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齊楚紛爭(七)召陵之盟
字數:4082 加入書籤
管仲引經據典,更是沿用曆史侃侃而談道
“從前召康公任命我們的先君齊太公時說齊國是諸侯的伯長,‘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周王室。還賜給我們先君征伐的範圍,東邊到大海,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邊到無棣。
楚國不進貢王室的苞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酒請神,我等為此而來問罪。
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也是楚國的失職,我等也特地前來查問此事。”
管仲言下之意,便是要把周昭王落入漢水淹死之事往楚國身上潑髒水了,這屈完如何能忍。語氣同樣帶著幾分怒意回答道
“周天子的貢品沒有交納,可以算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可以恢複朝貢。至於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之事,還是請你親自到漢水邊去問一問吧!”
讓管仲自己去問周昭王的鬼魂去,這話可算說道有些無賴了。
於是兩方自是不歡而散,屈完畢竟是貴族大夫,又是楚國來使,齊侯和管仲雖然生氣,但是也還遵守著貴族的體麵,沒有傷害他,隻是把他驅逐出營,讓他通知楚君,兩軍擺開陣勢來好好戰上一場。
楚蠻就是楚蠻,說話毫不留情。後世兩湖人民那種嚇不怕、壓不倒、打不死、不服輸的精神或許便有所淵源。據說時至今日,湖北人說話,在遇到不服氣或不甘心之時,還是會說一句“老子就是不服周。”
“不服周”這個詞,或許便是來源於此。
既然談判無疾而終,說不得最後還得戰場上見真章。然而楚人狡猾,卻是連諸侯間的戰爭禮儀也不遵守,並不願跟諸侯聯軍擺開陣勢交戰,隻是不時派出山民騷擾。
齊侯見此更是鄙夷楚國,楚國好歹是周王朝的正式分封之國,怎麽一點諸侯間的禮儀也不講。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到周成王之時,“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
所以楚國是周王朝的正統子爵之國,如今因為跟蠻夷相處久了,徹底化為了蠻夷的習俗,連堂堂正正對著的戰爭禮儀都不講了,自然為諸侯們所不齒。
因楚軍避戰,沒奈何,諸侯聯軍隻能拔營而走,繼續向著楚國國都進發,總不能楚君連國都都不要了吧,畢竟齊國也有不能不戰的理由。
楚國三代君王連滅周邊數十國,勢力範圍已經推進到了鄭國的邊境,離著周王畿洛邑也不過二百餘裏的距離了。若是鄭國失守,楚國就能直逼天子腳下,當年周昭王伐楚掠金之事,或許會反向上演,變成楚王伐周奪鼎,這是打著“尊王攘夷”旗號的齊國所不願意看到的。
如果不能保衛周王室,那麽誰還能相信齊國的“尊王攘夷”,這個旗號自然也就破產了,所以齊侯和管仲決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諸侯大軍一路開向楚國國都郢邑,而楚國則是收縮各邑的軍隊,將百姓和糧食都運走,隻留給諸侯聯軍一座空蕩蕩的城邑。
因而一路上諸侯聯軍倒是沒有遇到太過太激烈的抵抗,雖然看似推進地很順利,但是大軍之中畢竟多數是北人,推進到荊楚腹地後,軍中有不少士卒因水土不服患上了痢疾,癱倒在病榻之上下不了地,甚至為此喪失了性命。
齊軍見過大海倒是不懼水,甚至因為周昭王故事,管仲擇軍也多習水性。但是在荊楚之地,便是有好水性也不成的,於正也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
他的衛軍士兵也多數會水,畢竟衛國有黃河流經,濮水、淇水等水係也很發達,但是會水也無濟於事。如今的荊楚之地遠不如後世開發地那麽完全,便如諸葛亮平南蠻時一樣,到處是窮山惡水,山川河流間幾乎日日升起煙瘴迷霧,另人大為頭疼。
特別是如今正值春季之時,那煙瘴尤其濃烈,深入其中不僅容易迷失方向,待久了還容易生病。也隻有待日頭升高,陽光長久照射下才能驅散煙霧,繼續行軍。
如此,進軍速度自然緩慢,更何況此地的蛇蟲鼠蟻等毒物不斷出沒傷人。
齊軍抓了當地的向導問詢,向導也無計可施,隻是言道隻有等到了夏季,日頭變長了,溫度變高了,如此大軍行進才能方便一些。
這時候,十萬大軍因為深入楚國腹地,戰線拉得太長,後方的補給狀況也出現了問題。
宋國作為東道主已經大力征伐民夫為諸侯聯軍運糧,但是農夫們也同樣麵臨煙瘴迷霧的問題,導致行進緩慢,不能及時跟上供應。
於是,隻能從周邊更近的陳國、江國、黃國運糧。但江、黃畢竟是小國,人口田地都不多,於是稍大些的陳國便承擔了更大的糧秣輸送壓力。
至此,諸侯聯軍為就食方便,隻能不進反退,退到了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一邊等待補給,一邊等待夏季的來臨。至於軍中士氣,因為生病、缺糧等的影響,卻是日漸低迷,甚至出現了逃兵現象。
管仲見此,憂心忡忡向著齊侯建議道“國君,如今大軍士氣低迷,若是長此以往,恐怕不但不能取勝,反而要全軍覆沒在此。
為今之計,隻能趁著軍勢尚存,與楚國講和。如此,還能保留些顏麵。”
見齊侯心中不甘,管仲又是苦勸良久,終於齊侯考慮到霸業永續,不能輕易在此折損了霸主的威名,於是也隻能同意,但前提是楚國必須服軟,他才有台階可下。
於是,經過雙方使者的往來溝通,一份雙方都能接受的盟約漸漸出爐。
盟約當日,齊侯還要好麵子、講排場,他讓諸侯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
齊侯說“我們出兵,難道是為了我一個人嗎?為的是繼續先君建立的友好關係。”
屈完口惠而實不至地點頭應答說“君王惠臨敝國,承蒙君王安撫我君,這正是我君的願望。”
這卻是給了齊侯一個台階下,這也是雙方提前商量好的。
齊侯又說“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麽樣的城攻不下?”
見齊侯又要吹牛,屈完則微微反駁道‘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我國,我國自然會聽從。如果您非要用武力的話,那麽楚國就以把方城山當作城牆,以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眼見兩方又要杠上了,管仲連忙出來打圓場,如此屈完總算代表楚國與諸侯們訂立了新的盟約,史稱“召陵之盟”。
於正親自參與了這場聲勢浩大,又有些虎頭蛇尾的活動,對曆史也多了些新的認識。
曆史上,這次“召陵之盟”算是齊桓公的重大功績之一,說他壓服了強大的楚國。但實際上,齊桓公乃是見不能用強力屈楚,才隻好在召陵與楚國講和的。
你說這是齊侯的又一次勝利嘛,也算是的,畢竟楚國也算服軟了。
但因為楚國實力幾乎未損,所以它的野心自也沒有被壓製下去,於是,之後該擴張繼續擴張,下一年楚國便吞並了弦國。而江黃兩國因為此事的站位徹底得罪了楚國,沒過幾年也相繼被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