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朱元璋遺詔
字數:4589 加入書籤
從孝陵回到皇宮,朱元璋的嘴就一直沒有合攏過。
看到陵墓裏的情況後,尤其朱元璋心裏的石頭,終於是落了下來。
“劉和,蔣,你們兩個一直跟著咱,大孫的情況,你們兩個最是清楚。”
“跟咱聊聊,看是什麽時候,得選個黃道吉日,將大孫接到皇宮裏來。”
到了華蓋殿後,朱元璋麵帶笑意,對著劉和還有蔣說道。
兩人一個是貼身侍衛,一個是貼身太監。作為朱元璋的貼身人,對於朱英的事情了解得非常透徹。
包括對於大孫的身份也很是清楚。
不像其他人一樣,譬如湯和,茹。
和他們說起大孫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不信任,認為是陰謀,雖然知道大孫的事有些離奇,但就讓朱元璋很是不爽。
現在身邊也沒個商議的老夥計,朱元璋也隻能跟蔣還有劉和聊聊了。
“陛下,既然長孫殿下的身份已經確認無誤,依老奴看來,應當早日接回皇宮居住才是。”
兩人對視一眼,劉和首先說道。
在劉和看來,長孫殿下隻要回宮,待陛下定下名分,太孫之位就不會有太大的懸殊。
朱元璋聞言點點頭,說道:“咱也想讓大孫快些入宮陪咱,這般住在宮外,看上一眼都甚是麻煩。”
“大孫自小在坤寧宮裏長大,或許回來住了,還能觸景生情,說不準就能想起一些往事。”
朱元璋的語氣很是高興,心中已經開始想著大孫住在宮裏,就能跟著自己天天一同批閱奏章的快樂日子。
想到這裏,朱元璋自顧自的繼續說道:“咱這個大孫呐,在外麵經營了一番勢力,現在就開始備懶起來。”
“日上三竿才起床,這怎麽了得。等大孫住了進來,咱必須得天天去叫他起床,看還敢不敢睡懶覺。”
說著說著,朱元璋就笑了起來,聽上去是責怪,實際上卻是在為大孫的能力感到驕傲。
劉和還有蔣,也陪著一同笑著。
“不行,咱有些等不急了。劉和備車,咱現在就想去看看大孫,跟大孫把事講明白了,今晚就得跟咱一起睡在宮裏。”
腦海裏,朱元璋不斷的憧憬著大孫跟自己在一塊生活的場景,頓時有些急不可耐。
而今天的奏章,哪還有心思批閱,一心隻想著把大孫接回來,陪在自己的身邊。
蔣聞言,臉上閃過一抹深思猶豫,眼見陛下如此,遲疑片刻,咬咬牙還是稟告道:
“陛下,臣鬥膽,臣認為,現在還不是公布長孫殿下的最好時機。”
朱元璋聽到這話,本來舒展的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眼神銳利的看向蔣,聲音微冷道:
“哦,你倒是跟咱說說,什麽時候才是最好時機。”
聽到這話,蔣心中了然,陛下這是心情不好了。
所謂伴君如伴虎,一個回答不好,不說這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差事,還能不能幹下去,便是這項上人頭能不能保住,都不可知。
額頭上細汗出現,蔣單膝下跪勸說道:“陛下,臣對長孫殿下的忠心,便是如同對陛下一般,日月可見。”
“隻是臣認為,如今長孫殿下在文武百官的眼中,疑點重重,不如我等清楚來龍去脈。”
“如同兵部尚書茹尚書一般,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便是覺得有人在欺瞞陛下。”
“哪怕陛下親自述說,但這等事情過於離奇,怕是很難讓人信服。”
“況且...況且陛下前不久才定下允傻釹攣太孫,如今朝中大臣,心向允傻釹隆3に鐧釹祿毓,勢必會引發波瀾。
”
“這等謠言散開,諸多鎮守各地的將領在外聽聞,更是人心惶惶,於我大明,社稷不穩呐。”
蔣思維清晰,語速飛快,生怕慢了一些,就被陛下打斷,直接叫人拖出去處死了。
一口氣說完後,這才稍稍吸氣。還好他是武人,肺活量大,不然都會被憋得喘不過氣來。
朱元璋聽完後,麵帶沉思。
從孝陵回來後,他就一直陷入在興奮狀態中,腦海裏烙印的大孫的身影。
聽到蔣的話,這才想到如今的局勢。
文臣的想法,在朱元璋看來,並不是什麽大事。朝堂上的文臣,進過數輪的清洗,早就換了好幾茬了。
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反對他,或者是反對大孫。
但是武將就不同了。
目前的勳貴武將,各種國公,侯爵,伯爵,幾乎掌控著天下九成兵馬。
對於武將的心思,朱元璋最是了解,除了少部分人外,幾乎都是莽夫之流。
說得好聽點就是豪爽義氣,說得不好聽一點,便是有勇無謀。
哪怕是所謂的淮西二十四名將,大部分也都是文盲出身,少部分則是後麵開始自學起來。
不同於東漢末年三國紛戰,打仗十分講究謀略。
元末明初的時候,什麽千年世家,傳承勳貴,幾乎全被蒙元給毀得一幹二淨。
越是龐大的世家,越是被幹得厲害,整個漢族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當年朱元璋起兵的時候,蒙元已經有些支離破碎,殘餘勢力也成不了氣候。
他所麵對的陳友諒,早前不過一個小吏,張士誠更是鹽販出身。
下麵率領的軍隊,也都是正宗農民起義部隊。
最初大夥打仗的時候,幾乎都是一窩蜂,哪有什麽戰術,戰陣,計策的講究。
拚得就是一個猛字。
也就是這般,像常遇春這樣的莽夫,才能夠一路莽下去。
打仗打多了,經驗就豐富了。
不過在個人的性格上,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以,幾乎都還是那個樣。
匪過如梳,兵過如蓖,官過如剃,這樣的情況,在古代是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
軍隊的軍紀主要在於對長官和律令的服從,並不包括對百姓的親和。
事實上,大規模的劫掠在大部分時候,都被視為軍隊正常的福利,殘暴卻軍紀嚴明的軍隊在古代屢見不鮮。
朱元璋最初的這些淮西勳貴的將軍們,均是如此。
明朝的殺良冒功,在後世可是極為有名的,這股風氣就是明初傳下去的。
明初最狠的就是常遇春了,屠城,殺俘,殺降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已成常態。
朱元璋卻從來沒有因為這些事情,去責罰過常遇春,隻是對其勸告,如果每到一個城池都進行大規模的殺戮。
那就算這個城市再多的人口,再廣闊的土地,裏麵沒有人,也隻能是一座廢城。
至於常遇春有沒有聽到心裏去,恐怕是沒有的。
連常遇春這樣的頂尖名將都是如此,就不要去想象其他將領了。
現在明初的所有武將成員,並不像是一個軍隊,更像是一個龐大的黑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