回幽燕十六州的策略。
讚成者摸準了徽宗皇帝的這個心思,故此極力鼓噪,請求立即執行此項策略,而反對者因從中看到了危機,反對起來更是激烈。
在反對的人裏麵,尤以太宰鄭居中態度最為堅決。
鄭居中乃鄭允中的哥哥,也是徽宗皇帝最為寵愛的鄭貴妃的哥哥。
鄭允中曾作為賀遼主生辰正使,曾和童貫一同出使遼國。當時,趙良嗣向童貫獻計,要聯合女真,攻擊契丹,收複幽燕故土。這個情況,鄭允中非常清楚,心裏覺得不甚合適,操作起來非常危險,搞不好會危急大宋江山社稷,遂將此情況,悄悄告訴了在朝廷中擔任太宰、副樞密使的哥哥鄭居中。
鄭居中聽到這個情況後,大為震驚。因為事情並未公開進行,馬政出使女真的情況,他也不知道,朝會上也沒有公開討論此事;故此,鄭居中以為此事僅是童貫個人之舉,並沒有給予鄭重對待,想在朝廷正式研究討論此事時,再提出反對意見,予以否決。
鄭居中太高看自己了,他不知道,其實徽宗皇帝和童貫是一個意思,也是要聯合女真,討伐契丹,收複幽燕故土的。
現在,殿堂上正熱烈地討論著這個事情。
看到殿堂上一班大臣皆擁護這一誤國之策,鄭居中大怒,猛然出列,對徽宗奏道“啟奏聖上,但凡主張聯金滅遼者,皆可推出去殺了!”
徽宗聞言一怔,麵有不悅,心裏暗道,朕就是主張聯金滅遼者,你如此說是甚的意思?!難不成要殺朕啊?故此,徽宗忍住心中怒氣,對鄭居中說道“聯金滅遼之策,卿有看法,但講不妨,焉何要如此武斷,出口傷人?!”
鄭居中據理爭辯道“啟奏聖上,非是臣出口傷人,實乃此策係誤國之策。陛下,自真宗澶淵之盟至今,已愈百年。百年來,宋遼兩國,兵不識刃,農不加役,雖漢唐和親之計,也不如我朝的安邊之策。如今,四方無虞,卻要冒然毀約,輕開戰端,對外構釁,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勝負難料。若勝,國庫必乏,人民必困;若敗,貽害不知凡幾!啟奏聖上,以太祖之武烈,太宗之神勇,收複燕雲,尚且數戰俱敗,今日何可輕開戰端?!”
鄭居中的話,蔡京愛聽,但他不便出麵聲援,一來是因為以前的時候他和鄭居中不和,二來是因為他知道鄭居中的話,好大喜功的徽宗皇帝不愛聽;故此,雖然蔡京甚是愛聽鄭居中這番話,卻不出麵聲援鄭居中。
鄭居中的話,除了徽宗皇帝不愛聽之外,還有兩個人,甚是不愛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