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布置任務

字數:5270   加入書籤

A+A-


    那個軍醫向指揮員匯報,
    今天敵人的飛機來轟炸,
    炸傷了我們五十多個人,
    如果敵人的飛機老這麽轟炸的話,
    我們的遊擊隊員就會都被他們炸死。
    看來他們遊擊隊員本來就不多,
    加上敵人飛機的狂轟亂炸,
    死傷人數有增無減,
    這對他們抗聯遊擊隊非常不利。
    軍醫接著講,
    現在藥品也不夠,
    就這麽一點藥品了。
    那個指揮員看看藥品,
    他也在發愁。
    軍醫看了看擔架上的傷兵,
    這個傷兵一動不動的躺在那裏,
    他馬上去摸脈搏,
    發現那個傷兵已經沒有了脈搏,
    也就是這個傷兵已經死亡,
    軍醫把他身上的布蓋上,
    把他的臉蒙上,
    宣告這個傷兵的死亡。
    軍醫回頭看了看指揮員講,
    指揮員同誌,你說我們怎麽辦?
    我們要想辦法對付日軍的飛機,
    不能這樣下去。
    這時候天空中飛過一架滑翔機,
    滑翔機的聲音不大,
    隻是滑翔機的翅膀非常大,
    有兩隻長長的大翅膀,
    滑翔機上扔下很多傳單,
    這是日軍發的勸降傳單,
    山上有幾十棵白樺樹,
    從白樺樹上麵飄下傳單。
    這時候那個指揮員找到蔣如龍,
    蔣如龍是一個小隊長,
    指揮員找到他,要他們小隊集合,
    好像有任務。
    如龍跟在指揮員後麵問,
    到底是什麽任務?
    指揮員頭上還掉下了幾張傳單,
    指揮員拿了一張看了看講,
    這是鬼子們飛機上灑下來的,
    他們要我們放棄抵抗,
    交槍投降,
    真是豈有此理,
    你們的任務就是消滅這些飛機。
    如龍一聽就是一愣,
    他馬上問,
    這是指揮部的命令嗎?
    他們真的下了決心。
    指揮員點點頭講,
    是的,這就是指揮部的命令,
    你們必須把飛機炸掉,
    否則我們老挨空襲,
    我們的傷亡率慘重,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如龍小隊長在旁邊想想回答,
    既然上麵已經決定了,
    我們就執行任務吧,
    但是要穿越敵戰區,
    我要求那個會日語的東洋人高橋五運,
    他參加我們的小分隊。
    指揮員回答,
    這個沒問題,
    他在河邊等你,
    我已經把任務都交代好了,
    你可以到河邊找他。
    這時候在天空中,
    那架滑翔機並沒有扔炸彈,
    它扔下了很多傳單。
    有幾個遊擊隊員看著傳單念,
    遊擊隊員們,你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我們占領了三麵山。
    這幾個遊擊隊員都是小分隊的,
    有一個就是行德,
    還有一個農民,
    其他幾個不太熟悉。
    傳單上寫,
    你們三個方向被包圍了,
    你們隻有一條出路,
    這條出路也被我們飛機封鎖了,
    你們逃不出去了,隻能投降,
    拿著這張傳單投降,
    日軍司令部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
    每張傳單可以保護幾個人的生命,
    你們逃不出去,隻有投降。
    這個念傳單的人正是指揮員,
    他的對麵站著幾個小分隊的隊員。
    指揮員對著六個小分隊員講,
    日軍想的很周到,
    他們想用傳單做誘餌,
    騙我們投降,
    他們簡直癡心妄想,
    現在就看你們的了,
    今天晚上你們越過封鎖線,
    目標是敵人的飛機場,
    把敵人的飛機都炸毀,
    我們把這個行動叫做炸機場行動,
    時間隻給你們三天,
    三天之內必須完成任務,
    你們要速戰速決,
    今天是星期四,
    必須在星期六晚上炸毀敵人機場,
    使敵人機場處於癱瘓之中,
    晚上的時候我們師趁敵人不備,
    迅速地通過封鎖線,
    如果敵人的空軍沒有被摧毀,
    天一亮,敵人就會發現我們,
    到時候我們衝不過去,
    我們的傷亡就更大,
    很可能被消滅在這片山區,
    我們衝出突圍以後,
    我們要向蘇聯邊界前進,
    爭取進入蘇聯境內,
    得到蘇聯的援助就好了,
    否則我們非被消滅在這片大山中,
    還有一些傷病員,
    他們也要跟我們一起衝出去,
    如果衝不出去,
    他們隻能聽天由命了,
    總之我們必須有一個安全的天空,
    如果沒有,
    我們隻能被動挨打,
    蔣如龍擔任這次行動的指揮,
    你要跟一個穿東洋軍服的高橋五運接頭,
    這就是你們的任務。
    蔣如龍回答,
    是,師長。
    師長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