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沒吃過這麽好吃的東西
字數:3676 加入書籤
原身被匪徒擄走之後,就昏迷了,是以這兩天的事情,她也不是很清楚。
白水根牽著馬在前頭走,聽見白元芷的問話,知道白元芷在擔心什麽,便說道“放心吧,你們是昨日下午被擄走的,我追了一夜趕上來,現在還不到晌午,我們一定能趕回去的。”
聞言,白元芷也是鬆了口氣,隻是聽說白水根是趕了一夜的路才追上的,現在又急著趕回去,中間根本沒休息過,怕是要撐不住的。
看了眼前頭走著的白水根,腳步果然有些虛浮。
“爹,你餓不餓?吃點東西吧。”
白元芷趁著白水根沒注意的時候,將手伸進掛在馬脖子上從匪徒哪兒搜來的包袱裏,意念一動,就從自己的隨身空間中拿了兩個包子。
她當時將那大商場搬進空間的時候,裏麵還有不少的熟食,蒸籠裏還又熱騰騰的包子和饅頭,後廚裏也有些冷包子和冷饅頭。
她的隨身空間還有保質保鮮的作用,東西放進去時是什麽樣,拿出來就是什麽樣,怕被白水根發現異常,所以白元芷拿的是冷包子。
白水根是有些餓的,逃荒出來的時候,本就沒有什麽糧食了,所以一路上,一家人也是省吃儉用的,不敢多吃。
知道閨女和兒子被匪徒擄走之後,又連夜趕來趕路救人,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又哪有時間吃東西呢。
算起來他也差不多快兩天沒吃什麽東西了,胃裏空空的有些難受,但這些他也沒打算告訴自家閨女。
聽著白元芷的問話,白水根隻以為是自家閨女餓了,但是他身上也沒有吃的,隻能說“閨女,爹知道你肯定餓了,但是爹身上也沒有吃的,咱們先趕路,等一家人匯合了,就有東西吃了。”
白元芷一聽就知道她爹是誤會了,伸手將兩個包子從白水根的肩頭邊上遞到前頭,說道“爹,這兒有吃的,你先吃了墊墊肚子吧。”
看見白元芷遞過來的包子,白水根頓時有些驚著了,忙轉頭看向白元芷問道“閨女,你這饅頭是哪兒來的?”
白元芷手裏的‘饅頭’雖然是冷的,但一看就知道是白麵做的,那白麵可是精糧,金貴的很,普通人家根本就吃不起的。
見白水根反應這麽大,白元芷也是愣了下,隨即從自己的記憶中找到了答案,他們一家都是普通的農戶,家境並不好,平日裏就算是吃饅頭,也都是吃雜糧饅頭的。
像這樣的白麵包子,那是見都沒見過的,而且這個時代還沒有發明包子的吃法,所以白水根看見她拿出來的包子,下意識的便認為是饅頭了。
白元芷也不去糾正白水根的說法,笑著說道“爹,這是我在那些匪徒那裏摸到的,那時候你和阿弟還沒醒,我就到處翻了一下。”
“沒想到還真讓我找到些吃的,還有些別的東西,我都一並用那個布包裝起來了。”白元芷朝著馬脖子上掛著的小包袱努努嘴說道。
知道是從匪徒哪兒搜出來的,白水根也就沒多問了,但是卻也沒伸手去接,擺擺手道“你吃吧,爹不餓,吃完咱們好趕路。”
白水根的話音剛落,肚子就響了兩聲,白水根也是有些不好意思,但還是轉過了頭去。
想著白元芷受了驚嚇,又餓,還是先緊著白元芷,自己還可以再抗一抗。
白元芷一瞧白水根的樣子,就知道白水根根本不是不餓,隻是顧及著她這個閨女,寧願自己挨餓罷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白元芷上輩子不明白是什麽,這輩子倒是體會到了,心口有些暖暖的。
但白水根沒醒過來的時候,她已經吃了兩大塊麵包,現在根本不餓。
許是白元芷手中包子的味道傳到了白元寧的鼻子裏,一直昏睡著的白元寧也迷迷瞪瞪的醒了過來。
“什麽東西,好香啊。”
聽見白元寧的聲音,白水根和白元芷都是一喜,圍到了白元寧的身邊。
“寧子,你怎麽樣了?有哪裏不舒服嗎?”
“阿弟,你有沒有哪裏難受?”
白元寧的眼神還有些迷離,看著白水根和白元芷有些委屈的道“我好餓啊。”
白元芷手中正好拿著兩個包子,聽白元寧說餓,當即就把手中的包子遞了一個給白元寧。
“乖,阿姐這裏有吃的。”
白元寧看見白元芷遞過來的白麵包子時,眼睛都亮了,但卻沒有伸手去拿,反倒是抬眼看向白元芷問道“阿姐,你吃了嗎?”
白元芷被白元寧的舉動小小的戳了下心髒,她上輩子那個弟弟,也是這樣,有什麽都要先緊著她這個姐姐的。
微紅了眼眶,白元芷看向白元寧的眼神更多了幾分疼愛“乖,你醒過來之前,阿姐就吃了,你快吃吧。”
聽白元芷說吃了,白元寧才接過包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剛咬下去一口,白元寧就激動得紅了小臉。
就是沒鬧饑荒的時候,他也沒吃過這麽好吃的東西啊,‘饅頭’裏麵竟然還可以放餡料,真好吃。
顧不上問這到底是什麽,怕一張嘴,剛吃進嘴裏的吃食就掉出來了,白元寧隻能埋頭苦吃。
七歲的半大小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平日裏又吃不飽飯,三兩口就將一個包子吃下肚子了。
一邊的白水根見白元寧吃的時候,裏頭還有餡料,也是驚訝的很“這難道不是饅頭,是餅子嗎?這也太奇怪了。”
“不過這裏頭的餡料可真香啊,我還沒聞過這麽香的食物。”
在白元芷的記憶中,現在這個時代,塞了餡料的一般的都是餅子,而且用作調味的東西並不多,普通人家連鹽都吃不起,更別說旁的什麽調味料了,
吃的東西味道都不怎麽樣,所以白水根發出這樣的感慨也不奇怪。
“爹,既然香,這個是您就快吃了吧。”說著,白元芷將另一個包子遞到白水根的身前。
。