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齊楚紛爭(五)聯軍伐蔡
字數:3631 加入書籤
此次征討,因為有著眾多諸侯國的參與,算上早就嚴陣以待的江、黃兩國,總計有十國諸侯之多,可稱是東周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諸侯聯合軍事行動了。
誓師大會完畢,諸侯聯軍便浩浩蕩蕩地向著蔡國所在進發了。
蔡國為楚國屏幡,伐楚必先伐蔡,何況因為蔡姬之事,齊侯莫名其妙被戴了綠帽子,他也要好好教訓下這個不知好歹的蔡國。
雖然因為息媯夫人之事,蔡楚曾經也相互交戰,但那都是兩國前代國君之事了。如今隨著楚國的快速壯大,蔡國早已倒向了楚國一邊。
隨著蔡國的倒戈,陳國日益麵臨楚國越來越大的壓力,所以此次陳國國君才放下了與宋國的邊境爭端,千裏迢迢前來參加會盟。
於正率領著麾下的一千黑山軍,也跟隨著諸侯聯軍一起行動。因為共邑的爭奪還沒結束的緣故,所以於正將黑山軍的精銳都留在了共邑,並未帶上鐵甲軍等精銳兵種。
而且為了防止旁人覬覦他的鐵器,於正的這一千軍隊還特地換下了所有的鐵製兵器,從中牟邑的繳獲中選擇了青銅兵器,給部隊再次大換裝,加以掩飾。
如此一來,部隊戰力的下降是肯定的,不過好在此次是由齊國、宋國、鄭國等大國打頭陣,而像衛國、許國等,純粹是來壯聲勢的,一般並不需要真正上陣廝殺。
這可是整整十萬大軍!在這個大多數國家還沒有設立常備兵的時代,十萬大軍的強大軍勢足以震懾各國了。
齊侯身為盟主,能親自統帥十萬大軍征戰,自是誌得意滿。但他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所以反倒是身為齊相的管仲在負責整個大軍的調兵遣將以及轉運工作。
十萬人的大兵團行進,光是吃喝拉撒都不是一件簡單之事,而管仲卻能將此打理得井井有條,使得各隊都不虞有糧草之缺,隻此一事,便可看出其盛名之下名副其實。
於正身為衛國大夫,倒是也有機會跟管仲打個照麵,甚至能交談上幾句,至於齊桓公,憑他的地位那是沒法上前交談的。
各家軍糧不缺,大軍士氣就高,沒過幾天諸侯聯軍便由宋國、經過陳國,抵達了陳、蔡兩國的邊境。
蔡國人哪見過這麽大陣仗的軍勢啊,當即便緊守城門不出,往楚國遣使求援。
齊侯與管仲一商量,這好不容易集合起來的諸侯聯軍,這第一仗是隻許勝不許敗也不許托,因而也不派其它各國的士卒當炮灰了,卻是將自家齊國的精銳派了出來。
於正不用打仗,還有戰爭可看,自是樂得高興,立馬帶著手下家臣來到了戰場邊緣,觀摩起來,想要學習一下的齊國攻城戰術。畢竟齊國天下精兵的名頭也是名聲在外,要不然也不會為齊侯奪得了霸主之位。
有這個想法的各國士大夫們還不少,不少人都在家臣的護衛下來到了戰場邊緣,觀看齊兵的實力。
當前的這座蔡國邊境城邑,調集周邊各邑之兵,也不過湊得三四千人把守,而光齊國就有近三萬之卒,其餘諸侯聯軍的七萬餘人更是將城池圍得水榭不通,連一隻蒼蠅也飛不進來。所以即便周邊各邑有些富餘兵力,也不願白白送進這個無底洞來。
於是,齊軍隻是發動了兩三次衝鋒,鬥誌不高的蔡軍就潰散了,聯軍首開得勝,輕鬆取得了第一場攻城戰的勝利。
之後,諸侯聯軍自是入城劫掠了一番。當然,因為諸侯聯軍好歹自詡是正義之師,所以倒是沒有大開殺戒,隻是將城中財貨劫掠了幹淨。
如此,留下少數人戍衛此城後,聯軍便繼續向著蔡國下座城邑進發了。
而其餘城邑望見諸侯聯軍,要麽是望風而降,要麽是稍加抵抗,再被攻破城池而降,絲毫減緩不了大軍的進攻速度。
於正的軍隊甚至沒有來得及真正參與到戰鬥之中,隻是跟在其它聯軍身後,等著他們攻破城牆後便也入城劫掠一番。
蔡國麵積也不算大,在潮水一般的攻勢下,諸侯聯軍很快地便攻到了蔡國的國都蔡邑(今河南上蔡縣)。
(注蔡國國都蔡邑,因為蔡國數次滅國複國遷都的原因,所以有上蔡、新蔡、下蔡之分。
公元前年,楚國滅蔡國。三年後,蔡平侯複國,遷都新蔡(今河南新蔡縣)。公元前年由於受到楚國的逼迫,在吳國的幫助下,蔡昭侯遷都於州來(今安徽鳳台縣),稱為下蔡。)
蔡國國君收縮周邊城邑的軍隊,都一齊調來國都,還想死守一波,等待楚國援軍的到來。
結果,諸侯聯軍連破數城後氣勢如虹,士卒們想到蔡國國都的財貨肯定比一路上的其它城邑要富足許多,於是搶紅了眼的諸侯聯軍們根本不要齊侯和管仲做什麽戰前動員,隻要一聲令下,便自發地參與攻城了。
蔡邑軍隊望見虎狼之師,自是不敵而潰,連蔡侯也被齊軍俘虜了。
齊侯薑小白望著這位曾經的小舅子,想到雖然頑皮但是嬌嫩的蔡姬,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不過因為蔡國畢竟離齊國太遠了,即使吞並了其地也不能有效治理,反而容易滋生叛亂,所以齊國倒沒有徹底吞其地而並其民的想法。
齊侯義正嚴詞地斥責了蔡侯一番後,在蔡侯保證願意投靠齊國的大懷抱,不會繼續跟著蠻夷楚國混了後,在其他諸侯的斡旋之下,齊侯便也釋放了迷途知返的蔡侯。
當然,那些被劫掠的財貨作為懲罰,自然是不可能歸還的了。
教訓完蔡國之後,諸侯聯軍便馬不蹄停地向著楚國進發了。
楚國畢竟是實力強勁的大國,以諸侯聯軍現今如此散漫的狀態前去迎敵,恐怕是不成,於是聯軍便在楚國邊境的陘地稍加整頓,等待楚軍。
楚國也沒想到蔡國這個小老弟這麽不經打,這麽快就投降了,於是連忙從鄭國撤軍。當然鄭楚邊境的大軍也不是立馬就能到的,如今國內還是十分空虛,所以楚國隻能先行派出使者,也想了解一下齊國的真正意圖是什麽。
若是齊國真有意要滅楚,那也隻有死戰。
楚王熊惲便派出自己能言善辯的臣子大夫屈完前去出使,於是屈完便和管仲誕生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場罵戰。
(楚武王封熊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並把屈作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後史稱為屈瑕,史稱屈氏正宗。
在整個戰國時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為楚國公族中最有勢力的三個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偉大的楚國詩人屈原。)
biu
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