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守口如瓶

字數:2176   加入書籤

A+A-




    在數日前,朱元璋在和朱英相談的時候,朱英就提出沿海的倭寇匪患。

    這並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視。

    倭寇,指的是倭奴和賊寇。

    自唐宋時期,倭寇就已然存在。

    不過因為唐宋開房通商的緣故,相對而言沒有這般厲害,這段事情頂多算是海盜,也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

    倭國倭人在唐宋期間,對於中原的文化非常向往,和其他的小國也差不多。

    其中最大的改變,來源於蒙元。

    忽必烈,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蒙元的開國皇帝。

    高麗國王向忽必烈稱臣,並且在忽必烈的幫助下,成功驅逐了朝野中武臣的勢力,讓高麗國王重掌大權。

    一年之後,在高麗人的建議下,忽必烈派出蒙古使臣前去日本,向他們提出了前來臣服的要求。

    倭國受到唐宋文化的影響,和當初的南宋,金,遼都有很好的外交關係。

    而且由於文化的深入影響,倭國對於蒙元非常的看不起,認為就是一群野蠻人。

    蒙元強大是強大,但是雙方之間畢竟有一海之隔,倭國人對蒙古人並不是那麽畏懼。

    對於蒙元提出的臣服要求,置之不理。其中蒙元使臣趙良弼,在倭國呆了三年的時間。

    但是他沒得到倭國天皇的接待,也沒有得到倭國幕府將軍的接待,隻能無奈返回。

    忽必烈是天生的征服者,在蒙古人所到之處,亞歐大陸的眾多地區和國家都無力抵抗,他建立起了一個空前遼闊的帝國。

    而作為一個征服者,他的骨子中流著的是征服的血,在周圍全部稱臣的情況下,唯獨倭國不但不臣服,還流露出看不起的意思。

    這讓忽必烈怎麽接受得了?

    他奮起三萬聯軍,大小船隻近千艘,風風火火地開始了第一次遠征倭國的征程。

    在蒙元大軍下,倭國根本沒有抵抗之力,然而眼看就要完成大業,隨後降臨的天災讓蒙元大軍全軍覆沒。

    順風順水的忽必烈,結果在一個小國麵前失敗了,這引起了忽必烈的憤怒。

    於是第二次遠征大軍開始。

    然而,又是一場台風,大軍一半的士卒被淹沒,統帥差點都回不來了。

    趙良弼上奏,說倭國窮山惡水,百姓不尊禮法,根本不值得出兵攻打。

    然忽必烈如何肯罷休,繼續籌劃第三次遠征。

    不過後來在大量朝臣的反對,以及當時交趾局勢混亂的情況下,忽必烈才放棄了這個念頭。

    也是因為兩次遠征耗費巨大,損失慘重,又沒有得到絲毫好處。

    以至於蒙元統治下的中原,更加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不到百年,蒙元滅亡。

    取得勝利的倭國過得也不是很好,哪怕沒有正麵對抗蒙元大軍,損失也是極為慘重。

    其中取得抗元戰爭勝利的鐮倉幕府最終先於元朝而滅亡。

    倭國進入戰國時代,也就是出現兩個天皇,俗稱南北朝時期。

    這個時候的倭國,認為有神風庇佑,蒙元都不行,何況你大明,一下子就變得特別自信。

    朱元璋派去的使臣,都被直接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