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那可是我親大哥
字數:4200 加入書籤
“臣老家河南南陽,小時候在南陽,曾親眼見到過陛下所言的軌道。”
“當時臣年幼,不知所以然,而聽陛下所講述後,再回憶起來,正是軌道用作馬車所用。”
鐵鉉高聲回道。
以他現在和朱元璋之間的距離,若是聲音小些,怕是都聽不清楚。
所以但凡朝臣,必然得聲音洪亮。
朱元璋有些驚訝。
他還以為軌道這事,是大孫想出來的,沒想到竟然在之前的朝代,就已經出現了。
不過朱元璋仔細回想,在腦海中讀過的史書,卻完全沒有跟軌道相關的事情。
軌道的好處,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若不是造價過高,朱元璋當然要大肆建造。
微微思索一番,朱元璋認為是自己可能沒有閱讀過相關的典籍,於是目光投向翰林院那邊,開口說道:
“諸位愛卿多多回顧一番,鼎石既然說了有軌道的存在,必然是真實存在過,咱讀書少,爾等幫咱想想,是前麵哪個朝代,建造過軌道事宜。”
雖是問文武百官,實際上朱元璋就是想聽翰林院那邊的看法。
關於大明之前的朝代,有關旳曆史文獻都是翰林院的學士們在負責,要說對於前朝的了解,自然為翰林院首當其衝。
聽到陛下的問話後,翰林院所在的官員們,也開始交投接耳的探討起來。
“軌道馬車這般,我從未聽聞過,不知道各位大人可是聽說過。”
“我也未聽說過,按理說這般製作,一旦見過,必然會銘記於心,但我沒有任何印象。”
“我也是。”
“我也是。”
諸多翰林院的學士們一番討論,發現都是沒有聽說過此等軌道,甚至已經開始懷疑,是不是鐵鉉在胡說了。
不過這番言論很快就被打翻了,鐵鉉在朝臣中的聲望還是很高的,而且若是胡說,那就相當於欺君。
既然說小時候見過,自然現在也還是存在,鐵鉉完全沒必要去說謊。
“既然鐵斷事講述為真,那便肯定存在,可能關於這段的記載非常少,以至於我等都未讀過。”
有翰林院學士提出。
多數翰林院學士相互對視一番,又覺得不可能。
翰林院的書雖然多,但在場的這些學士,大學士們,加在一起,不說通背翰林院的書籍,但絕對是全都看過的。
這般想來,唯有一種可能,便是關於軌道,在翰林院中並無記載。
“或許是在元之前的朝代,絕不可能是元朝,自然也不可能是宋朝。”
有學士開口分析說道。
沒有文獻,那就通過前各朝代的情況來分析。
能夠站在奉天殿內,完全可以稱得上曆史學家,精通前各朝代相關風俗情況。
就這般,當著文武百官還有朱元璋的麵,直接就開始討論了起來。
朱元璋見此,也不著急,安靜的等待著翰林學士們。
這樣的情況,在早朝的時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現在翰林院的學士們,帶頭的就是劉三吾。
劉三吾定下策略,從元朝開始,逐步向上進行推敲,分析前麵那個朝代最有可能建築軌道。
即便是元朝,也不能放過,說不住就是某個封王自己幹出來的。
首先是地點。
既然是在河南南陽,那必定是正統王超才有可能。
河南自古為中原地區,南陽則是臨近許昌,洛陽,開封這些古都附近。
沒有一統中原過的國家,則完全可以排除了。
當這個意見出來的時候,範圍就小了很多。
隨後便開始針對有可能需要建築軌道的朝代。
劉三吾提出:“軌道的作用,便是大量運送輜重所需,而建造在南陽,顯然便是當時南陽需要。且既是在中原建造,則定然不止南陽一處。”
“如此看來,鐵斷事所言的軌道,距今的朝代,當極為久遠,依老夫所見,應當是在東漢,西漢。”
劉三吾的話,打開了翰林學士們的思路。
劉三吾在現在的大明,可算是學識之最。
要知道劉三吾入朝的時候,是在洪武十八年,由現在的兵部尚書茹瑺舉薦,以‘文學應聘入朝’。
且當時的劉三吾,已經是七十三歲的高齡,為入朝的時候,便就已經名滿翰林。
入翰林院後,便就相當於翰林院無冕之首。
七十三歲的劉三吾,不但沒有絲毫糊塗的征兆,還因博覽善記,應對詳敏,屢承顧問,悉多稱旨,而被朱元璋重用,多次想其請教治國之道。
隻不過在洪武二十三年,授世子晉王經,吏部劾其‘怠職’,一度由翰林學士降為國子監助教,因其聲譽,不久便官複原職。
現在的劉三吾,已經是八十歲了,還能稱得上才思敏捷。
從這分析軌道的朝代之事中,便可見一斑。
“西漢不可能,西漢缺馬,軌道馬車自然需要大量駿馬才能拉動,騾車和牛車定然不行,唯有可能是東漢。”
有精通西漢史學的學士,當即提出。
諸多翰林學士,也是紛紛點頭,這般看來,唯有東漢了。
一番討論過後,東漢的可能,卻在不斷的被排除,雖說有人提出假設,但其理由也站不住腳。
討論到這個點上,已經過了兩炷香的時間,不管是其他官員還是朱元璋,都有些不耐煩了。
朱元璋見商量這般久,便就準備先擱置此事,讓這些翰林學士們,下朝後再行商議,最後給他一個結果。
此時,劉三吾半眯著眼睛,開口說道:“諸位同僚可否想過,這南陽軌道,是否為先秦所鑄。”
此言一出,諸多翰林學士馬上就安靜了下來。
原本準備開口說話的朱元璋見此,也就停下。
朱元璋目光示意,馬上就有宦官快步走來,將剛才劉三吾等翰林學士講述的情況,稟告給朱元璋知曉。
在奉天殿朝會中,每隔數米就有官宦站立。
這些奉天殿宦官的職責,一是為了監視官員有沒有逾越的地方,在沒有陛下的允許下,很多不符合禮儀的事情,都會被這些宦官們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