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安南初始
字數:4152 加入書籤
石炭,或說煤炭的大賣,尤其是慢慢排隊的景象,讓許多的商人感覺到羨慕。
這低廉的價格,稍稍打探就知曉,是官府出手了。
其實本身煤炭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定價,這其中的行情,主要還是取決於官府,之前高昂的價格,主要是因為這玩意不允許民辦。
在管控之下,流出得少,自然這價錢就貴了起來。
第二天,商人們就感覺到春天來了,官府告示,從今往後,將會審查有足夠實力的商會,可向官府申請辦理開煤款文書。
這就是說,隻要你發現了一處煤款,然後向官府提交相應的資質,就可以自己采礦售賣了。
雖說其中有許多的條款,但這依舊在整個商界,掀起了千層浪。
“大明之景象,越發不同,連采礦已然準許民辦了,我等商人的好日子,終於算是盼到頭了。”
“太孫殿下流落民間之時,多經商事,其群英商會,更是商界頂流,對於商業之事門清,這才有如此善舉。”
“若石炭價錢下來,百姓亦是用得起,這每逢冬季,當有多少人免於寒冬而死,功德無量。”
“嘿,不知有多少大商,將會因此暴富。”
“那有如何,終歸這日子,當是越來好了。就是這礦工的工錢,可不是個小數,這告示文書裏明明白白寫著,當保障下礦之人安危,若有事故,當有撫恤。”
“好家夥,這撫恤視年歲不同,為三十兩,可真金貴。”
“哼,在那些大商手中,三十兩算得了什麽,不如那銷金窟給頭牌的賞錢,太孫殿下仁義,先把規矩定死了,不然誰人敢下礦。”
大量信件從京師發往大明全國,在南方這邊的煤礦並不多,可在北方,卻有大量存在。
在京師的各地大商幫,死的死,跑的跑,群英商會一家獨大。
但這並不代表各地商幫在京師就沒有駐點了。
相反,在京師遭到收毀滅性打擊後,各地商幫們更加注重消息的傳播,畢竟這天下的規矩,都是朝堂立起來的,商人更加懂得信息情報的重要性。
一些消息提前知曉的好處太大了,像是江南那邊的商幫,更是開辟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專用於情報的傳遞。
哪怕是說那一趟的貨物價錢虧損,都在所不惜。
“今年的京師,可真是熱鬧非凡呀,往年怕是要到了年關近幾日,才有這等盛況。”
“這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如此嚴寒,竟都不呆在家中。”
秦淮河畔附近街道,酒樓二樓。
李景隆看著窗外的景象,有些感歎的對著朱棣說道。
朱棣輕輕點頭,有些羨慕的說道:“不得不說,太孫在商事上,真有一番天賦,便是本王,也不得不佩服。”
“可不僅僅是百姓,便是本王府中,儀華諸子,彼女仆從,每日都趕著上街,從未見過這般勤快。”
李景隆笑著回道:“這怕是花銷也不少吧,現在也不知怎得,這街麵上花錢的人,突然就多了起來,往前稍微有點錢財,哪個不是好好藏著。”
“可觀如今,都紛紛去買這買那,連天寒地冷都阻擋不了,太孫當真有點東西。”
朱棣回道:“這便是太孫的那群英商會,大肆從各地購置貨物,而後低廉傾銷,聽儀華說,有些貨物的價格,比之本王北平,都要低廉數分。”
“早知道這裏可是京師,貨物從各地運來,反而比地方上賣得低廉,簡直不可想象。”
朱棣和李景隆,或者說整個大明,都沒怎麽見識過批發價的威力。
朱英有著前世的記憶,自然是對這一套非常的熟絡,雖然運輸條件要差一點,但價錢的下降,也是實實在在的。
對於這種賤賣的行為,多數商人感覺不可理喻,薄利多銷商書有之,但這麽大麵積的傾銷,幾乎牽扯到所有的日用品了,也委實太過於恐怖了。
別的地方不說,至少在京師長江邊的碼頭,大量的貨物不斷運入,哪還有店鋪敢提價,那純屬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舅媽那邊,不知進宮後如何了。”寒暄感歎一番後,李景隆開口問道。
關於徐儀華進宮的事情,朱棣也告訴了他。
就整個京師而言,朱棣唯一能夠說下心裏話,並且有所交流的,也就隻有李景隆了。
朱棣微微搖頭道:“儀華去尋了寧妃,不過寧妃雖然答應了幫忙其中說和,但對於太孫的忌憚非常之高,本意是想在府中宴請,現在看來隻能是年關大宴上,再尋個時機了。”
李景隆聞言輕輕點頭,而後歎道:“太孫殿下的手段太多了,目前所見,軍事,商事,政事,人事,無不精通,天予之才,難以匹及。”
“現在陛下每日歡喜得很,今年各地豐收,國庫豐盈,內帑在太孫的營作下,怕是錢財不缺,這次正旦大宴,據說太孫令旨招來全國各地名廚,更是集四海之珍稀,彼時菜肴之豐盛難以想象。”
“陛下一向提倡節儉,但這次雖欣然同意,顯然這個中花費,全由太孫支出。”
說到這裏,李景隆靈光一閃道:“最近告示文書,官府給予開礦采買之權,我若沒記錯的話,北平煤礦不少,表舅何不趁此機會,也下手一番,想來個中利潤頗豐。”
朱棣聽到這話,稍稍有些遲疑,道:“這買賣之事,商人之道,本王堂堂藩王,何以自降身份,行這低賤之事。”
李景隆立即道:“此言差矣,如今太孫群英商會,有聲有色,更是為國庫,內帑創獲破豐,我已知有不少人,也想在這從中得利。”
“往前都盯著田產,自從涼國公那事出後,多少勳貴都把目光放向了買賣經營之道上,這可是真金白銀。”
“現在番薯等高產作物,已然開始運往全國各地,可見明年糧價,定是大跌,現在唯有跟著太孫殿下,行那買賣經營之道,方才能有足夠錢財。”
朱英操控商業,用政策輔助,其中賺取的錢財,太過於驚人了。
雖然沒人可以核算出大概有多少,但傻子都明白,碼頭上的貨物堆積如山,在京師成立大肆傾銷。
其餘商會在京師,不過是苟延殘喘。
京師百萬人口,這其中的獲利,難以估量。
各行各業,現在幾乎都在群英商會的掌控之中。
各坊的貨物,基本上也全是由群英商會收購,銷往外地。
因為屬於群英商會的貨物進出,都會有明顯的標識,稍微留心觀察一下,就知道這其中的體量有多大了。
朱棣心中沉思一番。
按照李景隆這個說法,確實如此。
現在儲君都帶頭從商了,而且似乎非常不錯的樣子,可見在往後的日子,重農抑商的政策,可能會有所改變,商人的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得到提升。
至少在從商這塊,大家沒那麽鄙視了。
早知道在之前,哪怕是僅僅數個月以前,京師的商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衙役,都能對之呼來喝去,且沒有絲毫擔心。
哪怕這家商會後麵,也有著自己的背景,然作為後台,幾乎不會在商事之中露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