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侵攻複土(十九)家臣會議
字數:4153 加入書籤
於正浚邑招賢的場麵可謂盛況空前,有文采之士見之,便詩興大發,特意為此事賦詩一首,名曰《幹旄》,讚揚了衛國大夫浚邑訪賢一事。詩曰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於正卻是從手下口中聞聽了此詩,當場便被雷得有些震驚和無語。自己這是繼《清人》和《載馳》之後,又無意中見證了《詩經》中《幹旄》一詩的誕生?
難道這就是自己作為後世語文老師的穿越福利?
不過前兩次,他是作為《清人》和《載馳》兩詩的旁觀者,如今這首《幹旄》,他確是實打實的主角,說明他在這個時代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不過後世解讀此詩,仍舊頗有爭議,一派說這是“衛文公來到浚邑招賢納士的場景”;另一派則說這是“曾任衛國大夫的於正的訪賢之事”,兩派爭論不休。
……
此次招賢納士,算上於正提拔的三名軍伍之“士”和六名納賢之“士”,於正的家臣團又再一次壯大了,一下子達到了十四名之多。
不是於正不重視軍伍之“士”,而是招賢之事隻能偶爾為之,但軍伍之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記功體係,通過積功的方式能不斷湧現新的“士”人。
於是,於正便在浚邑的城主府中,再一次召開了全體家臣大會。
“參見主君!”
十四名家臣恭敬地下拜行禮道,這場麵倒也有些小壯觀,不免讓於正心中暗暗得意。
"諸君請起!"於正裝腔作勢地言道。
眾人起身入座。
武臣之中,還是以西門吉為首,上次他雖然出言拂了於正的意,但畢竟是自己從邘邑帶出來的老臣子,放在清朝也算得上是“潛邸之臣”了,卻是還要再給個機會的。
所以於正隻是言語上敲打了他一番,實際卻並未做出任何處罰,以免讓手下人做出錯誤判斷,使得西門吉在管理步徙的時候不好服眾。
文臣之中,仍以計察為首,如今又添了端木容作為輔助。於正見這端木容頗有商才,便命他負責掌管軍中商旅諸事。
如今匠營出產,有牙刷、紙張等物,需要對接各地的商人,將這些產品行銷各國,推向貴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軍中非常重要的一筆軍費收入。
之前計察負責的時侯,事務太多,根本管不過來,隻能等商人們主動上門來進貨。如今有了端木容專人負責此事,想必軍中的貿易收入也能更上一層樓。
於正也曾細細問起端木容的家世,他言自己祖上確乃鬻熊之後,西周末,祖上端木舒一支,隨平王東遷而來,仍仕於周。後來家族中仕途漸漸斷絕,便有族人開始以經商為生,遊商各國,也在暗中謀求著出仕。
聽完他的家世,於正便很懷疑他這一支會不會就是後世孔子的得意弟子,被稱為“孔門十賢”的端木賜的先祖,起源和來曆都十分相似。
端木賜,字子貢。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且有經濟之才,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
大年初五迎財神,其中一路“西南財神”便是這端木賜。
端木賜隻賺該賺之財,為他人留有生路、財路,他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尤其是儒商們所推崇。“端木遺風”便是指他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因而被民間尊為財神。
帶著這樣的期望,於正可是對這端木容寄予了格外厚望,你可是財神爺的爺爺的爺爺,就等著你來給我發家致富呢。
其他人,黢黑黢黑的左氏兩父子在家臣團中也是非常的顯眼。
父親老實木訥,第一次來參加軍議,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動也不敢動,深怕出錯。而兒子活潑好動,不時地東張西望,同樣第一次來參加軍議,看啥都覺得新鮮。
於正好心出言道“左濮,你既然已經為我家臣,卻是當行冠禮了,不可再做這小兒打扮。”
此時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到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時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儀式。男行“加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冠)。
《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加冠禮並賜以字。
按禮製,男子是二十而冠,但是特殊情況卻是可以提前加冠的,比如周文王十二歲而冠,周成王十五歲而冠,隻要有合理的理由,或者家族內男子稀缺,無人理事,卻是可以提前加冠的。
加了冠,就代表男子正式成年了,有了參政議政的資格,也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相當於古代雅典的“公民”資格,不過東方叫做“國人”。
於正想了想,吩咐端木容道“端木容,此事便交由你來負責,為左濮籌辦像樣的加冠儀式。”
“是,主君。”端木賜道。作為出仕後的第一項任務,他自然馬虎不得。
“謝主君。”左濮道。他年紀雖小,心卻敞亮,知道自己家世淺薄,所以主君特地遣了端木賜來相幫,給自己一個像樣的“加冠”儀式。
這是一件會議前的題外話,接下來便是正式議事的環節。
元銳率先出言道“主君,弘毅大夫派人傳來了消息,衛軍已匯合宋、曹聯軍出兵北上,不過卻不是我們浚邑方向,而是蒲邑(今河南長垣,子路曾為衛國蒲邑宰)方向,我們似乎被人虛晃了一槍。”
眾人聞言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軍與浚邑的狄人對峙了十數天,卻久不見雙方的援兵前來相助,原來這浚邑根本不是主攻方向。雙方如今在蒲邑、匡邑一帶打得火熱,根本無暇顧及浚邑這一支偏師的情況。
於正不知道,這卻是華龍滑大夫使得陰招,這人總時不時地跳出來陰你一下,可謂惡心至極。
可無奈國君如今對他寵幸有加,他向國君建言“既然於正大夫想要帶兵先行,不如讓他去攻打浚邑,如此在‘聲東擊西’計策的基礎上,再來一次‘聲東擊西’,必能將狄人軍隊調動得團團轉,使其摸不清我軍的實際狀況。”
國君聞聽有理,雖然內心感到不好意思,卻還是將於正給賣了。
好在,狄人在諸侯聯軍中似乎也布有暗探,一切都早已被他們所知悉,卻是並沒有上當。不然,於正可真應付不來這許多狄軍。
【作者題外話】注《鄘風·幹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曆代學者多認為此詩是讚美衛文公群臣樂於招賢納士的詩,敘述了衛國官吏帶著布帛良馬,樹起招賢大旗,到浚邑訪問賢才的景況。
《鄘風·幹旄》一詩,古今解其主旨之說甚多,一是以《毛詩序》為代表的“美衛文公臣子好善說”;二是以朱熹《詩集傳》為代表的“衛大夫訪賢說”,三是現代一些學者所持的“男戀女情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