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跟著去海外的臥底

字數:4121   加入書籤

A+A-




    海外招賢館在定下來的當日,藩王們就已經開始積極運作了。
    產業嗎,現成多了去。
    幾位藩王私下裏一琢磨,幹脆就不等了。
    看哪家的產業是在京師裏最熱鬧的地方,直接就改成招賢館。
    幾位藩王一查,名下符合這條件的店鋪,還真是不少,直接就把其中一個占地麵積最大的,送給內帑。
    然後連夜打造牌匾,估摸著第二日,就能開門了。
    這招賢館,早一日開始,便就早一日吸收人才。
    對於想要去海外建國的藩王們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
    早朝過後,齊泰也是來到了朱英這裏述職。
    “這一去月餘,可還算了解到情況。”
    坤寧宮的正殿裏,朱英率先開口說道。
    齊泰肯定是個能臣,在這一點上朱英完全可以肯定,這樣的臣子,忠誠什麽的都非常堅定,才學也高,甚至還有類似於過目不忘的能力,相當好用。
    齊泰聞言,麵上發苦。
    “回稟殿下,此去河南,當真是和殿下所述說之事,非常吻合,臣喬裝打扮,暗中探訪,果然不少百姓的私田,都已經賣給了當地鄉紳。”
    “有些鄉紳明目張膽,無所顧忌,還有些則比較精明,不予外人知曉,若不是臣深入其中做工,還不見得可以知曉。”
    齊泰的語氣有些唏噓,為了得到真實的情報,齊泰也算是豁出去了。
    直接喬裝成流民,臥底到鄉紳裏去幹短工。
    齊泰並非是富貴家庭,對於這些倒也不算陌生,一番刺探下來,發現這情況和太孫殿下的猜測幾乎差不多。
    這些鄉紳們,為了害怕賦稅,亦或是樹大招風的問題,在收了百姓的田契後,並沒有去官府通報,就這麽隱藏下來。
    若是官府這邊有人過來清查,出麵的還是這些老百姓。
    當時的齊泰其實也有些疑惑,為什麽百姓不把這事捅出來,反而會盡全力的幫助鄉紳隱瞞個中事實。
    一番詢問後才知道,原來在百姓的眼中,對於鄉紳的出手救助,那是恩德。
    鄉紳和百姓,本來多是同村同鄉,都被給了救濟糧,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候,往後給鄉紳打長工,也不用太擔心收成,即便是再有什麽災荒,上頭也有地主擋著,至少是餓不死。
    如此一來,幫助鄉紳隱瞞,似乎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從道德的角度去看,好似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這些田契,並非是鄉紳強買強賣,反而是百姓自己苦苦哀求之後,才收下的。
    齊泰查探過許多地方,強占田產這樣的事情,並不多見,更多是還是良善之人。
    這就讓齊泰的心中,感覺到很不是滋味了。
    這些想法,齊泰也慢慢對太孫殿下講述出來。
    “殿下,臣心中有些迷惘,本作為禦史查探,卻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去責罰那些鄉紳,反而覺得在那等情況下,他們做的事情,很有道理。”
    聽到齊泰的述說,還有其麵上的神情,朱英輕輕點頭道:“你說的沒錯,在這件事上,若是對於鄉紳過於責罰,反而會引發百姓的埋怨。”
    “而且你的感覺也是沒錯,這些鄉紳,確實是好人,並非是壞人。”
    齊泰回道:“可是他們如此私下買賣田產,已經是違背了大明律法。”
    大明律中,田契可交易,但必須要在官府中做登記,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賦稅。
    田產多的,自然是賦稅也就越高,雖然說舉人有特權,但也隻是在一定數額上的田產不需要交稅。
    而不是說,凡是名下的產業都不交稅。
    隻是舉人身份,一般知縣對其都會比較尊者,輕易不會徹查。
    指不定某個舉人,就候補上了官位。
    朱英輕歎道:“和本宮想的差不多,其實像是這樣的事情,在各朝各代,都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卻沒有人,真正的去在乎。”
    “當累積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隨便一些波動,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就很難受了。”
    “有時候所做的選擇,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像是這樣的土地兼並,現在的鄉紳,是良善的,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並入,那情況就會慢慢發生變化。”
    “再者說了,即便是現在沒有,那以後呢,他不會,他的子孫呢。”
    “當周邊百裏田產,都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你說在這個時候,他若是有什麽不好的想法,會如何。”
    “至少,哪怕是知縣,也要給幾分麵子吧。”
    “聽說過一句話嗎,那是在前元之前,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
    “你現在所看到的,就是這傳聞中的千年世家,最初的模樣,他們不壞,可隨著時間慢慢的過去,就完全不同了。”
    “咱們大明不同,在這開國前,但凡這中原大地上的世家,幾乎都被蒙古人給清理幹淨了,那真叫一個幹幹淨淨。”
    “所以,你覺得,這樣的世家,如曾經數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所存在的世家一般,應該繼續存在嗎。”
    朱英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世家的形成,然後對齊泰問道。
    齊泰聞言,堅定的說道:“世家當是要堅決的清楚,這對於國家來說,百害而無一利,看似給百姓的蠅頭小利,卻是把所有人都圈在自個手中。”
    “隻是,臣想不明白,以現在的情況,要如何去治他們的罪。”
    齊泰最後有些苦惱的說道,其實他作為禦史探查河南,也是有很大的權力的,隻是即便是回來了,最終也沒有把奏章遞交上去,而是選擇向太孫殿下述職。
    “為什麽要治罪呢,現在的他們,不但無罪,反而活人無數,算是有功。”
    朱英反問道。
    “這。。。”齊泰就有些不解了。
    朱英回道:“這不是根本的問題,你現在所看到的,隻不過單單隻有河南一地,且還是發生在瘟疫過後,所以才會如此。”
    “整個大明,如此大的疆域,你說能管得過來嗎,即便殺上幾十上百人,卻也完全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引起民怨。”
    “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土地私下交易,還有百姓溫飽的問題。”
    “你現在回來得正是時候,最近本宮會和爺爺說下,讓你來負責關於跟番薯有關推廣的問題。”
    “這些高產的作物,對於大明非常的重要,本宮需要那麽一個人,能夠實實在在的做事,把這些番薯作物的種子,真正的落實到百姓的手中。”
    “也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迅速和鄉紳之間的關係進行脫離。若是天下的百姓,都指望著鄉紳們生活,你說咱們這大明,還是大明嗎。”
    聽到這話,齊泰頓時就意識到,太孫殿下這是要重用自己了。
    關於番薯的事情,現在朝堂上也不是什麽秘密,隻是目前還在擴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