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願為大明,征討不臣
字數:6568 加入書籤
遼東,奴兒幹太冷了,自古以來便是苦寒之地。
便是如今的季節,鵝毛大雪層層疊疊,冰封千裏。
人們隻能躲在火炕取暖的室內,雪稍微大一點,連門都要給封住。
像是家裏的水缸,第二天起來看便是一大塊冰坨,斧頭都砸不爛,堅若磐石。
所謂北國風光,萬裏雪飄,不過如是。
這是人們的共識,所以想要得到遷徙這般多的百姓,哪怕是官府出麵,也是有一定的阻力。
像是江南,經曆過兩次大規模的遷徙,如今元氣大傷。
這次,朱元璋和朱英,把目光放在了最為底層,沒有自己田屋的百姓身上。
其中,以流民,乞丐為最。
次日清晨,奉天殿上。
“咱要宣布一個消息,一個未來將會影響咱大明國祚,影響子孫千代的消息。”
“據錦衣衛探查,遼東,奴兒幹地區,有大量的黑土,這些被不受重視的黑土,卻是當今天下,最為肥沃的土壤。”
“黑土的肥力,無須任何的灌溉,但凡作物種植其上,產量數以備計,尤其是最近在京師開始種植的番薯,馬鈴薯,玉米等作物。”
“在這黑土之上種植,最次也是畝產千斤,甚至數千斤,如此肥沃之土地,豈可放任乎?”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眾位大臣,都議議吧,此事該當如何。”
龍椅上的朱元璋,並未坐下,而是站著身子,朗聲說道。
話音落下後,大殿之中,掀起了欣然大波。
“天下竟有這等肥沃之地,簡直不可思議。”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那些畝產千斤的作物都能出現,自然就有這些肥沃的土地,照我看來,這些遼東黑土,便就是為咱大明的番薯,馬鈴薯,玉米準備的。”
“不然怎麽在糧種豐富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了,如陛下所說,當真是上天恩賜。”
“隻是這遼東,奴兒幹所在,於我大明邊疆,西邊受草原諸部危險,東南沿海,更有倭寇危險,臨近高麗,變化甚多。”
“這得需要多少將士百姓,才能守住開墾,浩浩蕩蕩,莫不是要百萬人方可。”
群臣震駭之後,立即極其有興趣的討論起來,紛紛交頭接耳。
這其中言論,別的不說,對於陛下所言黑土之事,自然是沒有人去懷疑其中貓膩。
錦衣衛雖然臭名昭著,但是在辦差事這塊,確實讓人無話可說,尤其還是涉及大明根基之事。
“陛下,臣有上奏。”翰林院劉三吾,上前一步朗聲道。
頓時吵鬧的氛圍了,就開始安靜下來。
“準奏。”朱元璋點頭應道。
劉三吾道:“啟稟陛下,如此重大之事,關乎大明國運,怎可在朝堂之上,公然布諸於眾,這另有宵小,將此事傳遞出去,便是影響重大。”
“遼東奴兒幹,各族甚多,我大明漢人稀少,又初苦寒之地,民眾窮凶極惡,倘若是得了消息,占據了這上好黑土,便是我大明,偌大之損失啊!”
劉三吾的語氣,充滿著懊悔。
眾多大臣聽了,也都是紛紛點頭讚同。
而在這文武百官上首,眾多親王中,半眯著眼睛的朱棣,徒然睜開。
遼東臨近北平,他對那裏的情況,最為清楚。
父皇所言之黑土地,朱棣也是看到過的,但是從來沒有想過,這些黑土竟然如此肥沃。
一時間,朱棣對於去倭國的心思開始變淡。
‘若是能留在北平,鎮守遼東,那該如何。’
想到這裏,朱棣心中就有一絲後悔。
朝堂上,朱元璋哈哈一笑道:“愛卿多慮了,這黑土可不是說幾百畝,幾千畝,據探查,其黑土所占,當有百萬裏地往上,皆是上等肥沃之地。”
“如此之大,須以數十萬人方可,這般動靜,又豈是能瞞天過海。”
劉三吾聞言道:“是臣孟浪,杞人憂天了。”
說完,便退了回去,麵色上亦是有激動神色。
這奉天殿中,不管是哪位大臣,在愛國這塊,指定是沒有問題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誰還不想自家的國,更加強盛呢。
哪怕是貪官,也希望如此,總得貪起來也容易點不是。
此時,兵部尚書茹瑺上前一步作揖道:“陛下,臣有上奏。”
朱元璋道:“準奏。”
茹瑺高聲道:“啟稟陛下,如今我大明大軍,業已有近五十萬調往東南沿海,更兼有十數萬水軍共同前往。”
“各地造船廠,便也在大力趕製海船。隻等年後開春,征伐倭國,以討不臣。”
“而今遼東奴兒幹,現沃土百萬裏,所屬大軍,定然不是小數,若再行調遣大軍,雙邊行事,則我大明內陸空虛。”
“更有陝西反賊,占據一方,也待以大軍鎮壓叛亂。”
“兩權相害取其輕,是以臣認為,可否暫行征伐倭國,先行鎮守遼東奴兒幹。”
茹瑺這話一出,朱元璋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其實茹瑺的話,並沒有什麽問題,站在他兵部尚書的角度上看,將大明大軍,兵分三路。
伐倭,平反,鎮遼。
調用大軍數以百萬計。
若是盡皆順利,那自不必多說,可為為將者未慮勝,先慮敗,故可百戰不殆矣。
這三方之中,重點在於伐倭,鎮遼。
陝西反賊,尚在內陸,還還說,而這兩方,哪一方出了問題,便就不是小問題了。
朱元璋問道:“以茹尚書所見,該當如何。”
茹瑺作為曾經最初麵見太孫殿下之人,自然心中清楚。
出征倭國,是為了白銀錢財。
鎮守遼東,是為沃土糧食。
糧食可為錢財,可白銀可不能變成糧食。
“臣以為,當鎮守遼東奴兒幹為主,伐倭次之。”
“倭寇之患,雖也極為重要,可若比起百萬沃土,便就稍弱一籌。”
“今年開春前,若可將多數糧種,播種於沃土之上,待到夏季,可獲巨量糧食,這可活多少百姓。”
“便是再有天災,亦無須擔憂存糧不夠,且北方荒蕪貧瘠,百姓苦難,這般必可富北方之民。”
茹瑺語氣沉重的說道。
而在這個時候,眼睛最亮的,便就是朱棣了。
真是瞌睡來了送枕頭。
剛才他就在心裏想著,若是不伐倭就好了。
遼東奴兒幹,地廣人稀,各民族民風彪悍,多為漁獵。
且有草原諸部族虎視眈眈。
若是大軍前往,必定要有熟悉的將軍帶領方可。
他燕王朱棣,藩地北平,常年與草原各族打交道,遼東奴兒幹更是熟悉無比。
多年征戰,少有敗績。
加上如今涼國公藍玉,明升實貶治安司大都督,論當今朝堂,還有誰比他更有資曆和經驗。
即便不大可能是他單獨統帥,但隻要他能過去,掌控這等地方,不比什麽蠻夷倭國要強上太多?
況且這等地方,國之重地,必然長期有戰爭。
這就給了他立功的機會。
想到這裏,朱棣的眼神中,隱隱透露出一絲激動。
“別多想了,你當太孫殿下吃素呢,會放任四弟你過去?”
“嗬,即便是調涼國公前去,也不見得會讓你過去,你這心思,還能有誰不知曉?”
就在朱棣心中暗喜之時,旁邊一道熟悉的聲音,小聲傳來。
原來是晉王朱棡,早就發現了朱棣的端倪,仔細觀察。
所謂最了解自己的,恰恰便是對頭。
朱棡聰慧,朱棣這點心思,一下子就被他所猜透了。
便就稍稍挪動兩步,直接就在朱棣耳邊說道。
朱棣聽完,麵有驚怒,可朱棡說完後,直接就退開,根本不給他答話的機會。
額頭上青筋跳動,卻無可奈克。
這裏是奉天殿,可不能在這裏爭吵。
重重的吸了兩口氣,朱棣這才沉定下來。
而此時朝堂上,也是議論紛紛,盡皆讚同茹瑺所言。
可朱英,卻是眉頭皺起。
思索一番後說道:“爺爺,茹尚書所言,自有道理,可征伐倭國之事,非單單牽扯大明。”
“如今高麗新任國師道衍,為配合我大明開春後征伐倭國,調高麗之軍二十萬至於釜山沿海,前些日子,更有八萬先鋒出海,占據對馬島。”
“隻待是明年開春,與我大明共同進發,征伐倭國。”
“高麗與之遼東,不過是一江之隔,若是我等貿然放棄伐倭之事,則高麗孤軍深入,怕後續難以為繼。”
“如此一來,與高麗交惡是小,壞大明威望事大。這等道德敗壞之舉,往後於萬國之間,我大明當何以統帥。”
真要是按照茹瑺這般行,道衍那邊,真就是坑慘了。
左右為難不說,單單就這國師的招牌,肯定是砸了。
軍心渙散是必然的,要知道現在的高麗軍,都是憋著一口氣,征伐倭國,以複世仇。
可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而在這次征伐倭國中,本來就是以大明為主力,高麗為輔助,主戰場還是在大明這邊。
現在一下子放棄行事,以高麗之軍,肯定是沒辦法把倭國打下來的。
哪怕現在的倭國,剛剛結束內亂,在戰力上有所缺失,但比起高麗來,還是要強上太多。
真要高麗有這實力,早就打到倭國去了。
也不會說等到現在。
朱英的話說完,最先得意的,自然是晉王朱棡。
隻見他眼神發亮的看向朱棣,仿若在說:瞧吧,我就知道沒這般簡單。
朱棣牙根緊咬。
倒不是因為朱英的話,而是在這朝會上,站在朱棡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