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治政黑山(二)邑名石城
字數:3677 加入書籤
眾人在太行山東麓正式紮下營寨來,似乎暫時遠離了戰場的紛爭,遠離了朝堂的紛擾。然而因為二人身邊帶著前任國君的兒子公子康,想要真正的與世無爭那卻是不可能的。
新任衛君姬辟疆的敵視,山下淪陷區狄人的虎視眈眈,這一切都讓於正不能稍微歇口氣,趕緊將手下的家臣派了出去打探各方情報。
施展因上次浚邑奪城之事,受了重傷,雖然靠“小柴胡”的抗菌消炎作用救回了一條命,但右腿也從此落下了殘疾,徹底跛了,隻能退出軍伍。
於正見他意誌消沉,考慮到自己手下本就人才不多,要人盡其用,就給他安排了另外的職務。
命他全權組建情報司,人員可從軍伍及輜重營、匠營中抽調,初步定額在五十人左右,主要是負責探查狄人和衛國的情報。之後,等人力漸漸充裕,也可以往外擴張,探聽華夏諸國的情報,特別是齊國、晉國、秦國、楚國、宋國、鄭國這幾個國家。同時,也可以幫助於正從各國搜刮人才。
情報司組建後的第一件任務,便是探聽衛國朝堂的情報,不久,還真有了確切消息傳來。
公子辟疆還是在齊國的支持下,成功即位為衛國的新君。至於前任國君姬申的死,他們對外的統一口徑是國君病情反複,是突然病情加重而病亡的。
如今,連諡號都給他定好了,定了個“戴”字,稱為衛戴公。
“戴”字,作為諡號有兩種含義。“愛民好治”可以叫“戴”,也就是治民有成的意思;“典禮不愆”也可以叫“戴”,就是規矩守禮並無差錯的意思。
姬申在位時間太短,滿打滿算都不到一年,治民這一塊的政績卻是並不突出,所以取的乃是“典禮不愆”的意思,就是說他在位期間並沒有犯過什麽大錯。
這明顯是個偏中性的諡號。
這個中性的諡號倒也透露出了一些衛國朝堂的訊息。根據情報司的分析,雖然姬辟疆己經即位衛君成功掌權,但是他卻並沒有絕對控製朝堂的能力,至少在諡號這件事上,他明顯是做讓步了的。
如此,這事情倒有一絲回轉之機。
於正得了情報司的確切消息,趕忙讓另一位家臣元銳作為外交使者,暗中去溝通石、寧二位上大夫。他們兩家作為衛國的世代柱石,絕對有著翻轉朝堂的能力。必要時,於正還可以把公子康這個燙手山芋給二人送回來。
省得留在手裏,吃又吃不著,盡燒心了。
然而,元銳侃侃而談,引經據典,一番的溝通與妥協,石、寧二位上大夫的態度卻如之前羊角殊所預料的一般。
雖不樂見公子辟疆如此狠辣地篡位,但如今木已成舟,為了防止衛國的朝堂繼續亂下去,為了不讓剛剛有所起色的政局再次傾覆,如今二人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下了他,認他做了衛君。
公子辟疆的治政才能還是有目共睹的,又有霸主的齊國在背後支持,如今的衛國已經沒有內亂的資本了,二人也隻能“相忍為國”了。
不過,當二位大夫知道公子康還健在的消息後,卻也願意為他提供保護。因而還是發揮了他們的巨大政治能量,逼得新君姬辟疆也做出了一些實質讓步。
於是,在反複的談判和利益妥協之下,兩方至少在明麵上達成了和平相處的協議,而兩位衛國的上大夫就是此次的中人。
公子康和於正、弘毅兩位大夫一方,承認姬辟疆君位的正當性。明麵上認他為衛國之主,效忠於他,承諾不會扶持公子康與之爭位。
而衛君姬辟疆也承認公子康身份的合法性,甚至在他膝下無子的情況下,這個侄子公子康還是他國君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另外,衛君姬辟疆還對三人實行了領地分封,給了他們衛屬太行山脈的合法占領、治理之權,作為本次二人對狄作戰的酬功。
允許他們在太行山東麓營建城池作為家邑,並且子子孫孫世代傳承。
在別人看來,這太行山脈高山峻嶺的,都是貧瘠之地,這個領地分封實在太過小氣了,大大限製了三人城邑未來的發展空間,但於正卻是不計較的。
他辛辛苦苦大半年,又是各種投效又是辛苦練兵的,如今卻以這樣的方式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座城邑,也隻能說是天意弄人。
雖然如今的黑山寨隻是個土匪山寨,更是一窮二白,但這畢竟是受衛國分封的合法領地,是受《周禮》分封製度保護的。也就是說,以後這方圓幾十裏甚至上百裏地,都是於正的領土了,他便是這裏的合法領主,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
分封土地是以“井田”來計算麵積的,而太行山脈已知的可開墾耕地稀少,又十分分散,所以此次衛廷分封給的麵積卻是非常大的,足以令於正滿意。當然,這也多虧了石寧二位大夫的幫忙,也算他們二人的一點心意補償。
於是,雙方皆歡。於正等向新君表現了臣服的姿態,衛國也沒有分裂內亂,公子康也得以保住了性命。
於正在接到分封消息後,立馬興奮地帶人簡單地巡視了一圈自己的領地,隨後便開始以山頂的黑山寨為中心,向著四周大搞基建項目。
改原來山寨的土木結構為磚石結構,不僅從周邊的山體中大肆開采岩石,還讓手下煉土燒磚,想要將自己的首座城邑,徹底打造成一座堅固的石城堡壘、山城要塞。
名字他都想好了,自己治下的第一座城邑就取名叫做“石城邑”(今石城鎮),做好了在此猥瑣發育一波的準備。
弘毅大夫營建的山下城邑,則被他取名為“山下邑”(今任村鎮)。因為扼守著上山的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於正自也援助了他不少建城所需的磚石。
另外公子康也有自己的城邑,與兩位大夫的城邑呈三角狀分布,被他取名為“康邑”,收了羊角殊做首席家臣,又招攬了一些流民和落魄士人,也在太行山內開起荒來。
如此,他們幾人在這太行山中有了自己的城邑,算是徹底的安頓下來了。
也因為,衛國的朝堂未將他們定為叛逆的關係,所以於正和弘毅大夫原本留在漕邑的許多屬下、兵卒們的家眷也得以安全脫身,未被過多為難。
在商隊們的掩護下,小心地穿過淪陷的狄占區,到達此地,重新跟家人們得以團聚。
整個營地的軍心、民心這才逐漸穩固下來,讓此地真正有了家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