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中牟攻略(二)鐵甲武卒

字數:3109   加入書籤

A+A-


    於正將兩種汲水的器械圖紙,講解分明後交給了工備司主官左林,囑咐他找工匠盡快將它們製造出來,也方便布政司送往各地的鄉寨汲水抗旱。左林得此神圖,自是滿口答應,將圖紙小心地保存起來,甚至打算日後將其編冊為一本器械之書,作為家學傳下去。

    此時人對知識就是這個態度,啥都想往自家拿,擴充自己家族的家學,讓後輩子侄能以此出仕,作為謀生手段。

    於正見左林將圖紙收好,得空又問起了他軍器的製造情況,順便在工備司的幾個主要工坊裏參觀起來,看看流程上還有沒有什麽改進的空間。

    左林陪著於正一起視察了整個工坊,也如實匯報了最近的生產情況,主要是鍛鐵以及鐵甲的生產情況。

    手下軍隊的武器都完成換裝後,於正便在甲胄上打起了主意,他想要打造一支身披鐵甲的重步兵單位。當然,後世的鐵甲有很多種形製,於正則是主要取了其中的兩種,即鎖子甲和鱗甲。

    鎖子甲也稱為鏈甲,在漢代又稱環鎖鎧,一般是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其防護能力與環的強度以及環本身和封口的強度、環的大小、環的編製密度,環的粗細等有關,往往編製的越密集防護能力就越好。

    鱗甲也稱魚鱗甲,乃是古人通過觀察帶有鱗片的動物從而獲得的靈感。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一種以長方形甲片為主的甲胄,因該類甲片形似書劄,所以又稱“劄甲”。而劄甲從結構和防禦力上來看,和鱗甲非常接近,所以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變形的鱗甲。

    鎖子甲和鱗甲各有優劣,於是於正便吩咐工備司各生產了兩百套,如今已經大致完成,不日就可交付使用。

    鎖子甲的優勢是,穿用者肢體活動受限性小,更靈活,而且透氣性好,在穿著上相對要涼快一些。而在防護力上也是不弱,對此類鎧甲的評價是“鎧如環鎖,射不可入。”

    鎖子甲的缺點是,鎖甲由於比較柔軟不妨礙活動,因而對鈍擊幾乎沒有防禦力。所以鎖甲下麵是要穿襯襖來打底,甚至會使用皮甲來打底。

    而鱗甲相對於鎖甲來說,對鈍擊的防禦力顯然更好,但也同樣需要軟緩衝,有一層皮件內襖。甲片用繩索編綴在皮件上,穩定地構成一體,皮件又購成了最後一道防護屏障,在正麵外來的鈍器的打擊下,表現為不是鬆散的個體,而是像板甲一樣的整體。在點麵積上,對付象弓箭槍刺這樣尖銳的兵器,堅硬傾斜的甲麵可使得箭頭槍尖擦身而過,整體防護力很高。

    而且鱗甲最大的優點是,隻要更換掉損壞的甲片即可修複盔甲。且方便上漆或是上油來防止盔甲生鏽,無論是修理還是維護都很方便。

    當然,於正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西方中世紀的板甲,也就是印象中穿的嚴嚴實實仿佛鐵罐頭一般的歐洲騎士形象。

    不過在這個時代,僅靠人力鍛打,批量地製作板甲的成本和工期還不是小小的黑山可以負擔得起。

    而且西方的騎士全身板甲並不適合步戰,隻能騎在馬背上作戰。真正步兵大多隻是穿半身甲,全身甲重量太重,動作會比較不靈活,體力消耗太大。

    另外騎士全身甲都是看不到臉的,整個麵部都被保護起來。這樣雖然幾乎沒有什麽防禦死角,但是視野受限嚴重。騎在馬上無需看太多還可以,步戰的話,對方隻需靈活的跑開,就會導致看不到也追不上的情況。

    綜合考量,於正給黑山將士選擇的便是鎖子甲和鱗甲兩種鐵甲。鎖子甲是半身的,鱗甲則是全身的,下半身還有對襟短褂,有甲片腿裙,手臂上還有臂縛護甲。

    在分配上,於正將全身甲的鱗甲作為軍官專用甲胄。每二十五人一隊的隊長,可領一具鱗甲,這樣既能提升軍官的榮譽感和士氣,在戰場上又能讓士兵們一目了然看到自己的長官,自覺向自家隊長靠攏,形成相應的戰鬥小隊。

    再者,基層軍官也是黑山軍很寶貴的財富,他們往往忠心耿耿,也經曆過幾次戰爭,以他們為核心,才能不斷擴充新軍。於正自是要保護好他們,每一個都是寶貴的戰力。

    至於鎖子甲,於正卻是將它們都集合了起來,重新編練了一支新兵種,便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重步兵”。

    於正命西門吉進行了“軍中大比武”的活動,將整個四千人的軍中那些力氣最大、體格最壯的兩百人全部挑選了出來,分配給鎖子甲,作為“比武”活動的獎勵。

    在戰鬥中,鎖子甲可以用來保護他們的上半身不受傷害,至於下半身,則是為他們準備了皮甲。另外每人還配有還有覆鐵的盾牌,也可以用來防護下半身。

    於正按照後世魏武卒的標準打造這支新編的軍事單位,所以武器方麵,則是手持鐵製長戈,背負弩弓,矢五十,腰間還係有鐵製短劍。如此,遠攻、近戰、列陣都相宜,適合各種戰鬥情況。

    這支寄予厚望的軍隊,被於正改名為“武卒”。待遇方麵,自也比一般的正卒還要高上許多,有土地,有俸祿,幾乎可以比肩“士人”,約有十之七八。

    手下們都有了甲胄,於正自己也不能虧待了,為了顯示他的唯一性,他的甲胄自然不能跟大家雷同。於是,他想來想去,便采用了後世“明光鎧”的形製。

    “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所以又叫護心鏡。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鎧”。另外也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之意。

    “明光鎧”周身還裝有護肩、護膝、護肩等護甲,一應都是頂配。

    至於於正為什麽會選擇這明光凱,因為他一般是坐鎮後方指揮的,所以危險性相對畢竟小,那麽適當地“閃耀”一下,成為眾人軍中所望也就比較重了。

    biu

    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